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Vol.63 2019.02 發刊 目次 社會創新.行動中 ⇒ HISP首本論文集《新實踐與地方社會》即將面世 案例放送局 ⇒ 作為學校的後盾——訪陶璽工作室曲智鑛 創新連線 ⇒ 走進萬華日常,看見社區共好精神 創新連線 ⇒ 從社區角度看大學進入社區可能的衝擊與挑戰 ──社會實踐交流會後小記 社會創新.行動中 作者 / 新作坊 HISP首本論文集《新實踐與地方社會》即將面世 《新實踐與地方社會》所收錄的各篇論文根基於各校團隊深入社區實地操作的內容,藉由與社區共同發想、設計、執行方案的過程,分析探討大學與地方社會的角色和互動關係。而面對社區內部多元複雜的問題,與其相應的方案內容也必須跨越學科的範疇,本書中有多篇論文便是由不同科系的作者共同協力完成,也突顯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案例放送局 作者 / 阿桂 作為學校的後盾——訪陶璽工作室曲智鑛 「社會是融合的,是人去把人們區隔的。」曲智鑛認為,自然的社會環境,而不是「刻意融合」的結果,而「障礙」與否,也不該成為能力的標籤,需要建立正向的態度,才能找到好的詮釋與運用方法。鼓勵大家用愛心說誠實話,建立多元開放的價值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良善關係。 創新連線 作者 / 劉乃華 走進萬華日常,看見社區共好精神 「土會黏的艋舺」如何由地方生活為根基,堆疊成深厚的人文與歷史場域?萬華不僅有許多民間團體在此集結,長期關注地方的弱勢族群,讓外界了解萬華的另一種面貌,也有越來越多在地居民為家鄉挺身而出。這些努力,無不讓萬華在冰冷的都市中顯得溫暖而獨特。 創新連線 作者 / 宋威穎(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從社區角度看大學進入社區可能的衝擊與挑戰 ──社會實踐交流會後小記 大學與社區要如何攜手創造地方的生命力?透過本次實務經驗的交流,能夠得知社區的營造及發展必須兼顧社區的生產、生態及生活,大學若希望成為社區協力夥伴,必須以同理的心態和社區溝通、磨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社區問題。藉由不斷溝通,在互動過程中達成學校與社區雙方的共識,以及學校可以介入的著力點,才有可能發展出符合雙方所需的行動方案和協力模式。 發行: 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 編輯委員會: 陳東升、黃秀端、鄧育仁、蔡瑞明、鄭麗珍、謝國興 編輯: 周睦怡、郭怡棻、陳慧艷、黃靖玫
社會創新.行動中 作者 / 新作坊 HISP首本論文集《新實踐與地方社會》即將面世 《新實踐與地方社會》所收錄的各篇論文根基於各校團隊深入社區實地操作的內容,藉由與社區共同發想、設計、執行方案的過程,分析探討大學與地方社會的角色和互動關係。而面對社區內部多元複雜的問題,與其相應的方案內容也必須跨越學科的範疇,本書中有多篇論文便是由不同科系的作者共同協力完成,也突顯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案例放送局 作者 / 阿桂 作為學校的後盾——訪陶璽工作室曲智鑛 「社會是融合的,是人去把人們區隔的。」曲智鑛認為,自然的社會環境,而不是「刻意融合」的結果,而「障礙」與否,也不該成為能力的標籤,需要建立正向的態度,才能找到好的詮釋與運用方法。鼓勵大家用愛心說誠實話,建立多元開放的價值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良善關係。
創新連線 作者 / 劉乃華 走進萬華日常,看見社區共好精神 「土會黏的艋舺」如何由地方生活為根基,堆疊成深厚的人文與歷史場域?萬華不僅有許多民間團體在此集結,長期關注地方的弱勢族群,讓外界了解萬華的另一種面貌,也有越來越多在地居民為家鄉挺身而出。這些努力,無不讓萬華在冰冷的都市中顯得溫暖而獨特。
創新連線 作者 / 宋威穎(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從社區角度看大學進入社區可能的衝擊與挑戰 ──社會實踐交流會後小記 大學與社區要如何攜手創造地方的生命力?透過本次實務經驗的交流,能夠得知社區的營造及發展必須兼顧社區的生產、生態及生活,大學若希望成為社區協力夥伴,必須以同理的心態和社區溝通、磨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社區問題。藉由不斷溝通,在互動過程中達成學校與社區雙方的共識,以及學校可以介入的著力點,才有可能發展出符合雙方所需的行動方案和協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