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講討論西洋藝術的經典課題:裸體,在18世紀末以來的藝術中如何發展。首先由古典裸體藝術理論與作品導入,解釋形式與肉體(form and flesh)的組合方式;其次介紹19世紀以來的裸體藝術,進而討論現代藝術中與身體相關的重大議題。為引導觀眾欣賞「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的主題與展品,我們將對照與這批展品相關的現代藝術經典作品。
希臘時代以來的裸體藝術常為藝術形式的表現,傳達紀念性、神性、英雄氣質與美等特質,同時因為青銅雕刻技術的考量,身體的個別部位大多以模組方式鑄造,因此大致有共同標準,並逐漸有正典(canon)的觀念。這種造型理想深刻地影響後世的裸體藝術,以文藝復興時期和18世紀的學院派藝術為高峰。
歷經18世紀末以來的政治變革與產業革命,裸體藝術與理論歷經了諸多變動。新古典主義藝術理論有兩項重要的指標,一是溫克曼(J. J. Winckelmann, 1717-1768)提出的希臘古典雕刻(實為希臘化雕刻)的精神:高貴的單純、寧靜的宏偉。另一指標是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781)的《勞孔》所提倡的詩與畫的界限,亦即藝術類別的區隔,雕刻等造型藝術與空間相關,應表現最具孕育性的時刻,而非接續性的敘述。新古典主義發展以裸體雕像展現的理想美,但逐漸出現個別差異,十分值得玩味。義大利雕刻家卡諾瓦(Antonio Canova, 1757-1822)參考當時考古發現的認知,在大理石雕像加上維妙的膚色處理,強調溫潤感。丹麥雕刻家索華森(Bertel Thorvaldsen, 1770-1844)則追求閃亮的石材特點,以展現人物的純潔和神性。
19世紀以來的裸體藝術或與身體相關的題材較多社會生活內容,1860年代的裸體藝術標示著新的創作路徑。印象主義的浴女圖蔚為大觀,竇加、塞尚、雷諾瓦的浴女圖都是經典作品,各有特點。竇加的《浴盆中的女子》深入地觀察巴黎下層社會的性勞工,在卑微但舒適的角落中,有如貓一般地淨身,或是由工作場所的老婦幫忙。塞尚在20世紀初創作的浴女圖表現想像的裸女群組,在自然的和諧光影中自由自在地伸展.....(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