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理治療師法修法談我們如何因應高齡社會的到來
- 2020-01-08 10:14:44
近日物理治療師修法,引起相關醫事團體的熱烈討論,凸顯高齡社會議題的受重視。我國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超過7%),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超過14%),推估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超過20%)。預估再過四十年,到2065年,每10人中,約有4位是65歲以上老年人口(40%),其中10%是85歲以上之超高齡老人(註一)。培育人才發揮物理治療的功能,是物理治療教育因應時代需求的重要挑戰,臺灣大學因應時代需求,把物理治療師養成教育升級為六年制,教學實習制度都正規劃實行中。日前,立法委員提出將二十多年前制訂的以醫療照護為主體的物理治療師法修改,讓物理治療師能服務健康人、亞健康人,及失能長照者,引發許多討論,更突顯出這議題的重要性。(圖:無所不在的物理治療封面)
世界物理治療聯盟79%的會員國,其物理治療師都可以直接看病人或一般健康人,提供治療與健康促進的諮詢與服務,臺灣卻屬於無法直接提供物理治療服務的少數21%國家之一。澳洲物理治療師自1976擔任第一線的健康把關,已經有超過四十年的歷史(註二),近年澳洲脊椎疼痛方面的研究卓越有成,成為重要下背痛運動治療的實證基礎,改變傳統以電療拉腰式的被動治療思維;美國物理治療臨床制度上各州均有不同程度的可以直接服務病人的機會(註三);英國則於四十年前(1978年,註四)即可直接服務病人;這些發展也都顯示為解決社會問題,各國均在社會醫療需求大增時,有條件的放寬物理治療的服務範圍。 亞洲新興國家物理治療發展雖較我們晚,以泰國物理治療為例,也直接引進物理治療師可以直接服務病人模式。
國內藥師、護理師(註六)、心理師(註七)及驗光師(註八)均有部分不需醫師轉介的服務範疇,顯示國內醫療體系的趨勢也是讓專業有發展共同貢獻服務的空間,共同面臨社會高齡的挑戰和需求。物理治療師使用科技器材(如超音波影像回饋)及運用實證基礎,發揮特有的運動動作專長(解剖、生理、肌動學、生物力學、動作控制與學習、運動治療等),設計個別化訓練,協助功能恢復或促進。物理治療界應積極對民眾建立新時代物理治療專業形象,以實際病人接受治療的現身說法,透過社群網路、平面媒體、民眾演講、一對一等說明方式,建立有別於被動熱敷拉腰式的“復健師“,或是民俗療法“推拿師“的形像,以啟發民眾自覺、早期主動尋求協助。
未來我們仍須更多協調溝通,尋求最適合社會的制度、法律及模式,讓物理治療、醫療、民眾、制度制訂者、保險給付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建立共識和長久制度,讓醫療品質,民眾福祉,醫療支出等各方面達多贏目標。教育配合適合的臨床制度,良性循環造成的人才培育及實證成果,讓臺灣的醫療成就更具全球的影響力。
註一: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至2065年)」 ,2018年8月。
註二:https://australian.physio/aboutus/our-history
註三: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s3TOeqMLpM&feature=youtu.be
註四:https://www.csp.org.uk/about-csp/who-we-are/our-history/csp-history
註六: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166
註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098
註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190
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