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26日,臺灣大學歷史系與韓國延世大學史學科共同舉辦「臺灣大學.延世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術交流會」。這項活動緣起是本系呂紹理教授與延世大學史學科白永瑞教授2017年為推動東亞史領域的學術合作,尤其是研究生的交流,促成兩系簽定學術交流協議,交流項目之一為在雙方的大學輪流舉辦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本次會議在延世大學舉行,這也是兩系首度進行學術交流,別具意義。
本系在2018年初即依該協議徵選以東亞史為研究領域的研究生赴會,5月由甘懷真教授率團前往韓國。會中有9位研究生發表論文,包括4位延世大學與5位臺灣大學歷史系的碩博士生。
會議概述
本次會議開幕式由白永瑞教授及甘懷真教授致詞。會期2天,分3個場次進行,每場有2到3位研究生發表論文,並由發表人互相評論;除了發表人與評論文,延世大學相關領域的研究生亦有多人到場聆聽。
5月25日,第一場由車惠媛教授主持,討論主題是十五、十六世紀東亞各國的外交活動。首先由南玫玖(延世大學史學科博士生)發表〈探討萬曆年間呂宋要求入貢之始末〉,該文在先前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討論中國地方官員如何影響此次呂宋入貢。作者分析中國與呂宋兩方不同的觀點,尤其著重福建官方的反應,指出福建巡撫劉堯誨受到福建地方官的影響,考慮到軍餉的需求,以及福建當地對佛朗機人殘暴的負面印象,最後拒絕呂宋入貢,僅同意雙方維持貿易關係。
丁晨楠(延世大學史學科博士生)宣讀〈見於通報則明──朝鮮的明朝通報搜集活動與外交運作〉,討論朝鮮使節文集收錄的明朝通報內容及其史料價值。明代明令禁止通報外流,但是朝鮮使臣仍有管道獲取相關訊息,並於回國後上報承政院。在朝鮮使臣的個人文集、使行紀錄或朝鮮正史中,都可見到明朝通報內容,彌補了中國方面記載的不足,顯示其史料價值。同時,透過分析朝鮮使節如何蒐集明朝通報的資訊及流通模式,也有助於了解朝鮮官員的外交決策過程。
午餐時間,我們去延世大學學生食堂體驗與該校學生用餐的氣氛,接著由該校同學導覽校園,首先是延世大學發展起點、也是韓國最早的西式醫院──廣惠院。校方復原廣惠院的建築,作為延世大學校史館,頗具永續經營之傳承意義.....(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