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思歷程──從金門到愛丁堡
走進楊主任的研究室,映入眼簾的是排列得滿滿的書櫃,以及牆上一張張演講海報。老師從書櫃中拿出一落一落近四十年前在英國留學時的手抄筆記,每一本都裝訂得相當厚實,雖然頁角已經泛黃,但看見紙上工整得如同印刷的字跡,我們就好像跟著老師一起回到1980年代的愛丁堡大學圖書館──他在異鄉求學的年代。
楊肅献老師於1977年自臺大歷史學系畢業,繼於1980年完成歷史學碩士學位,同一年夏入伍服役。當年,他站在生涯抉擇的十字路口,猶豫著是要進入職場就業,還是繼續留在學術界。1980年代的歷史學碩士資歷,已經不足以進入大學任教,所以彼時剛畢業的老師若想留在學術界,勢必要攻讀博士。但老師笑著說,「臺大讀七年也夠了,繼續考博士班嗎,沒太大興緻」,年輕氣盛的他便有了出國留學、探索的想法。但國外留學所費不貲,老師來自金門鄉下,始終不敢有出國的奢想。因此,在服兵役的同時,老師也一直思考退伍之後的職涯方向。
當時,教育部每年舉辦公費留學考試,歷史學門通常有一個名額。1981年,公費留考出現了社會史的名額,從簡章看似乎是要給社會系學生考的。老師過去從未修習社會學的相關課程,但一心想把握難得機會,在服兵役的最後一年,利用軍中的空閒時間自學準備考試。可惜,最終敗在不熟悉的「社會學理論」一科上,以三分的些微差距錯失留學機會。
1982年春老師從海軍陸戰隊退伍後,嘗試找了幾份工作──先是被中央日報錄取成為記者。不過,他考慮到自己較為內向退縮的性格,深感不適任記者,加上不願意入國民黨,就推辭了。隨後,考進省教育廳的兒童讀物編輯小組,參與編寫《中華兒童百科全書》,但始終有留在學術界的念想。這一年,恰巧公費留學又新開了「西洋近代史」的名額,老師把握機會報了名,試試運氣。老師笑著說,雖然常被問到研究領域從中國思想史轉向西洋史的原因,但其實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轉折,單純只是順公費留學的要求....(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生會學術部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