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最新消息] 107學年度第2學期經典人文學程開放申請
[書  介] 《革命抑反革命?蔣中正革命道路的起源》出版
[專題報導] 李修平/悠遊於中西古典之間:專訪史嘉伯教授
[校園活動] 「影像敘事。凝望臺灣」主題書展
  「水月鏡像—懷素自敘帖摹刻本與風格傳衍」特展

臺大歷史系
募款專區

107學年度第2學期經典人文學程開放申請

  • 臺大「經典人文學程」107學年度第2學期自即日起開放申請,歡迎有志提升人文素養的臺大學生報名。

    經典人文學程是本校文學院為提昇全校學生的進階人文素養所開設的學程。課程皆由文學院精心規劃,貫穿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文化研究等領域,以適合全校不同學科的學生修習,並作為通識課程之上的進階人文課程。

    當人文素養已是社會領袖的必備教養時,歡迎有志臺大學生申請修習。尤其歡迎主修理工醫農等自然科學之優秀同學就讀。

  • 107學年度第2學期課程如下:
    丁 亮 中文系 中國文字之道

    熊宗慧 外文系 俄國文學與城市幻想

    苑舉正 哲學系 斯多噶哲學

    高 德 人類系 考古學概論

    朱秋而 日文系 日本文學與文化導讀

    沈惠如 戲劇系 臺灣戲劇名著選讀

    柯慶明 臺文所 台灣現代詩

    盧慧紋 藝史所 中國書法史

    (歷年所開課程,見學程網頁)

  • 申請資格:本校各系所學士班二年級(含)以上及碩、博士班學生。
  • 申請辦法:
    詳見本學程中心網頁: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subject1/
  • 申請日期:即日起至2019年2月27日(週三)
  • 請將相關申請資料送至歷史系辦公室。審核通過後,預計於一週後(3/8)公布申請核准名單。
  • 承辦人:歷史系助教林佳宜/電話:3366-4705/E-mail:history@ntu.edu.tw

 

《革命抑反革命?蔣中正革命道路的起源》出版

  • 作 者:施純純
  • 臺 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7年12月出版,342頁,ISBN: 978-986-055-137-2
  •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討論1919-1927年之間蔣中正革命道路的起源和形成過程。蔣中正革命道路主要源自共產國際殖民地民族革命的策略和戴季陶對於中國革命的詮釋。1925年孫中山過世之後,戴季陶提出國民黨革命道路的理論,尤其以生產力優先的主張反對中共的階級鬥爭策略。戴季陶與中共各擷取、運用不同部分的馬克思主義,以作為其不同革命道路的理論來源,並相互批評、攻擊。蔣中正一方面公開支持聯俄容共,另一方面則依據戴季陶的理論發展不同於中共的革命道路,即重視軍 事行動和道德改變,以發展中國生產力為優先,反對中國社會內部的階級鬥爭。戴季陶發表革命理論之後,蔣中正逐漸在其公開演講和著作中提出與戴季陶相同的觀點,終在1926年5月底之後被中共和共產國際視為戴季陶思想的執行者。 蔣中正與中共兩條革命道路的分歧,在共產國際所推行的「國共合作」政策下加深,最終演至相互衝突、對抗。

    蔣中正的革命道路呈現其改造中國的獨特方式,是共產國際殖民地民族革命全球戰略的一部分。然而,這一革命道路逐漸發展為對抗中共的政治力量。對於中共而言,蔣中正的革命實具備著「反革命」的性質。因此,蔣中正革命道路應界定為革命抑或反革命的兩全或兩難,實則反映了「中國革命」的悲劇性,以及中國與現代世界的複雜關係。

  • 作者簡介:
    施純純,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在《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社會科學論叢》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另有會議論文多篇。
悠遊於中西古典之間:專訪史嘉伯教授
李修平(UCLA扣岑考古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臺大歷史系碩士)

  按:史嘉伯(David C. Schaberg)教授是當今西方學界研究古代中國文本,尤其是《左傳》,最重要的學者之一。大學時期就讀史丹佛大學比較文學系(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anford University),1986年畢業後赴臺,在臺大中文系進修中文至1988年;1989年進入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攻讀,1996年取得博士學位。目前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與文化系(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UCLA)教授,兼任該校人文學院院長。所著A Patterned Past: Form and Though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榮獲2003年亞洲研究學會頒發的列文森獎(Joseph Levenson Prize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史嘉伯教授是筆者博士論文的指導委員之一,筆者於2017年返臺撰寫論文之前採訪老師,茲將採訪內容轉錄如下,以饗學友。

採訪日期:2017年7月11日上午
採訪地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文學院院長辦公室

壹、學思歷程

 李修平問(以下簡稱李):您是何時開始學習漢學?

 史嘉伯(以下簡稱史):18歲時,我在史丹佛大學開始學習中文。不過,最初有學中文的念頭,是在1982年的夏天。當時,我已經開始學習其他的語言。我有一位要好的朋友正在學習西班牙文,程度相當好。或許是年輕好勝,我跟他打賭,要學一種他不會的語言,而且是可以跟「活人」說話的語言(按:史氏曾學過古希臘文與拉丁文)。於是,我開始考慮學中文。之後,在我倆一起旅行途中,我發現了一本書──《自學中文》(Teach Yourself Chinese)。一時興起,我買了這本書,並在接下來的兩、三天內,用這本書來學習。朋友見狀,澆了我一盆冷水,說我不可能用這本書學會中文。不過,我自己覺得很有用。無論如何,進入史丹佛後,我開始正式學中文,而且非常投入,我極享受學中文的過程。

 大學二年級時,我參加一項由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共同舉辦的「亞洲志工」(Volenteer in Asia)計畫,因而來到臺灣。當時,我住在臺北的寄宿家庭,一邊在基督教青年會(YMCA)教英文,同時學習中文,並開始學習古代漢語。後來我接觸了《古文觀止》,並從《左傳》入手;《左傳》的故事深深吸引我,使我對古代中國產生興趣。進入研究所後,我大量學習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並以此為基礎,比較古代中國、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本的異同與特性。我也花了很長的時間,研讀《左傳》及諸子百家。

 李:比較文學的方法,是您的研究最重要的方法論之一。學習古希臘文或拉丁文的背景,如何對您研究《左傳》及其他古代中國的文本帶來啟發?

 史:當我們學習新的東西,特別是背景不同的材料時,自然而然會想要比較其中的異同。如果我們透過比較文學的眼光,來研讀古代中國的文本,一些有別於傳統的研究課題,便會逐漸在心中萌芽。比如說,古代希臘史家赫拉克里德斯(Heraclides Ponticus, ca. 390-310 BCE)宣稱自己曾經到過某些地方的論述,古典學家早就對其真偽有過激烈的爭論;換言之,對於古代希臘史家宣稱如何寫成文本的自述....(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4期



David C. Schaberg

「影像敘事。凝望臺灣」主題書展

  • 活動簡介:
    面積僅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臺灣,於地球上的存在如粟米般渺小,卻因歷史發展先後聚集了原住民族、漢民族、荷蘭、西班牙與日本人等族群,顯現出多元且複雜的民族風貌。十九世紀以來,攝影技術的發展讓視覺影像成為不亞於文字的重要溝通記錄工具,讀者不再只能從文字描述去憑空想像過往歷史,照片的留存讓已逝的時光鮮明地重現,讓人見證古往今來的人事更迭與景物消長。

    空拍大師齊柏林先生曾表示,一直以來他想做的事就是讓臺灣人了解臺灣,讓世界認識臺灣。因此他花了超過20年的時間,以影像帶領我們看見臺灣的真實樣貌,這些照片除了展現臺灣的美麗,同時揭露其不堪的一面,並喚醒更多人對臺灣環境保護的重視。

    臺灣這座島嶼,一直默默承載著各種歷史記憶,美麗的河山、豐富的人文,交織出一幕又一幕的動人篇章。本期的主題書展「影像敘事。凝望臺灣」挑選許多以影像為敘事主軸的館藏,書中一張張照片訴說著近代發生在這片土地上不同的故事,期盼我們閱讀這些作品後,能更謙卑地看待自己,更努力保護這個美好的家園。

  • 展出時間:2019年1月2日(週三)至4月30日(週二)
  • 展出地點:臺大圖書館B1原圖中心
  •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


「水月鏡像—懷素自敘帖摹刻本與風格傳衍」特展

  • 活動簡介:
    在西元八世紀左右的中國盛唐時期,出現了一種新形態的草書,以快速連綿的字體、看似不受法度羈絆,且以充滿隨機性與表演性的特質著稱,後人普遍以「狂草」稱之。狂草自始即與醉酒及顛狂行徑連結在一起,後世視之為中國書法藝術的「情感」或「浪漫」美學代表。唐僧懷素書〈自敘帖〉可說是書史上名聲最大、影響最廣的狂草作品。除今藏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紙本墨跡長卷外,存世尚有眾多摹、臨、仿或刻之複本,它們雖如水中月、鏡中像般撲朔迷離,卻扮演了推動懷素風格傳衍的最重要媒介。此次展出多種明清刻帖,結合高清原寸照片、墨跡與當代大型水墨創作,講述法書典範複製與新生的過程。

    臺大藝史所與圖書館合辦「水月鏡像—懷素自敘帖摹刻本與風格傳衍」特展,配合本次特展,圖書館亦於展場展出相關主題書籍,歡迎入館參觀。

  • 展覽日期:2019年1月4日(週五)至4月28日(週日)
  • 展覽時間:配合圖書館開館時間開放
  • 主辦單位:臺大藝術史研究所
  • 贊助單位:慶瑯文化藝術基金會、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小川石藝廊、蘊麗文化藝術基金會。
  • 展覽網頁: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