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本期目次分隔線
142
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
活動報導
館藏導覽
item01
電影海報圖
分隔線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主題書展】原藝綻放

content-1-1-img

族群藝術往往表現於日常生活中,並受到實用性的制約,因此亦被稱為工藝(technology)。然而,傳統工藝正是當代原住民族藝術創造的泉源之一。藝術家藉由工藝創作鍛鍊自成一格的表現技巧,諸如:建築、宗教儀式場合、服裝飾物、製陶、皮雕等,原住民族工藝皆具有極高成就,亦分別成為各族的代表性工藝。
然而,即使當代原住民族藝術創作活動持續蓬勃發展,但一般民眾對此種藝術表現的形式與價值仍缺乏普遍與基本的認識。為此,原圖中心希望藉由此次館內主題書展的機會,讓平常較無機會接觸原住民族藝術領域的讀者們,能透過閱讀與欣賞各類創作,一起認識由臺灣原住民族所創造獨特且多彩多姿的藝術世界。

點此觀看內文與書單。

展出時間:2020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回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專題演講】直到煙薰染了鏡頭—十年的身體記憶,是我此刻的濾鏡

content-1-2-img

攝影藝術家王俊凱,不具原住民身分的新香蘭拉勞蘭部落青年會成員,長時間待在部落,曾經也執著於拍攝「稍縱即逝的畫面」,遵循著上個世紀的攝影座右銘「決定性的瞬間」構思每次的影像紀錄,但隨著他參與部落青年會儀式的時間累積,身上沾染的塵煙越多,他開始試著從「儀式性的召喚」去思考攝影的另一種可能。除此之外,擁有紀錄者與參與者雙重身份的王俊凱,也將整理並分享十年來他所記錄的影像,他嘗試由參與者的視角,去鬆動外來攝影者常有的獵奇思維,從中我們亦可一窺拉勞蘭部落青年會儀式是如何進行的。……。

點此觀看詳細活動資訊。

活動時間:109年9月5日(星期六),14:00-16:00
活動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B1)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回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天.地.人第二部曲 《巴拉冠誓約》紀錄片放映暨映後座談會

content-1-3-img

天‧地‧人二部曲《巴拉冠誓約》講述著部落男孩約滿8歲進入「達古範」少年會所成為「達古伐古範」階級,滿14歲即晉階為「巴拉冠」青年會所年紀最輕的「valisen」階級。此階級必須經歷勞動、做苦力、服從兄長…等修煉,被青年會所內更高階級的兄長們使喚、完成各種任務…等訓練階段。這些男孩們卻還是相當喜歡至「巴拉冠」勞動,以光榮的晉階為「valisen」階級,正式進入「巴拉冠」青年會所為榮。
是什麼樣的集體力量和部落思維,讓這群叛逆、調皮的國中階段的男孩們,甘願來「巴拉冠」會所付出勞力、服從聽訓,對「巴拉冠」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呢?「達古範」和「巴拉冠」的養成和教育的意義,又該如何於現代社會中展現祂的價值?……。

點此觀看詳細活動資訊。

活動時間:109年9月11日(星期五),13:00-16:30
活動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B1)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種下希望的種子─花蓮縣花蓮市立圖書館

#

時間|109年7月29日(三)
地點|花蓮縣花蓮市立圖書館

文/圖:EN

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下稱原圖中心)109年「播下希望的種子──館外書展暨部落贈書」活動於7月29日至花蓮縣花蓮市立圖書館辦理。
花蓮市立圖書館館舍原為「國聯里社區活動中心」,於68年開始籌建闢設「國聯里社區圖書館」,並於70年10月31日開館,供社區居民利用。但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日益繁榮,生活水準持續升高,市民文化需求日趨強烈,為適應社會發展趨勢的需求,於71年至75年間陸續擴充「國聯里社區圖書館」各項內部設施,全面提升規模。……。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2020環境教育講座(一)手作步道~人與土地的對話

#

主講人|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臺灣大學國發所兼任助理教授)
時間|109年7月28日(二)12:00-13:3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第二行政大樓第四會議室(5樓)

文/布朗

步道是人親近山的途徑,無論是否喜歡爬山,多數人都有行走步道的經驗,您是否曾經想過腳下的步道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國立臺灣大學環境保護暨職業安全衛生中心辦理2020環境教育講座,第一場次邀請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以下稱千里步道協會)徐銘謙副執行長分享自身的「步道經驗」。
徐老師長期關心臺灣步道與山岳環境,2006年獲客家委員會築夢計畫赴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學習手作步道,返國後推動手作步道與步道志工的工作,倡議人人動手改變世界的理念;而後又陸續走訪德國、英國、瑞士、法國、日本、紐西蘭、中國、冰島等國參與步道觀摩與修築工作。本次講座徐老師除了介紹千里步道協會的致力項目,也分享個人的臺灣步道經驗及其在國外看到的手作步道。……。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國史館】撰寫部落歷史的挑戰與意義-
以書寫排灣族部落歷史的經驗為例

#

主講人|童春發(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榮譽教授)
時間|109年7月30日(四)14:30-16:30
地點|國史館

文/JT

國史館於109年7月30日舉辦「撰寫部落歷史的挑戰與意義:以書寫排灣族部落歷史的經驗為例」專題演講,邀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榮譽教授童春發講述原住民學者在撰寫自己的部落歷史過程中,產生與非原住民學者相左的論點,原住民學者如何以自己的語言及「在地優勢」,建構真正屬於族群的部落歷史。
建構部落歷史為一件需投入大量田野研究之浩大工程,出身部落的原住民學者因諳熟族群的語言及生活,利於深入部落並進行探訪,蒐集耆老們的記憶與智慧,將珍貴的口述資料建構出部落的歷史發展脈絡,並提升自我的部落意識與文化認同。然而,原住民學者以自身對於族群的情感作為出發點,進行部落歷史研究,卻遭遇歷史專家學者及部落文史工作者提出不同的論點,進而在其口述資料與片段文獻資料的相對性問題及主觀與客觀立場的拿捏,表示質疑。而童教授為排灣族人,在研究自己的部落歷史時,也遭遇同樣的狀況。……。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記憶密碼:世界原民遺址隱藏千年的秘密

本書封面圖 《記憶密碼:世界原民遺址隱藏千年的秘密》
Lynne Kelly 著,張馨方、唐岱蘭 譯;新北市 : 好優文化,2018

文/江侑倫

《記憶密碼:世界原民遺址隱藏千年的秘密》為琳恩.凱莉 ( Lynne Kelly ) 著作,凱莉博士是名澳洲科學作家,偶然於一門英國語文課程發現澳洲原住民的祖先能夠記得有關野外動植物等大量的知識,卻未依靠任何文字輔助,使她對於澳洲原住民祖先的記憶方式十分好奇,並開始研究是用何種方式幫助記憶如此龐大的資訊量,以及如何將這些知識、文化與經驗傳承給後世。……。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紀錄片】還有一些樹

本書封面圖 《還有一些樹》
廖克發導演;台北市 : 飛行國際,2020

文/EN

《還有一些樹》是由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製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全片主題緊扣「族群」,以樹木為主體,使用「非人」視角串接起不同人群在不同時空所遭受的各種暴力及壓迫。從一封來自1969 年的信件開始追溯,信封上的郵戳印記是由四種語言書寫的警告「不准散播謠言」。1969年的種族衝突被官方稱為禁忌,而這一年,也成為馬來西亞以種族為名的暴力和歧視政策之起點。雖然近年來媒體力求挑戰報導的界線,但政府仍然拒絕公開事件真相和所有機密文件。
本片前段述說著馬來西亞原住民的歷史,關於18、19世紀入侵者如何掠奪土地與家園、強制要求原住民學習殖民者的語言,試圖以同化政策摧毀原住民族文化。……。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紀錄片】Lmuhuw言的記憶

本書封面圖 《Lmuhuw言的記憶》
鄭光博 導演;臺北市 : 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2017

文/周宛萱

《Lmuhuw言的記憶》描述一群泰雅族文史調查工作小組,以族群歷史與文化之紀錄保存工作為己任,進行長達10年的調查與紀錄,於田野期間走訪無數部落,拜訪耆老,挖掘耆老們記憶中的口傳歷史。所謂口傳歷史,是因為過去泰雅族社會沒有文字,皆透過口述、吟唱、對話等各種方式,將祖先遷移的路線、訓誡、地名、歷史、生活規範、生態知識等資訊傳承予子孫,即稱之為Lmuhuw,亦被比喻為泰雅族的羅馬史詩。……。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Indian Country Today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s://newsmaven.io/indiancountrytoday/
整理:諸長瑾

今日印地安新聞網為數位化的每日新聞平台,涵蓋世界各地的印地安民族,包括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該新聞網為最大的新聞網站,透過手機或是網絡將全美洲的印第安部落與原住民族新聞傳遞全國觀。網站資訊包括重點新聞、生活點滴、新聞天地、藝文活動報導、大事記以及新聞雜談等。今日印地安新聞網亦為公共媒體,屬非營利性的新聞機構,所有維持經營的經費皆仰賴會員、捐助者、基金會和支持者的贊助。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嫄TIWS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www.tiws.org.tw/index.php
整理:吳慈恩

在屏東縣三地門鄉與臺東村莊小屋裡,受災部落有一群女性,於2009年八八風災後用傳統工藝凝聚力量、撫慰失落。經過兩年的醞釀與累積,2011年嫄品牌正式成立。其寄託著以原住民女性為經濟獨立主體的期待,致力將「原民傳統×現代設計」的交融風格,打造成從部落湧動往都市的新興美學浪潮。
在創新的過程中,除「生產在原鄉、設計臺灣」商品多以天然素材為製作原料,提倡消費環保、環境友善的精神,同時也是資訊時代背景下,協助工坊跨越地域框限的網路平台,提供大眾認識工匠工坊,並加以了解商品的機會。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10
circle 直到煙薰染了鏡頭-十年的身體記憶,是我此刻的濾鏡
circle 天.地.人第二部曲 《巴拉冠誓約》紀錄片放映暨映後座談會
circle 原住民族的山海飲食智慧
circle 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
circle 2020芋下生活藝術祭 青年看路2:《卑劣的捕獸夾》
circle 2020年會:重構世界(World Making)
circle 【國史館專題演講】失落的世界:重返魯凱舊部落
circle 2020社造走讀心體驗
circle Mawazey no Awa 舟遊大海-人之島: 達悟族海洋文化知識體驗營
circle Pulima藝術節策展計畫:《lamaljeng它們看上去不夠老》
circle TaTaK實作工坊【城市裡的生活課】
circle 「Macaqu-拿麼厲害」原住民族主題特展
回本期目次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