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9日至13日,由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主辦的「兩岸研究生歷史人類學田野工作坊」在珠海、廣州等地舉行,指導老師為中山大學劉志偉老師、吳滔老師及廈門大學鄭振滿老師。臺灣方面,由本系羅士傑老師及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李仁淵先生帶隊,參與學員涵括政治大學、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及本系共10位研究生。
兩岸師生11月9日首先考察廣東省中山市古鶴村、翠亨村和崖口村的聚落格局和土地圍墾,從碑刻中瞭解20世紀初古鶴居民在日本、東南亞與北美等地從事貿易活動的痕跡,以及中國華南沿海地方在全球貿易中扮演的角色。11月10日前往番禺大穩村和沙灣古鎮,探訪疍民從艇居到寮居的歷史變化,體驗地方歷史的層次感;從沙灣何氏宗族的敘事及北帝信仰的建立,理解國家制度與地方社會互動過程的具體例。11月11日參觀南越王宮博物館、廣州都城隍廟、陳家祠以及廣州三大宗教的寺觀殿宇,實際走訪、見證羊城起源傳說,外來宗教的生根與廣州城兩千年的歷史延續性。11月12日,驅車前往瀾石鎮石頭村及佛山,踏查石頭村霍氏祠堂與佛山市祖廟,親身領略明代廣州城外地方社會對外發展的圖景及歷史變遷。11月13日,一行人前往淇澳島考察祖廟和天后宮,透過指導老師解讀碑刻,對於清代沿海地區沙坦開發及商貿發展歷史有初步的了解。臺灣學員撰寫之田野踏查心得,彙整為二篇紀要。
11月9日:中山市古鶴村、翠亨村、崖口村(楊朝傑/臺大歷史系博士生)
11月9日,午膳後,開始此行的田野踏查。首站我們來到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古鶴村,村口矗立一座二層綠瓦的牌樓,以松鶴長青圖彩繪磁磚鋪面,兩圖中間處有大大的「古鶴」二字浮雕,還有兩隻小巧的石獅 。進村的道路兩旁都是新式的現代樓房,路的盡頭是一條與其垂直的石板鋪面的道路,稱作角頭街。這條街道兩旁的民居,新舊夾雜,較舊者可溯自清末民初,是一些立面簡單裝飾的黑磚樓房。我們大夥在一處露天、白石打製的社壇前駐足,壇形類似臺灣傳統建築的馬背,占地約有2坪 ,上頭刻有「南安社稷之神」,壇前有一石香爐,為道光十二年(1832)冬由張陀及其子所敬獻。由此可知是南安社所在,為古鶴最早的四社之一,據說.....(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