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1-24日,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的「近代政治史新探」研習營在南港舉行。此次研習營旨在幫助學員擴展政治史研究的新視野,包括政治學理論、中央與地方關係、政治制度的形成、政治與文化及族群與政治的關係、口述訪問在政治史中的角色等相關主題。研習營安排8場專題演講,由8位資深學者擔綱,以及3場學員報告各自的研究計畫與討論。37名學員則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日本、英國等地,研究領域包括歷史學、社會保障、勞工研究等。筆者很榮幸參與此次研習營,以下是活動紀要。
第一場專題演講,由張瑞德(以下省略敬稱)主講「政治學理論與民國政治史研究」。政治學理論與政治史研究的關係一向充滿爭議,以理論觀史實,稍有不慎便可能產生削足適履或張冠李戴之誤。張瑞德先以既往國民政府性質研究為例,展示政治學理論對歷史研究的影響:中共官方將國民政府定性為官僚、地主、資本家之政府;而柯博文(Parks M. Coble)關於江浙財閥和國民政府關係之研究卻指出,國民政府施政自主性非常強,不可簡單以官僚、地主、資本家代言人目之。傅士卓(Joseph Fewsmith)以統合主義(corporatism)詮釋國民政府的社會治理,柯偉林(William C. Kirby)以發展型政府解釋國民政府的經濟建設,都頗具說服力。此外,張瑞德還結合政治理論,具體討論了政府決策過程、效能評估、軍事財政、殖民體制對後續發展之影響等諸多議題。
第二場,楊維真主講「民國時期的中央與地方關係(1912-1949)」。基於長期研究雲南地方政治,楊維真對此議題有深刻認識。他指出,民國肇建,中央與地方延續清季格局,外重內輕,關係緊張。兩者關係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12年至1915年,地方翊贊中央、伸張國權、不敢截留財稅,大體上支持中央施政,直至袁世凱稱帝。第二階段從1916年至1928年,地方獨立競逐,假借南北政府之招牌爭衡天下,雲貴川地區的內戰就是典型案例。第三階段從1928年至1945年,中央羈縻控制地方,通過財政、黨務等的中央化,逐步削弱地方勢力,例如雲南有色金屬礦產收歸資源委員會管理。第四階段從1945年至1949年,部分地方派系,如川系、滇系與國民黨中央決裂;桂系、晉綏系和西北三馬則被中共武力終結。楊維真將中央與地方關係總結為「合則兩利,分則兩害」,軍隊應當實現國家化,而兩者互動模式應當在憲法中加以規範.....(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