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期電子報 2022.6.27 | |||||||||
線上職能診斷免費做─「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
由教育部推出的 「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提供職業興趣探索和職能診斷,協助學生規劃職涯發展方向,並增進對職場趨勢的了解,以更有目標、動機的加強職場就業相關職能,提高職場競爭力。
★平台使用如有問題,可透過平台「聯絡我們」頁面提出問題或與職涯中心聯繫。 渴望看見從未知曉的風景》專訪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執行長涂豐恩
採訪、撰稿/柳欣汝 尋找著學習的心動感,他在旁人驚異的目光中從工管系轉入歷史系;為了有心親近歷史卻無力讀懂艱澀文獻的讀者,他在忙碌的旅美學術生涯中「不務正業」地創辦歷史普及書寫平台;追求著新的可能性,他選擇離開學界,接下老字號出版社的總編輯職位。身為「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創辦人暨執行長及聯經出版社總編輯,涂豐恩的職涯道路,有如自在漫步於異國的旅行者一般。循著好奇心、循著喜愛嘗鮮的悸動感,涂豐恩的旅程,總在意外的驚喜與內心的渴望中,碰撞出絢爛奇麗的火光。 只是追尋心動的感覺 涂豐恩於大二升大三時決定從工管系轉入歷史系,看似背離一般想法的決定,在當時便讓歷史系教授大感驚訝。時隔多年再次問起當初的想法,涂豐恩的回答出乎意料地純粹而簡單。「我覺得我好像不會對這些東西感到興奮、覺得刺激,或是想要一直學下去。」對商業學科缺乏興趣、不甚在行,讓涂豐恩有了想要「換個地方試試看」的念頭。 興趣廣泛的涂豐恩於是開始到處摸索,在歷史系、外文系、哲學系、社會系、法律系都修過課。然而,涂豐恩說,當時對他影響最大的,反而是臺大的圖書館。「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進到圖書館的時候,那個給我的震撼其實蠻強烈的。」豐富的藏書、多樣的語言和專業書籍深深吸引了涂豐恩,在大學生活中花了許多時間泡在圖書館裡啃硬書、開讀書會。修課和大量閱讀,讓涂豐恩慢慢發覺自己的興趣所在。「我覺得我至少從高中開始就是喜歡文科的人,我喜歡文字、喜歡寫作。可是到了大學,我才比較感覺到那樣一個專業知識對我的吸引力。」涂豐恩沉靜的語氣中,彷彿有著藏不住的微光溫煦地綻放。 誤打誤撞的邂逅,意料之外的機遇 在眾多的人文社會科系中,為何選擇了歷史系?涂豐恩的考量偏向現實:不想延畢、歷年成績、轉系的難易度,加上歷史系修課自由度高,讓他最終決定轉入。相較於其他從小就立志要當學者的同學,涂豐恩從來沒想過要讀歷史系,卻就這樣誤打誤撞地進來了,還一路讀到了博士。「一開始的選擇並不見得就是你本來想要的,那你繞個路轉個科系或怎麼樣,我都覺得是很好的。」涂豐恩說道。 意料之外的機遇,除了就讀歷史系,還有臺大歷史所畢業後,於臺大數位人文中心任職三年的經歷。這個始於替代役招募、沒想太多就申請的工作機會,讓只讀過文科課程的涂豐恩,有機會和主修資工系的人共事、長期相處,宛如踏上一個從未去過的嶄新國度一般,帶來全新的體驗。數位人文中心的經歷,不僅在申請國外研究所時引起了許多教授的興趣,更讓涂豐恩真正開始從科技的角度去思考,對於之後的工作生涯也有很大的幫助。涂豐恩平靜的說:「我會做一些規劃,或是我對未來會有些想像。可是我會發現:很多事情都不在我的規劃當中。但,這也不見得是壞事啊。」 挫折是一個須要解決的問題 臺大數位人文中心任職期滿後,涂豐恩來到美國就讀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化博士班。面對語言能力不足與高壓的環境,涂豐恩覺得,相較於「挫折」,困難比較像是一種挑戰、一個須要解決的問題。英文不好,就想辦法練起來,用力念書追趕進度,刻意完全不使用中文地生活。而厲害又努力的哈佛同學們,以及課堂上積極表現的競爭心態,雖然令人倍感壓力,卻也讓涂豐恩養成了運動紓壓的習慣。到美國以後,才從一個不愛運動的人,變得會固定到學校健身房跑步來保持心靈的健康。 「一方面壓力很大,可是一方面,你會覺得收穫非常非常多。所以我覺得,那時候的心態比較像是『不想要浪費時間,比如說因為壓力大,所以就沒有好好把握機會,去享受那樣的學習環境。』所以才會想要運動,來保持一個比較好的狀態,盡量趁那個機會去吸收很多東西。」 理想與現實並不衝突 早在就讀臺大歷史所時,涂豐恩便和同學合作開設部落格「Histopolitan」,進行歷史討論與歷史普及書寫。後來更架設「大人的世界史」粉絲團,使曝光度急遽上升。最終在2014年,涂豐恩就讀哈佛博士班期間,與數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合力創辦了「故事StoryStudio」,將艱深的歷史學術知識,深入淺出地分享給渴望親近歷史的讀者。直至今日,「故事」已擁有廣大讀者,成為了兼具歷史知識深度,同時接軌現實、內容趣味橫生的書寫平台。然而創立之初,「故事」卻在一年半內,迅速燒光了初始募來的資金。對涂豐恩而言,那並不是個愉快的經驗,但幸運的是能在關鍵時刻「懸崖勒馬」,靠著團隊的努力和堅持,一步步艱苦地救回公司。 成立公司的經歷,慢慢讓涂豐恩對大學工管系的所學更有感覺,更加了解當初不甚明白、只是為了考試硬背的概念,其背後的原理、意義,以及對現在的自己的幫助。而這件事情也讓涂豐恩了解到:光有理想是不足以完成一件事的。「很多人會覺得理想跟現實是一個衝突或是互相矛盾的東西,好像你要做理想就顧不了現實。可是,我覺得其實不見得是這樣子的。一旦我們把理想跟現實對立起來,大家就很容易選擇放掉理想。可是我相信很多人,尤其是大學生,一定還是有很多想要完成的夢想的。為了完成這個夢想,你要找出一些很現實的手法,讓理想變得可行。兩個東西之間並不是矛盾的關係。」 歷史:不一樣的思考角度 「我們一直想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讓大家認識到歷史的價值。」談起「故事」的理念與願景,涂豐恩以東京奧運開幕典禮舉例:今年的奧運開幕式時,很多人為了臺灣以T的開頭入場而歡呼,覺得日本對臺灣特別友善;但如果回頭去看歷史,就會發現臺灣與奧運的關係其實經歷很多轉變,一旦知道這段複雜歷史,對於整起事件就會有更為豐富的理解和詮釋。這就是歷史的價值。 「我覺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念歷史系之前,都覺得歷史是個過去的學科,跟當下沒有什麼關係。可是隨著我自己在歷史系念書、自己研究歷史,會開始覺得,很多事情,只看當下的話可能只會有一種反應,可是把歷史也拉進來看,會發現歷史提供了許多不同的思考角度,對於很多事情,你的想法也會更深入。所以我們希望讓大家感覺到,其實歷史是一個滿有價值的學問。」 面對瀰漫著「文史無用」氛圍的社會,以及部分因而感到自卑、不安的文史系所學生,「我覺得要看的是,那個學科背後培養出來的一些能力。」回顧面試許多歷史系學生的經驗,涂豐恩反而不太會重視求職者修了什麼樣的課。「因為能學的東西真的是太多了,所以我倒不覺得那是重點。可是某一些在這個學習過程當中能培養的技能有沒有真的培養起來,才是比較重要的。如果有的話,其實你真的不須要太自卑。」涂豐恩舉例,歷史系以及大部分的文學院學生,都會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習得收集資料、整理分析、表達等能力。比起糾結於科系本身,更應該去思考學科背後的特別之處,並且在大學期間好好磨練這些技能,掌握到相當的程度。 我是有一點任性的人 臺大歷史系、歷史所,而後赴美深造,花費近8年取得哈佛博士學位。然而最終,涂豐恩卻選擇不往學術界發展,而是返回臺灣經營「故事」,並接任聯經出版社總編輯。 許多人對他的選擇感到訝異與不解,因為網路早已使出版業受到強烈的挑戰與衝擊,而且出版業本來就是辛苦的產業,並不是一個「賺大錢」的工作。「可是我覺得這是一個讓我做得蠻開心的事情,『故事』也是一樣。」涂豐恩來自普通家庭,沒有昂貴的興趣和強烈的物慾,也未曾想過要為了熱情犧牲什麼,只是在滿足基本需求之後,更希望能做令自己感到愉快、並且能從中學習的工作。「坦白講,我是有一點任性的人,最重視的價值其實是『我想做這個事情』。第一個要覺得有意義,第二個要覺得好玩、有趣,不太想要只是為了賺錢或怎麼樣,然後就去做一份工作,我想要做每天會覺得『這東西我自己很感興趣』的事情。」 迷惘其實是很正常的 有些人認為,涂豐恩是一個「很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一路上走來一直都很確定自己的方向。但他坦言,其實並非如大家所想。「我會覺得,我常常都在很迷惘的狀態裡面。」涂豐恩說,人生大部分碰到的事情其實都不在掌握當中,所以非得要依照特定的方向前進去達成目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包括自己,大部分的人都是不斷地邊走邊摸索。 「我其實一路上做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也常常都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可是別人都會覺得說,好像都在你的計畫當中,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子的。」涂豐恩認為,許多看似目標明確的公眾人物,其實內心也都充滿了疑惑與躊躇。「我覺得迷惘這個事情其實是很正常的,大家不需要太焦慮,或是覺得好像別人都很有方向,其實沒有。如果我的經驗有什麼價值的話,大概就是讓大家可以知道,有很多人跟你一樣,也就這樣子過來啦。」 涂豐恩自言是一個喜歡旅行的人,比起不斷造訪同一個國度,更想要去一些未曾去過的地方,看一些沒有見過的風景。在人生的旅途中,涂豐恩更像是一個遊歷者、冒險者。擁抱不在計畫中的意外,擁抱揮之不去的迷惘;循著好奇心、循著喜愛嘗鮮的悸動感,在廣袤的天地之間不斷前行,寫下一段段獨特而精彩的故事。 《乳牛醫師的人生實驗室》專訪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
採訪、撰稿/洪筱真 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畢業於中興大學獸醫系、臺大獸醫所,雖然從大學時期就在獸醫領域深耕學習,但有別於多數獸醫系學生常選擇的寵物醫療服務,他考量到自身興趣以及獸醫界的資源分配不均,很早就選擇去探索伴侶動物以外的領域,非典型的探索與嘗試也使他踏上一條人煙較少的職涯路。 獸醫百百種,我要成為哪一種? 從國中起,龔建嘉就對生物學科情有獨鍾,打定主意要讀相關系所。進入中興獸醫系後,他發現獸醫領域多元、分類詳細,還了解到獸醫原屬於農業的一部份,是先從牛、馬等經濟動物發展而來,而非側重於現今獸醫系發展主軸—— 寵物。他也觀察到,在研究與醫治伴侶動物與其他動物時,出發點與思考模式南轅北轍。像狗、貓等寵物醫療目的是維持健康以陪伴人類,牠們通常是被帶至獸醫院接受一次性檢查或治療,貓狗的疾病也較像人類的醫療分科方式,且每回求診顧客都不同;而像經濟動物的醫療原則是預防勝於治療,獸醫通常前往固定牧場服務,有些動物甚至是群體治療,而不像寵物接受個別治療。觀察中,龔建嘉也看到伴侶動物享有的醫療資源遠多於其他類動物,他想:「好像多或少我一個貓狗獸醫沒什麼差別,就算沒有我,貓狗還是會獲得很好的服務,但如果少一個乳牛獸醫、野生獸醫或禽病獸醫,可能就差非常多,因為臺灣這方面醫療比例是很不足的。」同樣當獸醫,如何才能讓自己發揮最大價值,自此成為龔建嘉的主要課題。 當時他較有興趣探索野生動物和經濟動物。大三時,他去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護中心服務,去照顧紅毛猩猩、馬來熊、蜥蜴等動物。相比於貓狗醫療的標準處理流程與完善的文獻與設備,野生動物的參考資料不僅少,也不會有足夠預算去購置適合每種野生動物的醫療器材。因此研究與醫治野生動物時,龔建嘉須發揮創意,就地取材,解決各種出乎意料的問題。雖然未知讓這份工作極具挑戰性,但正契合他喜歡做不同事情的個性,也符合他對獸醫這份工作的想像——不一定有保障但工作內容多元有趣。不過,在大四跟著老師至乳牛牧場出診時,龔建嘉發現自己喜歡乳牛牧場空氣中的牧草清香,也很喜歡一一為牛隻治療,幫牠們走出病痛、恢復健康。整體來說,乳牛牧場的工作環境更適合龔建嘉,他也享受在牧場裡須臨場發揮的挑戰,這些實務經驗因此引領他走上乳牛醫師的路,最後選擇成為乳牛醫生。 跨領域——發現更大的世界 龔建嘉說,在臺灣獸醫系約有5、6成的學生會成為貓狗醫生,2、3成的學生會走向公務體系。許多系上同學一開始就決定成為貓狗獸醫,不少人甚至在大一時就至貓狗醫院實習,畢業時早已熟稔貓狗醫療實務。相對於典型走向,從大學時就在走小眾路線的他,雖然不擔心探索無果後會一無所獲或失業,但仍會慌張,仍會擔心最後若回頭選擇當寵物醫生,實力會落於人後。不過,他非常清楚,如何探索與選擇都無對錯之分,最重要的是為自己負責,別怨天尤人,否則可能會覺得人生過得很失敗。「探索其實是孤獨的,只有自己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與其期望他人給答案,不如對自己的選擇篤定一點,這樣探索之路才會走得寬心。 龔建嘉的探索不僅在於獸醫系內,他對跨領域也躍躍欲試。他曾加入戲劇社,享受演戲的樂趣;也曾廣泛選修中文系課程。人文領域對他來說趣味十足,觀察科學與人文兩個世界的迥異,讓他的世界更多元。「人生就像一場實驗」,對某件事情有興趣不妨去試試看,他建議最好要將有興趣的領域了解至基本程度,至少要將這個領域學到60分,因為「多會一點才有可能在橫向連結用上這些經驗並產生價值」。他也認為不須設限領域,去探索和出身領域截然不同的領域也很棒。有些人可能擔心去接觸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對自己應該沒什麼助益,但龔建嘉說:「能不能堆疊跨領域的經驗是自己的事,也許你有能力拼起來呢?」這並非紙上談兵,他在臺大就讀獸醫所時,就曾去森林系修課,學習森林系同學常見的GPS定位的軟硬體應用,並將這些技術帶回獸醫圈,應用這種空間分析技術來分析牧場,以追蹤與研究乳牛的相關疾病分佈。龔建嘉以行動顯示,跨領域學習是否能開花結果,取決於自己是否能發揮創意,將知識的應用結合自身專業,拓展出無限可能。 成為獸醫界的「關鍵少數」 以日本的乳牛「醫病比」為例,臺灣約需要100位乳牛獸醫才夠,但目前卻只有約20位,而龔建嘉則是這群少數人中的年輕人才。在他的乳牛醫師養成之路上,最關鍵的時期莫過於就讀獸醫所期間。當時他同時兼顧實驗室診斷與臨床診斷兩方面,白天時跟著已退休的蕭火城老師在校外出診,傍晚後再回到實驗室做實驗到深夜,除此,他還身兼兩個家教工作。雖然研究所期間生活節奏緊湊,但長期與蕭火城老師的相處不僅讓他累積更多實務經驗、獲得許多酪農的信任,老師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也對他有很大的啟發。龔建嘉說蕭火城老師開朗熱情、樂於接受挑戰,白天是乳牛和馬匹的獸醫師,晚上則經營自己貓狗動物醫院。對龔建嘉來說,蕭火城老師的生活是他的理想人生,不論在技術實務或待人接物上,蕭老師是影響他最深刻的人。 研究所畢業、當兵之後,26歲的龔建嘉終於正式投入職場,在一間乳牛營養保健食品公司擔任獸醫師,平時會到牧場幫牛隻診療,並以顧問的角度協助牧場改善牛隻飼養環境與情況。在這段兩年的工作間,他意識到自己的專業只限縮在疾病醫療而已,雖然他能將疾病分類以制定解決方法,但自己對於飼養管理、營養配方這兩方面不甚了解,難以釐清根本病因,無法治標又治本。因此,他辭職前往美國,在康乃爾大學短期進修乳牛營養。 回國後,他沒有加入任何公司,而是擔任自己接案的獨立獸醫師,客戶多是之前工作時認識的酪農戶,彼此早已建立了信任關係。獨立接案期間,龔建嘉每天早起至牧場出診,結束工作後跟酪農聊天泡茶、享受農村光景,下午還有些時間外出逛逛。對他來說,這樣閒雲野鶴般的生活就是心目中理想的獸醫生活型態。 開鮮乳另扇窗,拓職涯新方向 為了工作方便,原為臺北人的龔建嘉在擔任獨立獸醫時就移居雲林,不過,他仍經常回北部。回臺北時他也常去上各式各樣的課程,如:行銷、電子商務等等。其中他上的一門短期行銷課程要執行組別專案,龔建嘉便在組內提出「鮮乳坊」的構想,希望以合理價格收購鮮乳,以此鼓勵酪農生產高品質的鮮乳,這樣不僅能使消費者安心飲用,也能促進酪農業產業升級。其實當時他未想過創業,單純只是不滿大廠的收購模式,有點「憤青」地想要改變整體有問題的酪農產業環境。有了構想並架設好行銷網站後,抱著試試水溫的心態,他與組員將鮮乳坊放上群眾募資網站,看看這個構想對於大眾來說是否有價值。沒想到專案廣受支持,光是第一個月就募得400多萬,而第二個月甚至達到了600多萬。這筆意外資金讓只是來試水溫的專案變成須真正落實的一連串行動。在資金推力與群眾支持下,龔建嘉與合夥人成立慕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經營鮮乳坊,所以他說鮮乳坊鮮奶真的是「群眾的鮮奶」。 相對於創業前閒雲野鶴的生活,創業後龔建嘉變得極致忙碌。從非典型通路(如:補習班、藥局、書店等)開始經營,到現今成功讓產品在許多知名賣場上架,過程中少不了各種挑戰與辛勞,有將近兩年他幾乎每天都只從凌晨2點睡到6點。不過,他也認為如果要做大事或帶來大改變,可能須自己創造出一個個推力,來使自己必須向前行,畢竟人都有惰性。除此,最好也要建立精神支持系統,讓身邊至少有一兩位親友、伴侶,能在自己低潮或缺乏勇氣時義無反顧地支持你,像龔建嘉的藥師妻子就是他重要的夥伴,她辭職後到鮮乳坊幫忙,夫妻倆互相陪伴讓工作中更有生活感,平衡了工作與生活。鮮乳坊成立至今已邁入第6年,因為有同事的體諒與更多員工加入鮮乳坊,龔建嘉才得以一邊打理公司事務,一邊在牧場從事獸醫工作。從0到1的創業過程從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來自大眾的資金與期待、員工與酪農的生計都是龔建嘉身上的壓力。要實踐創業構想,必須要有高度的整合力、創意、溝通、專案執行力,才能面對無可預期的下一秒。 別急著長大——青春無畏,可能無限 許多人在職涯路上拼命想突破迷惘,但龔建嘉認為,與其擺脫迷惘,不如「與迷惘共存」,將迷惘帶來的壓力轉化為行動的動力,以主動探索來取代原地踏步。他鼓勵大家只要還能維持生活,可以多投入有興趣的事物,多點好奇心、少點與人比較,就是最好的狀態。他也說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後4年很珍貴,因為尚未完全社會化,有年輕人的浪漫理想,也有能接受變動的心理韌性,更有落實想法的廣大機會。所以這段期間不用急著迎合所有社會規則,青春無畏、不受框架侷限就是新鮮人最大的優勢,可以少點妥協、多點嘗試與想像,以便盡快「確認自己發展的主旋律」,找到理想中的生活與工作型態。 發行單位:臺大學務處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心 career@nt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