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o. 62  March 2022
 
   
   
   
   

 

 


編輯報告
EDITOR'S REPORT

        本期範文賞析(SPOTLIGHT),摘錄謝承諭助理教授講授科普傳播所需的技巧、面臨的挑戰,以及可能發揮的影響力,藉此鼓勵更多不同領域的人參與科普,揭露科學中暗藏的巧思。人員專訪(STAR OF THE MONTH)胡至柔老師,分享她面對挑戰與迎接機會的生活態度。讀者園地(PENNY FOR YOUR THOUGHTS)宣傳寫作教學中心110-2學期舉辦的演講活動、寫作急診室諮詢服務,以及與雙語中心共同承辦的Fun with English趣味英文學習活動。

top
省思醒語
FOOD FOR THOUGHT
 
 

“Science is too important not to be a part of popular culture.”
 

by Brian Cox (2006) 

 
top

範文賞析
STAR OF THE MONTH


日期:110年12月20日
講者: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語言中心 謝承諭助理教授
 
以你的科學呼喚我:科普傳播的技巧、挑戰與影響力
 
謝承諭老師從2015年開始投入科普傳播行列,累積有30多場科普演講,受眾從高中生到研究生、中學與大學老師。新興媒體部分,曾參與鏡好聽podcast訪談,亦經營粉絲專頁「生活中的語言學」。目前正與出版社洽談語言學科普相關出版書籍。
 本次演講,謝老師以「科普傳播的技巧,以及科普傳播的挑戰與影響力」為主軸。講題取材自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老師希望透過分享自身科普寫作經驗與曾遇到的挑戰,讓更多人能透過簡單有趣的文字,讓自身專業領域知識呼喚讀者,與讀者互動。
在科普傳播技巧上,老師提出了SCRIPT的操作方式,分別為:(一)Story,故事;(二)Contrast,對比;(三)Relatability / Relevance,可親性與關聯性;(四)Interaction,互動;(五)Perception,感官與觀感,以及(六)Takeaway,知識重點。各概念將於後續段落個別說明。
 
 一、Story:故事
 在科普傳播中,「故事」的操作技巧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次為透過故事,帶領讀者瞭解科普知識內容,可以用於「故事中的科學」、「科學中的故事」與「個人的故事」三種情境。「故事中的科學」是透過電影、小說等影視文學作品,將相關科普內容帶給讀者;「科學中的故事」將科學研究的過程,以說故事的方式呈現。「個人的故事」則是將個人的經驗帶入,讓讀者聽眾可以從科普傳播者的角度出發,進而了解與進入情境。
第二個層次,則是使用由科學數據出發,嘗試讓讀者或聽眾發覺數字背後的意義,進而帶出數據背後故事。謝老師以實際會話中的文字停頓、語氣變化,讓聽眾能實際體會與嘗試解說與判斷會話的情境。
 
 二、Contrast:對比
 科學家為何要做科普呢?很大原因在於一般人對事物的了解與實際出現差異。差異,常出現於一般人與科學家的認知不同,傳統與新興事物的不同,直覺與事實的不同,又或者在於熟悉與陌生事物的不同。
 在一般人與科學家的認知不同的層面,謝老師以生活中所謂的「台中腔」為例。在一般人對台中人的印象在於腔調會有上揚,但在科學研究中發現並非如此。 傳統與新興事物的不同,謝老師舉了傳統視聽華語教材影片與近期綜藝節目影片的差異兩者在發音、說話方式、說話節奏以及肢體動作上,相差甚遠,也反映出了傳統教材與中文生活用法的不同。
 直覺與事實的差異,謝老師舉了認知科學上的McGurk effect為例(參考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Ptc8BVdJk),讓聽眾實際體會視覺上的嘴型以及聽覺上的感知之間是如何互相影響。
 最後,熟悉與陌生事物的對比,謝老師以亞馬遜河流域居民的數字系統僅有「一、二、很多」的概念,因此無法明確說出圖片有7隻貓,與我們生活中對數字的使用出現落差,而達到對比的效果。
 
三、Relatability / Relevance:親近性與相關性
 親近性與相關性,在科普傳播的功能是為了拉近讀者聽眾與科普傳播者的距離。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透過個人故事、流行語或迷因、生活經驗,以及時事作為實例,使讀者與聽眾能夠帶入情境中,拉近雙方距離。
 
四、Interaction:互動
 科普演講中,互動是很重要的一環。操作方式包含投票問答、親身實驗與應用概念。「投票問答」,謝老師以橡皮擦與滷肉飯名稱為例,相同物品在不同地區會出現不同的名稱。「親身實驗」,如上文的McGurk effect,讓聽眾實際體會。然而,在互動過程中使用親身實驗前,需要評估失敗的可能性。最後,「應用概念」則是讓聽眾在了解一個抽象概念之後,利用演講中的例子實際練習使用前面所介紹的概念。
 
五、Perception:感官與觀感
 「感官」包含科普傳播所使用的聲音、圖片、影片以及實驗等,能讓讀者與聽眾更能體會科學知識的各種方式;而「觀感」,則是讀者聽眾對科普傳播內容中的實例等內容的想法與感受。謝老師以不同地區華語口音音檔為例。對台灣的受試者而言,台灣國語給人一種親切的感受;而外省二代口音則給人語言能力很好的印象。透過感官與觀感的搭配,可以讓讀者聽眾更能了解科學內容,並留下深刻印象。
 
六、Takeaway:知識重點
 謝老師認為科普傳播的目的,要讓讀者與聽眾能有可立即帶走的知識重點。實際操作上,可以利用相同字數的文句、圖像作為總結,以讓讀者與聽眾能夠了解,並統整相關概念。
 介紹完SCRIPT後,謝老師帶到了科普傳播的挑戰與經驗。老師根據自身經驗,整理了四個挑戰,分別為名聲、行銷、觀眾以及應變。
名聲:名聲的建立,是老師認為最為困難的。在過程中,需要有毅力、人際與勇氣的互相結合,才能讓自己不斷產出、跟緊時事變化,才能慢慢累積起來。
行銷:科普內容與表現方式,需要考量市場方向與受眾對象,在科普書籍出版與科普演講中尤為重要。
觀眾:科普演講過程中,如何在不大幅更動核心概念情形下,針對不同聽眾類型調整演講內容,讓聽眾更進入狀況,是很重要的課題。
應變:每一次演講的觀眾人數不同,親身實驗的結果與文獻預期不符,又或是粉絲專業的內容不斷重複......等情形,對科普傳播者都是挑戰。找到突破口的每一次思考與嘗試,是應變最重要的過程。
 在謝老師投身科普傳播的這段時間,看到了學生對語言學產生興趣後成為語言奧林匹亞的選手;亦或是有學生聽完演講後,更加了解朋友為何喜歡語言學……等等故事,不但讓科學的內容更為平易近人,更看到了人與人的互動,因為科普而更為深刻。最後,謝老師希望能透過這次的演講,讓更多人不同領域的人參與科普,帶領讀者與聽眾領略科學的內容,進而能看到科學中藏著的巧思與方向。
 
top
教師專訪
STAR OF THE MONTH

(受訪者:胡至柔老師)(Interviewee: Chih-Jou Hu, Adjunct Instructor of AWEC,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Be open to trying everything, literally everything. The rule of thumb for you consider—whether or not this is something you would regret later—is to think to yourself: 20 years later, would I regret not trying this?

Be bold, be daring, and be open to any opportunity that comes your way. Let it be friends or foes.

top
讀者園地
PENNY FOR YOUR THOUGHTS

寫作教學中心110-2學期
演講活動&寫作急診室諮詢服務
 
寫作急診室諮詢服務預約時段
 
臺大寫作教學中心(NTU AWEC)暨臺大雙語中心(NTU CBE)共同承辦Fun with English,以各類貼近生活的主題,伴著咖啡,一同輕鬆領略英文的魅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