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最新消息] 美國獨立學者William E. Sharp, Jr.(夏威廉)博士至本系訪學交流
  《臺大歷史學報》第64期出版
  108學年度第2學期經典人文學程開放申請(申請日延長至2020.3.6)
[書  介] 黃庭碩著,《南國多秀士:唐宋之際的東南士人與中國文化重心南移》出版
[專題報導] 黃旨彥、吳挺誌/2018年關中紀行
[校園活動] 主題書展:守望自然・綠色永續
  智慧的原鄉:臺大舊總圖書館九十年紀念特展

臺大歷史系
募款專區


William E.Sharp,Jr.(夏威廉)博士

美國獨立學者William E. Sharp, Jr.(夏威廉)博士至本系訪學交流

  • 美國獨立學者William E.Sharp,Jr.(夏威廉)博士獲得我國外交部臺灣獎助金,於2020年1月6日至2021年1月5日至本系訪學交流一年,研究計畫「The 2020 Presidential and Legislative Elections」,由本系陳翠蓮教授接待。

《臺大歷史學報》第64期出版

  • 本期簡目

    ※專題論文

    李龢書/三清考

    林冠群/唐蕃「官員退休」的用語及其文化背景之探討

    許凱翔/宋代成都玉局觀藥市的宗教性

    邱仲麟/晚明人痘法起源及其傳播的再思考

  • 研究所同學欲申領《臺大歷史學報》者,請洽學報工作室。大學部同學欲閱覽學報全文,請上系網頁「臺大歷史學報」(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c_pub_journal.htm)下載。若需參考過刊學報,請至學報工作室洽詢。

108學年度第2學期經典人文學程開放申請
(申請日延長至2020.3.6)

  • 臺大「經典人文學程」108學年度第2學期自即日起開放申請,歡迎有志提升人文素養的臺大學生報名。

    經典人文學程是本校文學院為提昇全校學生的進階人文素養所開設的學程。課程皆由文學院精心規劃,貫穿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文化研究等領域,以適合全校不同學科的學生修習,並作為通識課程之上的進階人文課程。

    當人文素養已是社會領袖的必備教養時,歡迎有志臺大學生申請修習。尤其歡迎主修理工醫農等自然科學之優秀同學就讀。

  • 108學年度第2學期課程如下:

    劉正忠 中文系 臺灣現代詩

    范吉歐 外文系 希臘悲劇選讀

    閻鴻中 歷史系 中國史學名著選讀:編年、紀傳與歷史思想

    林明照 哲學系 莊子哲學

    高 德 人類系 世界考古大發現

    朱秋而 日文系 日本文學與文化導讀

    林鶴宜 戲劇系 臺灣戲劇及劇場史

    楊建章 音樂所 歐洲音樂美學經典閱讀

    鄭芳婷 臺文所 從酷兒文學與電影凝視台灣

    (歷年所開課程,見學程網頁)
  • 申請資格:本校各系所學士班二年級(含)以上及碩、博士班學生。
  • 申請辦法:
    詳見本學程中心網頁: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subject1/
  • 申請日期:即日起至2020年3月6日(週五)
  • 請將相關申請資料送至歷史系辦公室。審核通過後,預計於一週後(3/10)公布申請核准名單。
  • 承辦人:歷史系助教林佳宜/電話:3366-4705/E-mail:history@ntu.edu.tw

黃庭碩著,《南國多秀士:唐宋之際的東南士人與中國文化重心南移》出版

  • 作 者:黃庭碩
  • 新 北:稻鄉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440頁, ISBN:978-986-971-188-3
  • 內容簡介:
    南方士人在北宋中期的崛起,乃中國歷史上的重大現象。它標誌著中國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亦確立東南區域在近世中國的主導地位。然而,此重大現象的形成背景,迄今仍缺乏全面且系統的爬梳。本書嘗試填補這段研究上的空白,並以為,受惠於唐宋之際江淮一帶相對安穩的環境,及諸南方自立政權的統治需求,東南士人的文化積累不僅沒有隨著李唐覆亡而止,反倒得以穩定積累,直至宋初。正是倚靠這股雄厚的文化基底,東南士子終能突破北宋統治者「重北輕南」的用人方針,大舉通過科舉入仕,從而扭轉宋代統治集團的構成。

  • 作者簡介:
    黃庭碩,臺灣大學歷史暨中文雙學士、歷史系碩士,現為臺大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集中在唐五代,兼及少許宋代,對地方社會、士人文化、政治與社會的互動、東亞交流諸課題懷有高度興趣。
2018年關中紀行

黃旨彥(美國賓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生)
吳挺誌(美國賓州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2018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等單位主辦的第八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移師西安及其周邊舉行,本次的考察重心為歷史上的關中地區,主題為「關中.外緣」。關中作為漢唐時期中華帝國的文明重心,卻在後代失落其核心地位,成為邊緣地區。此次研習營以「中心與外緣」為主題,即希望學員透過課程演講及田野調查,從長時段的觀察,反思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上的地位轉變。

  營隊主要有兩項目標:其一,打破學科藩籬,講師所講授的課題及參與學員背景多元,涵蓋歷史、藝術史、文學、考古、民俗學等。其二,結合文獻與田野,著重田野考察與傳世文獻研究取徑互證。透過多方取材及跨學科視角分析,本屆營隊期許學員以歷史上的關中為研究客體,思考歷史場景上中心與邊緣的關係。從課程演講、田野調查及綜合討論各項活動進行時,學員都不時被提醒中心與邊緣這一組概念,並不能簡單視之為「從中心到邊緣」的線性發展。學員反而要思考「中心」與「外緣」是如何被定義的。在這個層次上,周、漢、唐所帶來的輝煌歷史記憶如何參與建構關中地區人民的地方認同,並不是本屆研習營討論的重心;相反的,講師與學員更為看重曾經生活在關中這片土地上的不同人群。在細細剝除籠罩在周、漢、唐輝煌歷史記憶上的大一統敘事後,我們看見的是奠基於當地族群多樣性的多元文化表現,這毋寧更貼近關中地區身為核心交通地帶的地理特色。

  實地考察能提供歷史研究者文字資料之外的視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明珂老師在演講中提到,從單方面材料觀察,只能看到歷史情勢的表徵、表相,很難避免觀察者自身的文化偏見。他主張,研究者必須透過移動的多點田野,從不同資料中的差異與斷裂中尋求意義。關中為先秦至隋唐時期所謂中國文明發展的核心,本次營隊多次實地考察田野,即是為了藉由現代關中地區所存留的圖像、墓葬、碑刻、住宅、廟宇等考古資料,重新認識關中的輝煌與沒落。

  舉例而言,營隊成員探訪的寧夏彭陽姚河塬商周遺址,被認為是西周王朝的大型聚落,但是考古發掘卻發現很多殷商文化的痕跡,姚河塬考古隊隊長馬強老師因而提出這處.....(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6期


▲研習營全體師生合影於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院(陝西師範大學會務組提供)

主題書展:守望自然・綠色永續

  •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也是國際重要的環保節日。其源自於1970年的美國,由威斯康辛州的參議員和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兩人發起的環境保護運動,同年4月22日在美國各地共有超過2000萬人響應參與,並促使國會迅速通過多項環境生態法案。活動的成功,讓現代環保運動就此展開,直到1990年,已有141個國家,共2億人參與「世界地球日」,許多國家紛紛設立官方環保機構,致力宣傳和實踐環境保護的觀念,從此世界地球日成為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

    對現今地球而言,氣候變化是首要的挑戰,近幾十年來,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愈來愈顯著,世界各地出現異常的熱浪席捲,不尋常的乾旱與大雨造成自然環境改變,氣溫增高則使南北極冰層加速融化,隨著海平面上升,低窪與沿海地區也將面臨被淹沒的危機。這些劇烈的氣候變遷,在過去2000年未曾有過,因此可說讓環境每況愈下的元兇,就是人類自身。環境保護的課題與地球上的每個人息息相關,自然生態的改變與人類的未來與生存互為因果。

    原住民祖先的智慧是與環境共生,講求節制與平衡,他們敬畏自然,也留下許多動人的山海傳說,而生活於現代的我們,即便擁有足以改變環境的力量,更應該效法西雅圖酋長,如同嬰兒愛母親一般地守護這土地、空氣和河流。為響應即將邁入50週年的世界地球日,原圖中心特別整理館內與環境保護、自然書寫等相關主題的館藏,讓讀者能從閱讀開始,關心地球,珍視自然生態,對全球暖化等環境議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並落實環保行動於生活中,讓這顆美好的星球可以綠色永續!

  • 展出時間:2020年1月2日至4月30日
  • 展出地點:臺大圖書館B1原圖中心
  •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


智慧的原鄉:臺大舊總圖書館九十年紀念特展

  • 臺大舊總圖書館起造於1929年臺北帝國大學時期,同年11月29日前棟完工落成,今年(2019)適逢九十大壽。它歷經圖書館、古蹟劇場和校史館等不同身分,未來還可能成為博物館,因此臺大圖書館、校史館、博物館群共同策劃「智慧的原鄉」特展,藉由對舊總圖人文歷史的緬懷,期盼您能支持在此蛻變出一座同為知識泉源的博物館。

  • 辦單位:臺大圖書館、校史館、博物館群
  • 贊助單位:美國北加州川流基金會
  • 地  點:臺大校史館川流廳
  • 展  期:2019年11月15日~2020年9月30日
  • 時  間:週一至週日09:00至17:00(週二與國定假日閉館)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