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涉獵 ,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談到申請歷史系的高中生,是否需要具備什麼心態的時候,老師笑答:「沒有什麼特別的!」正當我們驚訝的同時,老師接著說,在他看來,只要保持好奇、開放與自我批判即可。他認為在大一大二之前的我們,依舊處於逐步探索的階段,不宜抱持過多的成見,或是給自己設限太多,而應隨時觀察大環境與知識氛圍的變遷。不要將視野縮限在漢語世界,而忽視了其他可能性。在摸索的同時,也要持續溯及自我,經常反問所學對自己的意義,無論這個意義是源自於學習本身的喜悅,或是對於未來就業的助益。
興趣可以廣泛,研究應當專精
此外,老師也鼓勵大家在大學期間,除了修習身處東亞文化圈的我們應具有一定知識的日文,以及較具學術討論價值與科學性的法文與德文,也可以多去旁聽其他文史哲相關系所的課程,或是接觸更多考古學、人類學的相關書籍。但在通讀的同時,應重質不重量,並試圖在大一期間發掘一個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再以此為基礎擴張、深入研究。對於立志進入歷史系的學生,老師推薦大家去讀希羅多德的著作,「讀起來非常有趣」;也不妨多涉略文學,特別是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期的法文與英文文學。
在潛移默化之中累積自身實力
瑞林老師接著分享自己在臺大求學期間,常常窩在文學院圖書館中,翻閱一些塵封已久、來自日治時代有關西洋古代的文獻特藏,殊不知後來誤打誤撞地進入了相關研究領域。談到在大學必須的生活體驗時,「去開發一些屬於你自己的經歷吧!」老師說;像自己大學時,便曾跟隨環保紀錄片導演,去....(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生會學術部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