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第141期電子報 2022.2.22


(一) 「2022 Passion Worker 臺大人職場手冊」線上版上架了

《2022 Passion Worker臺大人職場手冊》已於110年12月24日正式出刊,歡迎校內教職員生及校友憑證件至臺大職涯中心免費領取實體書,或至第一學生活動中心辦公室、社科院圖書館服務台、文學院第二辦公室(245室)領取。各院系所如辦理活動需要本刊物可逕洽職涯中心,數量有限領完為止。
線上版內容亦已上架於職涯中心網頁,歡迎點閱:https://career.ntu.edu.tw/PassionWorker/2022

(二) 2022年3~6月職涯發展課程資訊

(三) 第15期國際人才發展體驗營

(四) 商學基礎概論課程-行銷實務

你有好的點子,但是你有辦法寫成一個好的企劃書嗎?
  職涯中心規劃行銷實務課程,教你如何做好一份完整的行銷企劃案,讓你贏在起跑點。

  1. 上課時間:111/3/18、3/25、4/15、4/22、4/29、5/6、5/13、5/20、5/27,共9堂課,週五晚上6點30分至9點35分,課程出席率達八成且評量通過者,將頒發學務處修課合格證書。
  2. 開放報名時間:111/2/18(五)中午12:30開放報名,共60名員額,以非管院同學優先,額滿截止,並將以大三以上同學優先錄取,職涯中心保有最後篩選決定權。
  3. 報名方式:https://bit.ly/3LqYDpZ
  4. 注意事項:
    • 參與學員必須分組進行小組討論,應用課程所學研擬一份完整行銷企劃案並穿著正式服裝模擬業界提案進行口頭簡報,老師會以業主觀點給與企劃可行性評估與指導。課程內容請詳閱職涯中心官網之公告。
    • 本課程將以實體課程分組討論方式進行,若未來因疫情升級課程需全面改為線上辦理時,將採停課方式處理。
(五) 商學基礎概論課程-財務會計

想創業,卻不知如何登帳、列損益表來使公司經營穩健成長嗎?
  職涯中心在本學期規劃財務會計課程,教你如何看懂財務報表,讓你贏在起跑點。課程內容請詳閱職涯中心官網之公告。

  1. 上課時間:111/03/22、3/29、4/19、4/26、5/3、5/10、5/17、5/24,共8堂課,週二晚上6點30分至9點35分,課程出席率達八成且評量通過者,將頒發學務處修課合格證書。
  2. 開放報名時間:111/2/18(五)中午12:30開放報名,共60名員額,以非管院同學優先,開放60個名額,額滿截止,並將以大三以上同學優先錄取,職涯中心保有最後篩選決定權。
  3. 報名方式:https://bit.ly/3sz3MDW
  4. 注意事項:
    • 本課程原則上以實體課程進行,若因疫情升級可能改為線上進行,請配合助教通知進行。
    • 實體課程請同學配合戴口罩上課,以梅花座並固定座位方式入座,教室內不能用餐。
    • 指定閱讀:會計學(第八版) ,出版社:東華書局 作者:杜榮瑞、薛富井、蔡彥卿、林修葳;同學需自費購買或去圖書館借用參考書,以配合課程進行。
(六) 線上職能診斷免費做─「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

由教育部推出的 「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提供職業興趣探索和職能診斷,協助學生規劃職涯發展方向,並增進對職場趨勢的了解,以更有目標、動機的加強職場就業相關職能,提高職場競爭力。

  • 平台網址:http://ucan.moe.edu.tw
  • 使用方法:初次使用請先於平台申請帳號,並參考「UCAN使用指南」了解各項服務。

★平台使用如有問題,可透過平台「聯絡我們」頁面提出問題或與職涯中心聯繫。



深耕教育,走上異途—專訪遠山呼喚共同創辦人林子鈞

採訪、撰稿/林雁、洪筱真

「我們組織很習慣在做沒有把握的事情,因為我們覺得有把握的事情有更大的組織都已經做過了,所以我們要做就要做那些組織沒做過的事情。」林子鈞大二時與同是經濟系的蔡菀庭共同創辦遠山呼喚這個非營利組織。從服務尼泊爾的失學兒童至如今計劃擴展到東南亞其他國家,團隊的經營理念是推翻給予物資的舊有服務模式,創造以「離開」為目標的服務,改變當地的教育。走上這條異途之前,林子鈞正遊走在休學的邊緣。尼泊爾的一場地震將他帶到了路口,而毅力與勇敢嘗試的態度使他成功度過草創期的迷惘與混亂,將團隊的影響力發揮到國際舞台上。

升學體制下的衝撞與反思

「從小到大都比較在升學體制之下,沒有很多機會去探索自己。爸媽就很希望我能好好唸書吧,過得蠻壓抑的。」但限制反而令他對自由與其他生活方式更為嚮往。直到大學,追求自由的想法才得以被落實。懷抱著對體制與經濟系未來職涯方向的質疑,他到處詢問同學選擇科系的原因及未來的職涯規劃。迷惘的存在一如無處可躲的艷陽,而林子鈞從未以黑夜自我催眠迷惘就此消失。大學時期的他很害怕中午去118巷吃麵時看到上班族,因為他內心有著一套理想生活方式,倘若成為上班族後,追尋理想的機會便越來越少。於是在大二那年,林子鈞打算選擇一條專屬自己的路,去行政大樓拿了一張休學申請單。

申請單還未送出,2015年尼泊爾一場規模7.8的地震改變了林子鈞的人生,為迷惘的他找到方向。震後,當地出現嚴重的輟學率,而國際組織紛紛離開,使教育的斷層無以解決。秉持改變在地人生活狀態的服務理念,他與團隊重返震央,認真搜集數據,為長期計劃打下基礎。選擇種植教育是一種必然,因為他認為:「教育對於兒童,長遠來說是最關鍵的事情。尤其是貧窮的兒童,教育是他們翻轉人生的唯一選項。」剛到尼泊爾時,他設想的服務方式仍是給予小孩物資,幫助他們升學、就業以翻轉貧窮。但回歸本質,他意識到教育不能治標不治本,而是要讓對方有嚮往的能力,去相信未來可以有所改變,並認知到自己有做夢的資格,這比物質上的給予更重要。而為世界種植教育的願景,與非營利組織的運作方式也正好契合他理想中自由的生活。「我可以發揮社會影響力,在世界各地工作,永遠有挑戰和學習。」

具備目標後,林子鈞才發現了學習的意義。曾厭惡的統計、會計等一切經濟相關的事物成為經營組織必須具備的能力,也後悔當時不努力學習。但他笑說,若回到尚未創辦組織時,他仍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因為缺乏前進的理由。因此,比起考高分、進名校,他建議應該先發掘自己的志業,釐清學習背後的意義。

熱情不能當作長期的工作

持續5年走在主流以外的道路,似乎如同著作中充滿熱情的主角的林子鈞對於熱情有獨特的見解。「大家要認知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熱情一定會消失。」他認為產生熱情的關鍵在於事物的新奇與未知。若逐漸成為專家,熱情會隨之變淡,其他有意義的事物會取而代之,或者對於生活的滿足會取代志業的熱情。「第二件很重要的事是熱情不能當作你的工作。」有所熱愛的人,往往享受其中的過程而非結果。若以熱情為職業,熱愛的事物反而成為須要背負的責任,而現實層面無法單憑熱情應對,熱情將成為工作的阻力。「我覺得一直鼓勵大家去找熱情,把熱情變成一個長期的工作,其實不太是一個健康的想法。要鼓勵大家去做的事情是──尋找理想的生活方式,去期待一個理想的生活方式,熱情只是其中的一個關鍵而已。」而熱情的探索,必須從己端出發,無關乎主流價值的認同。

現實與理想的摩擦

遠山剛起步時,林子鈞也有很多迷惘時刻。草創期的組織並不穩定,從大學步入社會的他們面對許多現實及理念的摩擦與取捨。彼時募款是組織的迫切需求,儘管團隊的理想是改善當地教育,使在地人能自給自足,但為了組織的存活必須實施短期專案,在短期內獲得成效。「大家要先認知到沒有完美的選擇。」提早步入社會的他指出,妥協並不是放棄夢想,能夠去妥協於現實情況反而才是能夠堅持夢想的證明。以組織為例,若經營時無法迅速判斷是否妥協,會喪失許多機會,並使組織陷入危機。因此他建議不要徘徊於妥協與堅持中,當機立斷地決定並做好當下的事,快速地驗證、失敗、學習,會更有成效。這段經歷也讓他明白,扎實的能力比空想的理念、短暫的熱情還重要。「夢想會結束,但是理想不會有終點。夢想是人生某個階段的一個目標,可是理想是你人生相信的價值。」為了種植教育的理想,他需要適應角色的轉變以領導團隊,儘管懷念最初能到尼泊爾教育現場做服務的時期,但目前仍會努力在臺灣爭取教育資源與創新,去幫助弱勢的地區。

迷惘的本質是尋找自己

林子鈞在自己的著作《與其麻木前進,不如勇敢迷失》中寫道:「正是迷失的當下,讓我找到了自己的本心,並覺得自己真真切切地活著。」從草創期的迷惘,至如今因為疫情而使普及到東南亞的計劃延後,組織的一切都沒有正確答案,而是等待他們探索。他直言:「迷惘是一直都會有的。」他認為迷惘的本質是對生活仍有期待,是自我探索的過程。其實大部分人不適合社會主流價值,但因為以錯誤的目標追尋自己,因此深受迷惘所苦。「其實在不同的社會、國家,青年的想法都差很多。像我們十八歲的臺灣人,剛上大學正在找自己;可是國外十八歲的青年,就要去養活自己,這是他們的常態。」他從不同社會中同年齡層的思想差異去反思社會給予的刻板觀念。「我們要去反思這個社會不斷在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刻板觀念,然後我們要學會讓自己跳脫這個框架去思考。這時候迷惘它的意義就會完全不一樣。」

創新的異途上,失敗就是前進

遠山呼喚在經營的過程中不斷嘗試創新,以引導在地人成立教育組織。從培訓到放手,2018年尼泊爾在地夥伴成功獲得當地政府核發正式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身份,成為正式非營利組織。「教育要更新、在地人要自己做。」秉持這個理念,目前往東南亞等國家發展的計劃也從在地青年的培訓著手。沒有組織會選擇風險與時間成本如此高且一開始根本看不到成效的做法,但這才是他們理想中的長期教育。

組織的發展與經營,往往是林子鈞先思考如何創新,具備一定雛形後再與共同創辦人溝通、討論。他們處事方式不同,因此他笑說:「以前大學還很菜的時候,完全是每件事情都會爭執很久。」但他認為可以看見不同的意向是很好的模式,對不同意見的權衡反而能讓計劃擁有變化的空間。組織能穩健走在創新的路上,除了對計劃的嚴謹外,還依靠對資訊與趨勢的把握,而資訊正是來自於夥伴們的討論。

「大家都會誤以為創新是你要很快去做新的東西,只是新的東西是來自於這個時代背景,或是說這個產業的趨勢,你要跟著趨勢才有可能去做好的創新。」他表示,資訊的掌控度是成敗的關鍵。他分享自己在孟加拉實習的見聞,當地窮人與富人知識與資訊掌控程度差距懸殊,因此前者只能遵循後者制定的遊戲規則,無法翻轉自己的人生;有鑒於此,組織的創新都建立在資訊的搜集與足夠的研究上,從既有的方式出發,逐步發展成新的模式。

這條異途並非一蹴而幾。創業初期,林子鈞的基礎能力也仍未扎實,他積極地學習,也拜訪許多企業爭取資源。儘管屢遭挫折,面對迷惘與挑戰的態度從未改變。「多嘗試,然後享受失敗,失敗就是在前進。」遠山呼喚的經營得以貫徹這種精神,其中關鍵在於應對問題中積累起來的快速驗證與修正的能力。致力於創新的他們常進行高風險的嘗試,無數次的驗證使團隊得以判斷並選擇更符合成本效益的做法,而修正的能力也讓他們在應對問題時能迅速完成調整。如此,組織或個人才得以不斷成長。他認為,穩定的模式或許反而是危險的狀態。看似成功、內部有標準作業程式的組織或許更無法應對變化。

給學弟妹的建議:質疑與衝撞體制

成長於應試教育與制式化的社會中,林子鈞建議學弟妹寫下十個對於體制的問題。「為什麼唸這個系?為什麼大三就一定要找實習?」他認為應該要學會衝撞體制、擁有好奇和質疑能力,針對社會的刻板觀念與主流思維自問,相信自己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才不會一直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下。同理,職涯的長遠發展,也必須尋找適合自己的舞台,且自己具有編寫部分劇本的權力。

此外,探索與嘗試對林子鈞而言是很重要的事。「應該要把大學當成一個遊樂場,盡量去接觸、體驗,不要急著找到答案。」他建議把大學當成探索的時期,而不是求職的時期。但探索並非限定在大學時期,畢業後仍可以爭取探索的機會,不一定要馬上投入職場。「探索是一直在進行的。」

「我覺得人生要過得比較好、比較快樂,要下很多苦工去累積一些很硬的實力,你才有選擇。」探索以外,他鼓勵學弟妹培養專業能力,諸如行銷自我、蒐集資源以及群體生活必備的溝通能力都很重要。他建議將大學作為嘗試與體驗的場所,將社會當作教科書去學習,大學生活才會過得比較快樂。儘管曾經迷失方向、在社會上碰壁,但林子鈞仍能在迷惘中開拓方向、砥礪前行,為世界深耕教育。




生存者偏差──那些在糖衣之下的故事─麥肇倫專訪

採訪、撰稿/林晏廷

「別人看你的經歷可能會覺得很合理,做完創投、新創的工作再去申請MIT,但故事並不是這樣發生的。」麥肇倫,臺大電機系、臺大電機研究所畢業,目前正就讀麻省理工學院(MIT)產品創新碩士學程。他的經歷看似遙不可及,但是這些故事的出發點卻是在申請20間學校沒有通過的挫折下;在提早結束學程,下一步不知何去何從的時機後;在身體不好的情況離職,害怕離職後的空窗期之下,而慢慢展開一切的。

一段專注在學術研究的浪漫時期

就讀建中時,麥肇倫對物理非常有興趣,當時即下定決心要就讀電機系、物理系。於是在大二時他從臺大機械系轉入電機系,持續探索自己喜愛的「電、磁、能源」等議題。大學時他認為電機系的學生有條既定的路──畢業後就讀電機相關研究所,再至科技公司上班,因此大學時的他沒有思索太多關於職涯的議題,「沒有去想,所以沒有迷惘。」麥肇倫是這麼回顧他大學生活的。

「我覺得中間那些沒有迷惘的時期要好好珍惜,真的浪漫,你可以好好做你喜歡的事情,但當你終於碰到迷惘的時候,那也是來得剛剛好。」在大學到研究所的這段時光,麥肇倫專注於自己喜歡的非主流研究,當同學們在做半導體製程、微波通訊等可以與產業接軌的專案時,他做的是電漿推進漂浮、電離層電子濃度擾動等科學研究。雖然這樣的研究少了些與產業接軌的實用性,但是麥肇倫回想起來,覺得這不但是紮實的訓練,也是一段追逐所愛的浪漫時光。

旅途的起點

故事在麥肇倫大四參加畢聯會後逐漸展開,他因為畢聯會因緣際會認識到「時代基金會」,這是一個結合學界與產業界的非營利組織,也是MIT在臺灣的窗口之一。在時代基金會的實習開啟了麥肇倫大學另一趟旅程,「真正視野變廣、資訊充足後,你才發現未來的選擇變得太多,開始在人生的岔路口迷惘,不知道自己怎麼做才是最好。」也許就像現今的年輕世代,在資源變多、機會變多的同時,卻也更焦慮徬徨。

一路念至臺大電機研究所最後一年時,麥肇倫至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IUC,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交換,這一年也是他開始思考轉換跑道的時機點。2009年麥肇倫即將從研究所畢業時,申請了美國20多家研究所,然而沒有任何一家通過,對他無非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麥肇倫了解,從過去科學研究的道路要轉換至工程領域的博士研究存在一定的落差,無法實現未來憧憬的挫折感席捲而來,他掙扎於申請博士班繼續深耕於學術研究,抑或是如同大學時期,進入公司學習產業技能。麥肇倫說道:「那時候已經有一點開拓經驗和想法,有了這些經歷又回去原本的路,其實自己會有一些抗拒感。」

在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會準時

而人生的旅途中免不了有運氣的成分存在,在申請博士班落空後,MIT通知麥肇倫可以嘗試申請MIT Special Programs,這是一個提供產學合作機會的計畫,同時可以在MIT進修所需的知識理論。麥肇倫申請上此計畫後糾結了很久,最後因當時的女朋友也決定要來美國念書,所以麥肇倫決定接受這次機會。

麥肇倫感慨地說:「那時候很年輕嘛,會有點這樣的恐懼──覺得大家的時間軸應該要一樣,有的同學已經工作兩年了,還當到經理,有的人已經進到大學開始博士班,然後我還要再一年讀沒有學位的計畫嗎?」時間上的落後感造成他很大的拉扯,一方面自己在產業沒有實務經驗;此計畫又無法提供碩、博士學位,他處在擔心兩頭落空的迷惘中無法抉擇。

然而十幾年後回首當時的徬徨迷惘,麥肇倫領悟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軸。有人30歲已經到達職涯高峰,有人卻50歲才正要起步。年輕時的焦慮正是因為認為自己落後了其他系上畢業的優秀同儕,才會感到焦慮不安。再次回顧他才明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在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會準時。」

創投、新創,談判桌的兩邊

麥肇倫大學時在時代基金會遇到的mentor影響了他的人生軌跡,在他完成MIT Special Program後,他的mentor成立了新興商機(EBO, Emerging Business Opportunities)創投公司,專門投資MIT深入研發的技術。創投是不可控因素非常高的產業,新的技術與產品不斷研發,剛好契合麥肇倫過去對非主流研究的興趣,因此他接受mentor的邀約進入EBO,擔任專案經理,負責產品加速的相關工作。

在創投公司工作的這四年,麥肇倫訓練出預見產業趨勢的開闊視野,「產業內部的情況如何、哪一個是決勝的關鍵,我覺得從這些角度就會看到很不一樣的東西,因為一家公司絕對會覺得自己走的路是對的,畢竟創投產業是很中立、沒有偏見的,所以它其實有種旁觀者清的角度,可以看到未來、看到左右邊。」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職前訓練,豐富了我自己看事情的角度,也開始了解除了技術以外的其他面向、語言、重要思考的一些指標。」在這趟意外的旅程中,麥肇倫繞了一圈反而有了更深刻的體驗,接觸到金融、分析、管理等實務運作,使他拓展對於商業和管理面向的理解,看見更大格局的產業運作。

2017年,EBO結束4年的投資基金,準備開始下一階段。此時,過去投資的新創公司Origin Wireless有了新的工作機會,於是麥肇倫從談判桌的資方轉換至新創企業,負責產品策略、開發與市場導入,一路從產品經理升至產品總監。「在創投公司中要很深刻地知道一個技術從無到有是怎麼做出來、怎麼進去市場,一直到我後來真正進入一家新創公司,很實戰地執行,然後才把公司產品做出來。」創投到新創,談判桌的兩邊,麥肇倫經歷了從0到1、投資到實戰的完整訓練。他形容這趟旅程如同搭上一輛非直達車,繞著繞著不小心撿到一些當時不知道該如何使用的東西,而在進入下一個關卡後,反而發現這些經歷是非常珍貴的寶藏。

生存者偏差

2021年新冠肺炎肆虐,麥肇倫一家從美國飛回臺灣,在家配合美國時間遠距工作,他的身體狀況因日夜顛倒的生活亮起了紅燈,於是麥肇倫辭去Origin Wireless的產品總監,在這段休養的空白期申請上MIT的產品創新碩士學程,也在進修期間陪伴兩個小孩成長,開始了下一段同樣充滿冒險的旅程。

「我不是真正絕頂聰明的人、什麼都已經計畫好了、知道下一步要幹嘛,是某些事情讓你不得不開始去規劃,像是辭掉Origin Wireless之後去讀書是因為怕有個career gap才去申請的,所以不要覺得說一個學長讀到MIT好厲害,他常常心情不好又需要休息。」麥肇倫半開玩笑地坦言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辭掉工作後不但擔心這段空窗期對未來的影響,也害怕未來可能面臨中年危機,因此決定申請碩士填補這段空白的休養期。

「你不能隨便說一個人好厲害,這會掉入所謂的生存者偏差。」瀏覽麥肇倫履歷,外人眼中的他是一路從臺大電機到創投、新創公司的MIT菁英,但是這些光鮮亮麗的經歷背後,是與每個人相同的不安與焦慮。一樣繞了許多曲折的彎路,不斷迷惘、不斷抉擇,而我們卻只看見了生存者偏差,過度關注倖存下來的亮眼成就與樂觀信念,忽略了背後倖存下來之前的失敗與挫折。於是,相形見絀的焦慮洶湧而來,淹沒了每個還未達到目的地的旅人。麥肇倫希望呈現出背後的心路歷程,讓大家了解這些裹著糖衣的故事背後從來不是洞燭先機的計畫,反而在每一個抉擇的出發點都充滿迷惘與害怕。

「你看最終的結果是好的,但是前面可能原因千百種。不過你可以慶幸的是,這趟職涯旅程中仍然有一個生命力在,你面對自己的害怕,也面對不確定性,而最終造就出來的是開創一個新的可能,那又是下一個旅途。」麥肇倫在10多年後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了解到不確定性是永遠無法掌握的,「一次又一次地換工作、找工作,漸漸地你開始去適應、去習慣怎麼跟這種不確定性,或是所謂迷惘的東西共存。從目前到現在來講,我覺得人會一直迷惘下去,永遠都還是會迷惘,不會有一種萬靈丹讓你停止迷惘,但是迷惘其實是某一種生活的面向,如果你的生活還是有一個balance在,比如說人,或是其他的事情,就會有支持的力量在。」

Connect the Dots

麥肇倫37年來的人生之旅如同他最愛的旅遊節目「波登不設限」,走訪每個城市尋找當地美食,從不設限自身的旅遊範圍與目的,可以正襟危坐吃著頂級的五星料理,也曾探索巷弄間不為人知的美食。「我也知道所謂不設限不是說我什麼都可以做,人有自己的限制、也有環境的限制,但是在有限的情況下,我會放鬆心情、打開視野,去看各種不同的可能與機緣。」

「我很感謝在工作上我的赤子之心還在,充滿生命力,還會想要做一些奇特的事、未知的事,創造一些機會,我覺得這就是所謂不設限的感覺。」這樣的人生觀也和麥肇倫的啟蒙書籍《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有微妙的呼應之處:從前從前,有個男孩去尋找最有智慧的老人學習幸福的秘密,老人只叫男孩拿著裝有兩滴油的湯匙,到城堡及花園四處逛逛。男孩為了不讓油滴落,眼光從未離開湯匙,回來後卻沒有看見盛放的花朵與金碧輝煌的城堡,於是智者叫男孩再次去看看周遭的美景,然而第二次回來後湯匙中的油全部都灑光了。

麥肇倫說:「我覺得某種程度上生活不是只是工作這件事情,就像書裡面所說:『幸福的秘密就是去欣賞世界上各式各樣的美景,但是不要忘記湯匙裡的油。』我覺得大學的時候,我湯匙裡的油是生病的媽媽,碩士時是女朋友,現在則是身體或是小孩,看每個人怎麼定義湯匙裡的油。」

現在的我們在廣闊世界探索時可能偶爾迷失方向,但麥肇倫以他的後見之明告訴我們,即使在人生的非直達列車上,很多人事物看起來毫無關聯,然而多年後回首才發現,如同賈伯斯所說:「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過去所有的巧合與機緣都像一個個點,慢慢串起來也就變成了一條線,成為獨一無二的珍貴經歷。



★更多資訊請上職涯中心網站首頁最新消息或本中心求才求職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