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班曼(David Bindman)為倫敦大學學院藝術史教授(Emeritus Durning-Lawrence Professor of History of Ar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研究領域為18、19世紀的英國藝術,為英國藝術史界重要學者。他也是優秀的教育者,指導學生任教於許多歐美大學,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班曼教授近年關注產業革命、法國大革命、種族議題及觀念史方面的研究,致力於讓藝術史的領域不限於對物品本身的研究,而能與社會有更多關聯和互動。
2017年11月21-24日,本系與臺大藝術史研究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共同邀請班曼教授來臺,以「黑與白:西洋藝術中的身體與『種族』」為主題,舉行三場演講,與會師生迴響熱烈。茲將三場演講及問答摘要整理如後,期與學界共享。
第一場:Was Uncle Tom an Uncle Tom? The Representation of American Slaves
湯姆叔叔真的是湯姆叔叔嗎?美國奴隸的形象再現 (陳羿彣/臺大歷史系B03級)
班曼教授為「西方藝術中的黑人形象」計畫的主筆者之一,近幾年的研究都和非洲後裔的再現圖像有關。此次演講,他結合其長期對於大眾圖像、海報和報紙的興趣,討論19世紀《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一書中的主角──湯姆叔叔形象的呈現和轉變。
1852年出版的《湯姆叔叔的小屋》,作者為哈里特.比徹.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 1811-1896)。講者表示,經由小亨利.路易.蓋茲(Henry Louis Gates, Jr)的提醒,他注意到近幾年來由麥爾坎X(Malcolm X, 1925-1965)提出的「田奴和家奴」差異的論述再度流行:奉行非暴力行為的湯姆叔叔實為家奴,順應主人管控其他田奴,是奴隸制度中向奴隸主卑躬屈膝的共犯。麥爾坎X認為當時主張非暴力的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1968)就像是認同主人的家奴,甚至是「湯姆叔叔」。這種說法讓《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主角──「湯姆叔叔」,在修辭論述中被.....(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