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10年11月22日
講題:讓證據來說話——如何從書寫形式掌握議論文寫作要領
講員:臺灣警察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 李智平助理教授
整理:胡雅若
本次演講介紹議論的技巧,以及書寫形式條理化之重要性。議論文並非制式八股文,乃是訓練學生的邏輯思考與批判性思維。議論文的讀者為大眾,有一定文化水平者皆可讀寫。讀者應認知書寫形式之重要性,理解議論寫作與專業寫作之間的差異。撰寫議論文時,應要能夠利用書寫形式、論據,兼具理性與感性,充分表達個人觀點。作者宜養成自我檢視、培養語感、整合能力,與勤加練習等終生技能。演講要點摘錄如下:
[要點一] 何謂議論文
議論文為論說文的一種,用意是說服別人相信自己的觀點,類似於說明文,因為寫作目的與風格需求相似,也稱為論說文。仔細區辨,說明文具客觀的解釋、說明,而議論文則強調個人見解。議論三要素分別為:論點、論證過程、論據。
講者提到,有些證據為何不能證明論點?可能是因為論點本身預設有誤,影響論證過程,或者,論證方法有誤、證據有誤或效力不足,也不能證明論點。像是舉自身經驗為例,效力較為不足,建議以公眾人物舉例,相對較客觀。
自我檢視時,論點預設越周延越不易出錯,建議可以透過掌握專業知識,或預設論題範圍,更能夠聚焦論點。論證方法若不夠嚴謹,則結論恐怕也會遭受質疑。取得證據時,需多方取得資料,再作相對客觀的說明。
再者,應以閱讀為基礎,與書寫形式條理化思考,來提升掌握證據的能力。閱讀時不能沒有方向,要想清楚寫作目的是什麼,想寫什麼則讀什麼。而書寫形式條理化思考可分為兩類:從詞到句,掌握議論文氣與結構佈局,以穩固邏輯思辨的基礎。
[要點二] 以書寫形式條理化思考
議論文常被誤認為八股文,這是因為未區分文學創作與非文學寫作。條理化的形式可收束思維,藉由特定的書寫形式達到與人對話溝通的目的。
只有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其他文字皆給別人看的,所以需要知道別人想看什麼。任何表達與溝通皆要視場合、情況而定。議論文書的寫形式不僅是邏輯思考的形式,也是與人理性溝通的基礎。書寫形式若凌亂,前後邏輯不一致,讀者會難以掌握作者的論點。
[要點三] 從詞到句,掌握議論文氣
文學創作的文氣難掌握,是因為大家對萬物的感知不同,但非文學寫作可以實事求是,建議採取 「消極修辭」,這樣一來較易掌握文氣。議論寫作以「信」、「達」為基本書寫原則;「雅」則可見個人的文采、深度。
在這一部分,講者提出消極刪修法(14條)與積極增修法(16條)共30條規則,以鍛鍊文氣。建議讀者視場合、對象巧妙運用,方能全方位駕馭文氣。
消極刪修法
講者提到,若自己將寫作的問題刪修後,發現文章仍有問題,那麼問題可能在於慣用口語,而不僅是刪修的問題,此時需要他人檢視寫作才能找出問題。口語表達不適合書寫,會使表意不夠精確。過度口語化、浮濫的修飾,易撩撥讀者情緒,常見的例子如新聞報導,然而浮誇或聳動的詞彙,在議論形式文章中恐怕不但不具效果,只會顯得過於主觀。
積極增修法
積極增修法是提供給文筆較好者,更為進階的寫作建議。
[要點四] 結構佈局穩固思考脈絡
講者提到論辯型結構、論辯型結構的變型1、論辯型結構的變形2、三W型(因果型)結構、和總提分論結構。其中,三W型較為好用,因為三層次的寫法,可提供實踐之道。掌握三W的思考觀念,需要設想題目是什麼、為什麼作者要寫此文章、與如何解決問題。許多議論文提到論點、論據,但未提到如何解決問題,以及思考解決方法可不可行。而總題分論式的結構則在台灣語文競賽中常見,缺點是有時難以找到其中各部分的脈絡關聯。
議論結構是能夠靈活調整的,並非僅限於前段所提的幾種。讀者閱讀時,可將內容拆解,參考議論文的基本結構,就能得出文章旨意。另外,閱讀時可以找關鍵段落,思考閱讀對象是誰?作者的立場什麼?自己身為讀者的立場又是什麼?
演講結束前,講者強調:書寫形式是幫助我們整理寫作脈絡的方法,需明辨文體,文體不同,目的則不同。寫作者應以專業知能為後盾,才能站穩立場、與他人溝通。並且也期許同學,從掌控文氣習得待人處世之理。
至於未來展望,講者也提出四點供讀者參考:
(1)從「閱讀與寫作」到「思辨寫作」:大一寫作相關課程,應教導學生如何思辨,須注重方法—『質』的提升,並非只重閱讀『量』的增加。
(2)從「敘事、故事力」到「說明、議論力」:許多敘事性質的文章,若能善加輔以說明與議論方法,則傳播效果將更為顯著。
(3)從「議論寫作」到「專業寫作」:以一般議題與民眾為對象,可以培養邏輯思考、專業閱讀等能力。
(4)兼具「文學賞析」與「非文學著作」能力:文學創作重情,非文學書寫重理。文學需創作天賦,但不會創作的人仍然能夠欣賞。而非文學寫作在生活應用上常見,兩者所側重之要點雖不同,但皆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