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期電子報 2020.5.19 | |||||||
(一) 履歷撰寫與面試技巧講座
1.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 學務處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心 (二) CPAS團體職涯適性評測講座
1.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 學務處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心 (三) 線上校園徵才熱烈進行中
職涯中心網頁已建置「線上校園徵才」平臺 ☛ https://career.ntu.edu.tw/onlinerecruitment 目前網頁職缺資訊與企業數陸續增加中,歡迎同學、校友踴躍瀏覽使用! (四) 歡迎同學至「大專校院就業職能診斷平台UCAN」,免費做線上職能測驗!
「大專校院就業職能診斷平台UCAN」可協助大專學生瞭解自己的職涯發展方向、更有目標、更有動機的強化相關職能,教育部發展「大專校院就業職能診斷平台」(UCAN),結合職涯探索及職能診斷,以貼近產業需求的職能為依據,增加學生對職場趨勢的暸解,並透過自我診斷,提高職場競爭力。 目前診斷平台能提供同學職業查詢、職業興趣診斷及職能診斷等等服務。平台網址:http://ucan.moe.edu.tw 使用方法: ★同學若有問題,可直接由網頁與平台之"聯絡我們"提出問題或與職涯中心聯繫 仰首相信,在尋找天職的路上—劉啟德學長採訪
採訪/撰文:陳奕宇 與學長結緣,是因高中時期的專題實驗。在學長位於長興街生物科技研究所的實驗室裡,當時還是高中生的我,初探生物科技學術研究進行的模式。擺著無菌操作台、顯微鏡等設備的實驗空間、來來去去忙碌著的研究生們,實驗室的一切令我大開眼界。維持整個實驗室運作的學長,也令我感到好奇。是何種嚮往與信念,讓他在學術研究的領域裡深耕,成為一位認真研究、關懷後進(甚至是高中生)的學者、老師?又是有什麼樣的際遇,讓他踏入植物、微生物共生的研究領域,並回到母校任職? 高中在學長實驗室學習的時光,隨著升學考、畢業季而畫下句點。三年後,我早已成為臺大的學生,以職涯中心電子報編輯的身分,再次踏入實驗室,採訪啟德學長大學畢業後攻讀研究所到現在主持實驗室的心路歷程。 日本深造追夢,從食品科技踏入土壤微生物領域 學長大學時期就讀臺大農化系農製組,修習許多食品化學、食品分析相關課程,且在大四時進入食科所實習,本想朝食品科學領域進行深造。沒想到,研究所的錄取結果卻帶他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碩士、博士皆在東京大學應用生命化學系攻讀的學長笑說,自己大學時唯一被當的科目便是日文。甫到日本,除了海外生活上的適應,語言對學長來說也是一大挑戰。在語言學校學習一年後,學長努力的用未臻熟練的日文申請進入土壤微生物實驗室當「研究生」(日文漢字,類似實習生),在指導教授帶領下,一邊進行專題研究、一邊準備「大學院」(日文漢字,義同臺灣所指研究所)的入學考,自此正式踏上學術研究的道路。 自身熱情之外的社會關懷 學長回憶起在研究所的日子裡,指導老師小柳津広志教授帶給他許多重要的啟發。早年教授的實驗室規模不大,在硏究經費不甚充裕的時期也非常樂意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甚至自掏腰包來贊助學生的研究。教授常叮嚀他們,做研究的動機不應僅是出於興趣,而應抱持更寬大的視野與胸懷,思考如何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為他人、為社會帶來效益。畢竟所獲得的學習資源、經費大都源自於社會的支持,應取之於人、回饋於人,才是知識分子該有的格局。小柳津教授這樣子的觀念對於學長日後經營自己的研究室有著深遠的影響。 博士後的焦慮、臺大扎根 起初,學長預期自己應只會在日本求學2-3年,沒想到這一待便是11年。語言學校、實習生、碩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後研究員,學長一頭栽進土壤微生物與植物共生的研究領域、深入耕耘。但隨著年紀漸長、組織家庭,他也面臨到許多博士生、博士後對未來的焦慮與不安。一封封求職信投進郵筒時的期盼與忐忑;遲遲等不到回音或是被拒絕的失落沮喪。博士後生涯即將結束,求職的壓力與迷茫像塊大石,重重的壓著學長。 他坦言,考量到自己已與臺灣學術圈、人脈脫離已久,剛開始應徵教職時,主要是以海外的學校為目標。直到某次,他回臺拜訪大學時要好的學長,已在大專院校任職的學長告訴他目前國內有哪些適合的職缺,建議他不妨一試,他才開始考慮回台求職的可能。 在學生發亮的眼神裡看見教學的意義 於日本留學期間,學長曾在東京中華學校兼職擔任高中化學老師。初次從學生的身分轉換為站在台上的講師,他看到學生在自己的解說下,眼神從迷茫轉為發亮、表情從困惑變為理解; 尤其是精心準備的實驗課總是讓學生充滿期待與驚喜,他親身經歷到教書竟可以如此的令人快樂與受重視。當年中華學校的學生大都以文法商科系為主要升學管道,但有好幾位學生就因為上了學長的化學課,對理科產生了興趣,在升學考時選擇自然理工科系為志願。這樣的經驗也讓學長決定將可以對年輕生命產生正向影響的教職納入職涯發展考量。 成為大學教授後,學長除了備課、上課外,和學生討論實驗進度、閱讀撰寫論文、構思提交硏究計劃、處理信件以及開各種會議變成了每天的例行公事。他說常常會感到時間不夠用,維持實驗室運作也有一定的財務壓力;但相較於投身教職前的時光,學長認為成為教授後最大的不同便是可發揮的研究方向與空間變得更加靈活,能夠帶領學生腦力激盪設計出有潛力的研究主題並著手實踐,對他來說是這份工作的一大樂趣。 天命、天職,在愛裡、信裡,無畏向前 學長提到「職業」這一個詞在英文中除了翻成occupation/ profession以外,還有vocation這個源自於拉丁文vocar 「神的呼召」的意思,因此也稱為天職。他認為,做職涯規劃時,學弟妹們可以參考Dave Isay(StoryCorps創辦人)對於天職 (calling) 的定義: 「你擅長做的事、讓你覺得被重視的事、能幫助到別人的事」。這三個條件交集得出的方向,便是自己可考慮投身的天職。身為基督徒,學長回首過去自己在求學或是求職路上所經歷的各種壓力、挫折或是人生的轉折,之所以還能堅定向前,最大的倚靠就是來自於信仰所帶給他的安慰與力量。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學長以聖經以弗所書的經文作為送給學弟妹的一句話。生涯規劃裡、未來職場上,或許無法事事順人意,或許會有許多的迷茫與憂慮,但懷著感恩的心,感念一切的支持陪伴、謙虛接受所有的建議指正,我們將能成為溫柔堅強的人,在前行的步伐裡,找到生命的自信、尋得天職的彰顯。 劉啟德學長 發行單位:臺大學務處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心 career@nt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