Home

第148期電子報 2022.11.30


(一) 線上職能診斷免費做─「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

由教育部推出的 「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提供職業興趣探索和職能診斷,協助學生規劃職涯發展方向,並增進對職場趨勢的了解,以更有目標、動機的加強職場就業相關職能,提高職場競爭力。

  • 平台網址:http://ucan.moe.edu.tw
  • 使用方法:初次使用請先於平台申請帳號,並參考「UCAN使用指南」了解各項服務。

★平台使用如有問題,可透過平台「聯絡我們」頁面提出問題或與職涯中心聯繫。

(二) 履歷撰寫與面試技巧一對一諮詢預約
  1.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 學務處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心
  2. 講座目的:
    鼓勵同學運用履歷撰寫及面試技巧的知識,並進一步與專家顧問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諮詢討論,以期協助同學瞭解如何持續優化個人學經歷亮點,增進個人求職競爭力。
  3. 諮詢預約網址:
    https://career.ntu.edu.tw/student/skills

★注意事項:

  1. 特別提醒說明:因資源有限,一對一諮詢服務每位同學6個月內限使用一次,請好好把握。
  2. 更多預約須知,請詳閱諮詢預約系統之說明,謝謝配合。

歡迎共襄盛舉!!!



〈星際中繼站〉

《帶著可可氣息的熱帶星球》專訪土然 TERRA創辦人楊豐旭

撰稿人/賴芊孜

都市一角中的熱帶森林。這是土然 TERRA 帶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土然位於溫州街的某條小路,不遠的地方就是喧囂的大馬路,但土然卻像是一座遺世獨立的雨林,在 7 月炙熱的陽光下,綻放生機勃勃的綠色。走進大地色系的店內,透過大片的落地窗,除了讓大片的陽光落進,還可以看到楊豐旭正在為店外的植栽澆水。當所有人都在木桌邊坐定後,在明亮的日光和可可的香氣下,楊豐旭開始談起了過去摸索職涯方向的歷程…。

園藝系:誤打誤撞但沒有後悔

「為什麼會念園藝系?很簡單,因為分數到了。」一開始,楊豐旭便十分地坦承,大方承認自己會念園藝系,其實只是隨遇而安、順其自然。不過,儘管高中時對未來方向並不清楚,在進入園藝系後,他也慢慢對所學產生了興趣。在就學期間,園藝系多元開放的學風帶給他很大的影響,除了各方面的課程之外,由於系內還有不同的組別,可以針對自己有興趣的方向進行發展,像是園藝景觀,甚至是食品加工等,而這些都進一步影響到他對未來職涯的想像。楊豐旭以自己為例,和我們分享雖然自己現在開設的是巧克力店,但事實上,巧克力對他而言也是一種農產的延伸,甜點的創作也因而與過去所學連接在一起,一切都循著脈絡。現在回頭看,對於選擇園藝系自己完全沒有後悔。

不過,大學時楊豐旭才剛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當時的他認為根據自己的個性應該會對學術感興趣,因此決定進到研究室幫忙學長姐做事以及做專題。儘管當時他已經往食品加工的方向靠攏,但其實楊豐旭並沒有對未來職涯有很明確的目標。所以他決定先繼續攻讀研究所,希望能在這段期間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

漸漸成形的可可夢

那原先在學術之路上穩步向前的他,又是怎麼轉向甜點的懷抱的呢?「真正想轉到餐飲轉到烘焙這一塊,是在出了社會大概工作了一年多。」他回憶起過去的經歷,笑著跟我們分享。原來,在研究所畢業後,楊豐旭先去了中研院。但在進入中研院前,他也經歷了許多挫敗。「我投了藥廠、投了生技公司、投了研究室,能投的全部都投了,但全部都沒有消息。」楊豐旭忍不住苦笑。雖然之後到了中研院,他卻待了十個月左右後就離開了。「其實在那段時間我自己也是不斷地掙扎。因為我發現在實驗室的時光似乎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追求的,」他坦承,「所以我開始回想,回想從大學到那個階段,有什麼事是真的能夠讓自己燃起熱血,是非常非常執著、想要去做的事,而不僅只是滿足生活所需。」楊豐旭接著說道,「我就想到了蛋研社。」

「對!就是那個很夯的社團。」他不禁哈哈大笑。「那時在做甜點、在做烘焙的時候是開心的,做給別人吃的時候是開心的。但我自己也知道在社團學到的東西絕對不足以支撐未來踏入業界。」然而,在有了明確的目標後,楊豐旭便開始規劃未來要怎麼走。為了籌集創業的資金,他決定先到國外工作一段時間,因此他參加了海地技術團。而在海地的這段時間,也不僅只是為他帶來經濟上的收穫。

「在海地的這個階段對我的人生產生很大的衝擊,讓我改變了一些想法。」楊豐旭神情嚴肅,「因為海地機場條件不好,所以我們需要自己從飛機上走樓梯下來。當時走下來的過程中,看到機場邊的鐵絲網上趴滿了好多人,他們一直呼喊著他們需要食物、他們需要什麼物資。這個畫面對我造成很大的精神衝擊。」當時海地剛經歷過 2010 年的海地大地震,原本就搖搖欲墜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但就是在海地,他學會了對在臺灣所擁有的一切感到知足,也累積了後來創業時所需要的專案管理能力。

從臺大到海地,再到土然的修水電之路

對於大學期間的準備,楊豐旭以他修習過的一堂機械系課程作為例子。這堂課會教導學生修理各種東西,從修馬桶到接插座換電線,無所不包。而這些當時無心學到的技能,竟然都在海地派上用場。「在海地什麼東西都要自己來。農機具壞掉、家裡冰箱壞掉,第一件事就是要想辦法自己解決。所以除了專案管理的能力之外,我也獲得很多野外求生的技能。」楊豐旭笑道。這些技能甚至直到現在仍十分有用,「我現在有的是一間實體的門市。」他解釋,「雖然門市感覺好像很單純,但是水電技能比你想像得還要重要,因為店裡面的東西隨時都有可能壞掉。如果找外面的水電工,其實是非常大的支出,因此有時候我們第一個解決方案是自己動手。所以其實老闆並不只是在上面做管理,老闆都是在第一線的。」楊豐旭接著打趣道,「所以如果看到那些修水電的人千萬不要小看他,因為他有可能是那間店老闆。」

回首大學四年,他認為最可惜的就是自己沒有修習更多跨領域課程。「現在正是學習最寶貴的時段。」楊豐旭說,「出了學校,所有的學習都需要代價。」因此他鼓勵學弟妹們,能夠把握在學時間習得更多技能、學習不同語言,更多地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即使這些課程看起來和自己的專業無關也沒關係。

從九日風到土然

在創立土然之前,楊豐旭曾創辦一間名為「九日風」的巧克力店。儘管對於九日風這個脫胎於自己名字的品牌充滿感情,他仍不諱言地指出九日風不是一個成功的嘗試。「我不會說九日風失敗,因為這其實就是一個試驗階段。那不成功是不成功在哪裡呢?在沒有辦法跟消費者建立一個成功的溝通方式。那什麼叫沒有成功的溝通?就是它不賺錢。」回想當時的經歷,他表情輕鬆。但在決定改換品牌之前,楊豐旭其實對於臺灣消費市場的需求以及經營店面上的設定都進行了全面的檢討和審視,也收集了相關資料,甚至諮詢了一些經驗豐富的前輩。在經過仔細地考量後,他便毅然決然地決定以「土然」為名重新開始。

儘管這段時間可謂是他職涯中的重要節點之一,但他卻鮮有負面想法。對楊豐旭而言,在他腦海裡大部分的思考都是集中在「怎麼讓這件事情成功」,至於失敗的後果,想不到三秒鐘後就被丟到腦後。在創立土然這件事上,他認為最重要的便是避免重蹈覆轍,「笨蛋才會重複一百次去做同一件事情,再期待有一個更好的結果。就是要做出一些不同,才會讓這件事情有一個不同的結果。」正是因為從九日風吸納的經驗以及果決的決策,土然才能誕生,也由於這些經歷,楊豐旭也開始從更寬廣的角度去看待未來的路。

臺大畢業:光環?壓力?

在現在的人生階段,他認為最大的困難其實是時間分配。「我覺得這跟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想法有關。」楊豐旭解釋,「畢竟已經 39 點多歲,應該不能再把所有時間跟衝勁一股腦地投入在工作上。人生絕對不能只是讓它全部都被工作填滿。」開了一間店面後,他發現自己的時間開始變得更支離破碎。為了經營土然,他必須要犧牲自己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甚至是自己的健康。如何充分發揮專案管理能力、如何運用手上現有的資源、如何妥善分配時間,成為現在面臨的最大課題。

除了開店直接對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外,身為一個從事餐飲業的臺大生,楊豐旭也曾遭遇過一些對於「臺大學生」這個身分的誤解和批判。「有時候跟一些餐飲業的同業在聊天時,他們就會開玩笑說你念臺大的跑來跟我們搶飯碗。開玩笑也好揶揄也好,這對我們來說都會是一種壓力。」他有些無奈,「這是一種好的壓力,也是一種壞的壓力。一方面會認為我是臺大的,做餐飲業應該要做的比人家更好;另一方面,也會擔心如果自己做不好是不是會讓大家說臺大怎麼可以只有這樣子的表現。」儘管知道自己與專業出身的人相比起步較晚,他仍選擇直面社會眼光,將時間投注在提升自己。而過去的經歷也成為了在餐飲業的優勢,例如在研究室寫實驗紀錄的方式就被應用在新品開發上。「過去所累積的東西絕對不會白費,這些一定都會成為在未來做任何事情的養分。」

不要害怕改變

雖然楊豐旭一路走來似乎對未來的方向十分堅定,但是看似堅定的道路,其實也歷經了多次轉向。從中研院到海地時是否應該繼續留在技術團的掙扎,到最後決定追尋對烘焙的熱愛,期間的想法也不斷轉變。儘管在技術團時從事的是自己擅長的工作,且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也知道要尋找到一份自己熱愛又擅長,同時又滿足一定收入條件的工作不是那麼容易,甚至需要一些運氣,他仍義無反顧的轉換跑道。「如果真的夠愛一件事情,不管怎樣都會想盡各種辦法去達成,即便自己不擅長,但因為有愛,所以我相信這足以彌補其他的不足。」當被問及在自己擅長的工作和自己的熱情所在之間的抉擇時,他堅定地回答。

同時,楊豐旭也鼓勵學弟妹們勇敢邁出腳步去實習。「相對其他學校,臺大的系統在跟業界的結合度上,其實我覺得相對是低的。」同時身為以果醬聞名的在欉紅的負責人,每次招收時實習生時,少見來自母校的學生,總是感到有些遺憾。當時在臺大時,他主要都待在實驗室,較少接收到和業界相關的資訊,現在回首過往,也建議學弟妹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興趣的產業或品牌時,不要害怕開口去問。「當然,問了不一定就會有機會,但沒有問,那就真的沒有機會了。所以,多嘗試吧!」楊豐旭笑著說。

採訪結束後,我們和楊豐旭揮手做別。在正午的日光之下,土然驕傲而堅定地佇立在街頭,像是自身也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星際中繼站〉

《挫折讓我找到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專訪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

撰稿人/沈沛育

人生百味辦公室裡,不時傳來夥伴們的談話聲跟貓叫聲,巫彥德走進大門,隨手把包包一放、坐上沙發。一隻貓咪在走廊上閒晃,突然跑到腳邊繞了一圈,又回到走廊繼續喵喵叫。這個溫馨、充滿各種聲音的空間,帶給人一種自在的氛圍。

巫彥德是人生百味的創辦人之一,看似人生勝利組的學歷和創業經驗,讓人常常忽略,其實他在大學時期也經歷過對科系的懷疑、在學業上受挫,求職時跟許許多多的畢業生一樣感到失落,創業過程中也經過許多掙扎、選擇。不過,也是因為這些挫折經驗,才讓他越來越了解自己、越來越接近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害怕犯錯,所以選了跟大家一樣的路

巫彥德高三那年,聽到補習班老師說交大的網路很快,愛打電動的他便在桌上刻下了交大電機,不過當時他其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就跟著大家選了一個看起來最不會錯的選擇。

一進到交大電機,巫彥德的普通物理考了 35 分,他在高中從來沒考過這種分數,後來他的微積分和通訊原理等等重要的課程都被當掉、作業都借同學的來抄,做實驗時還被同學嗆,「啊你又不會,來幹嘛?去買便當啦!」當時他感到非常挫敗,於是把大部分時間都拿來打電動。

讓他決定轉換跑道的契機,是他在重修通訊原理時,幸運地遇到一位願意從基本概念開始教他的老師,他認真學習、努力了一個學期後,考了 70 幾分的成績,於是他想說,他拚盡全力只考了 70 幾分,大概真的不適合這個系,於是他開始尋找不同出路。

當時巫彥德心中冒出很多想法,每天吃飯看到麵包店在徵學徒,就想說要不要當學徒,或是看到附近有竹教大,就想說要不要去當老師。他也想到,自己一個暑假可以辦 6、7 場各式各樣的營隊,原本一天要玩十幾個小時的電動,整個暑假卻連電腦都沒開,「我突然意識到,當我感受到成就感或是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我就不需要透過遊戲逃避一切。」所以當時他也考慮要去擔任家扶基金會的老師(後來發現其實是社工)。

不過,巫彥德最後決定念了臺大商研所,除了因為爸爸無法接受他去當麵包學徒和當老師這兩個選項,巫彥德也說,「那時候只有非常少數人大學畢業就去工作,大部分人都會讀研究所,我在系上不是特別邊緣也不是出類拔萃的人,所以我不敢做出跟其他人不一樣的選擇。」

於是他和幾個想轉換跑道的朋友,相約到補習班樓下吃了肯德基,然後上樓聽聽看有哪些選擇,聽完覺得經濟學比微積分有趣多了,就決定報名商學研究所,「絕對是出乎你意料的隨便。」

回想高中到大學這段不知道方向的日子,巫彥德說,「我發現,對於從小一直靠念書考高中大學的人,不太擅長探索興趣、不太敢犯錯,我當初就是因為害怕選錯,所以好像跟著大家選,就不會錯,後面發現自己大錯特錯,但也發現探索興趣也包含探索失敗,失敗才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想要什麼。」

在準備研究所時,巫彥德意外看到《窮人銀行》這本書,雖然當時還不了解社會企業的概念,但是他在面試時說要用商業模式,做出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他當時可能也沒想到,自己以後會創辦一間社會企業。

求職失利、工作不順 但都並非毫無意義

研究所畢業後,巫彥德希望可以進入外商、銀行等企業,但進入面試階段後卻一再碰壁,「那時候就超級挫折啊,覺得自己很廢啊!」他原本以為讀了臺大商研所就可以飛黃騰達,但事實上競爭對手全都是自己的同學。

巫彥德當時才發現,他大學時期並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經驗,「如果我現在看到自己當時的履歷,我也不會錄取自己。」直到現在應徵過許多人,他才了解,可以感動人的履歷,都是有自己體會的人,你有哪些經驗跟挫折、做了哪些事情、怎麼突破困難,這些才是會讓人想看的東西。

幸好,在巫彥德另外投的 3 家社會企業中,公平貿易組織錄取了他。巫彥德說,其實當時他並不是那麼確定要進入社會企業,「只是想說試試看一、兩年,沒想到一去不復返。」

不過他的職涯道路並非就此一帆風順。他在公平貿易組織裡,大部分時間在調咖啡豆、顧店,讓他最期待的,就是老闆賦予他的 2 個任務,一個是架設網站,另一個是導入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於是他自己去找了廠商、請廠商報價、跟老闆報告,但最後沒有成功導入 ERP,網站也沒有蓋成功。有一天,老闆把他找來,問他,「阿德,你進來六個月了,你到底做了什麼?」

「我那時候覺得很挫折,我彷彿做了很多事情,可是從結果來看,我彷彿什麼都沒做。」自尊心受挫的他,決定跟第一份工作說再見。

不過,當時覺得相當無聊、看似沒有收穫的工作,現在回想起來,他覺得未必沒有意義,因為當時是他第一次踏入社會企業,他的老闆就找來許多社會企業和新創產業的朋友擔任講師、培訓員工,讓他認識許多社會企業圈的人。而巫彥德當時的同事朱剛勇(阿勇),後來也成為和他一起創辦人生百味的夥伴。

創業歷經多次轉折 重要的是「找到最想做的事情」

當巫彥德的職涯來到前所未有的低點,甚至想說乾脆去 50 嵐賣飲料時,剛好碰上 2014 年的 318 學運,意外地成為重要的轉捩點。

巫彥德和他的同伴們在學運期間,看見現場嚴重的剩食問題,於是開始將剩餘食材烹飪後,分送給無家者,這件事後來也擴大成了人生百味最為人所知的「石頭湯計畫」,不僅分送資源,也透過聊天、分享,讓參與者認識無家者,無形中也建立了無家者與社會的連結。

巫彥德從石頭湯的經驗中,感受到自己很想要做可以在第一線接觸弱勢的工作,於是他去擔任了勞工團體的社工,幫助許多因工受傷、陷入勞資糾紛的勞工申請賠償或是跟資方談判,巫彥德笑說,「這時候就用到很多商管所學到的談判技巧。」他發現,那時在勞資糾紛中看見的人生百態,對他後來做人生百味相當有幫助。而當時他除了白天上班,下班後也繼續做石頭湯。

2015 年,巫彥德和夥伴阿勇、張書懷成立人生百味。起初巫彥德想要讓公司賺錢,以社會企業的方式生存下去,所以他積極開發街賣商品,希望跟街賣者合作販售。不過他後來發現,夥伴們想要做的其實是石頭湯計畫、女性無家者訪談計畫等等不求收益的事情,巫彥德懷疑這樣的方式可能無法讓人生百味繼續經營,但後來卻有了不同的想法。

人生百味經營不久,就遇上第一次資金短缺,即使他們都沒有領薪水,但光是花在租辦公室、裝潢、開發商品等等項目上,夥伴們一開始自行籌的 50 萬元就快要花完了。沒想到這時候巫彥德接到香港樂施會的來信,邀請人生百味申請他們的香港公民教育資助計畫,這個計畫後來成為人生百味重要的支持,巫彥德也受到啟發,「原本以為不會賺錢的事賺錢了。」

此外,女性無家者訪談計畫後來也獲得非常大的迴響,許多媒體紛紛跟進報導女性無家者的處境,「雖然還是沒賺錢,但就會覺得,哇!好厲害。」他才了解,夥伴們其實比較喜歡做不以營利為目的的計畫,而這些計畫卻能真正帶來影響力。

於是,巫彥德開始思考,公司或許不是最適合人生百味的型態,協會可能比較適合。這時正逢 2019 年,巫彥德意識到人生百味資金即將用罄,於是他們放手一搏,開始對外募資,「我們已經沒有錢了,但我們還想做下去,大家願意的話可以支持我們,不願意的話我們就會結束營業。」

出乎意料地,這篇貼文一出,就引來超過千人分享,不久後就募到超過一年的資金。巫彥德當時體悟到,「原來我們不用寫計畫,我們繼續做好我們覺得最重要的事,產生影響力、產生改變,社會會支持我們,就會形成一個循環。」

於是,人生百味在 2020 年停止街賣計畫,除了他們不需要再靠營利生存,也是因為發現這個計畫對街賣者的實際幫助不如預期。由於街賣計畫是人生百味的起家計畫之一,剛開始停的時候,巫彥德其實很緊張,但後來發現,他們可以利用自己擅長的行銷、募款能力,以及多出來的人力,去幫助專門做街賣的新巨輪協會募款,而新巨輪現在已經成為最大的街賣倡議者。

「當我放棄這個計劃的時候,改變就發生,達到一開始我最想要的樣子。」這幾年來經過路線轉變、資金危機,從社會企業轉型成非營利組織,經歷創業的艱辛和組織的定位問題,巫彥德反覆思考自己的初衷,也找到讓公司生存下去的方式。他認為,「一路上的困難就是一個找回自己原本樣子的過程,每一個挫折都告訴自己一個不想成為的樣子,幫助我放掉一些不適合的事情,我就會有能力、有力氣拿起我想做的事情。」

犯錯也沒關係 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回顧自己大學讀了不適合的科系、研究所後就業也不太順利,創業時又遇上一次次陣痛,但巫彥德其實一點都不覺得後悔,「犯一堆錯也沒關係,我覺得走到現在,我完全走在我想要走的道路上面,所以就算前面犯那麼多錯,好像也沒有怎麼樣。」就算今天時光倒流,再給他一次選擇機會,他也會做出相同的選擇,「因為我覺得那個時候挫敗的經驗構成了我,如果我不選他,我就不是現在的我,但我喜歡現在的我,那個我包含失敗的我。」

經過跟夥伴們一同奮鬥的日子,巫彥德最大的感想就是,身為一個管理者,有時候並不是要告訴別人該成為什麼樣子,而是讓他們找到自己想要成為什麼,然後支持他們去完成。當巫彥德不再只是自己發想計畫、告訴夥伴們怎麼做,而是經過大家一次次的討論、選擇,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就會成為自己最好的樣子,這就是我覺得組織最理想的狀態。」

不過,巫彥德也知道,要做自己並不是容易的事,就像他在大學時期,無論是家人、朋友、社會的價值觀等等,都會讓人產生恐懼、不敢嘗試自己想走的那條路,但是唯有勇敢地去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樣子,就會展現出非常非常大的潛力。

面對對未來感到迷惘的大學生,巫彥德建議,不要往外探索答案,要往內探求,無論你感到害怕、疑惑、擔心,都先不用急著解決它,可以試著跟自己的感受對話、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找到你的感覺,順著你的感覺走,這件事情非常可怕,可是這是我找到的答案。」


★更多資訊請上職涯中心網站首頁最新消息或本中心求才求職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