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旨在提供初入研究之門者一些指引,俾便將個人興趣與對現象的觀察,轉化為可行(doable)的歷史研究課題。全文分成兩個部分:一為介紹催生研究課題的要件;二則說明如何評估已產生的問題。一個明確的研究課題或問題意識,對實際研究的展開,包括蒐集資料、建立論點、安排結構以至論證與敘事等,具有正面的指引作用。此外,在經過評估後,有時必須毅然放棄原有的構想,不宜困守於不可行、無法操作的問題。
一、問題的產生
對大學高年級或甫入研究所的學生來說,寫一篇粗具規模、嚴謹的研究報告,檢證自己的所學所思,是挑戰也是成長的機會。相較於摘要或讀書心得,研究論文在形式與內容上都有不同層次的要求,不易急就章完成。因此,擬定寫作計畫很重要,計畫的開始即為選定研究問題。要提出恰如其分的研究主題並不容易。本文希望提供幾點程序化的建議,幫助研究新手透過不同來源、不同途徑,提出一個可能的歷史研究問題。
首先應釐清的是,撰寫研究報告,意味作者被視為研究者。研究者不能只是單純接受知識,要具有批判的精神,以(廣義上的)證據及合乎邏輯的敘事與論證,檢討既有知識或生產知識,可說是學習階段的里程碑。批判性表現在兩個層面:其一,研究者是主動地懷疑、思考、反省既有的知識;其二,必須經過合乎邏輯的推論與檢證過程,不能是臆測或沒有根據的「意見」。具批判能力的心靈是進入研究的必須要件,否則不僅無法增進知識,對既有知識的理解可能也會出問題。
其次,個人興趣是催生研究課題的最大動力。較不涉及學術性質的興趣,包括個人成長過程、生活經驗、接觸過的各種資訊、曾遭遇的難題,以至於較深刻的精神關懷等。伴隨著批判性思考,上述種種要素都可能成為研究者問題意識的來源。 學術性資源亦可能刺激讀者產生興趣,進而提出研究課題。
學術性資源可粗略區分為二手研究與史料。二手研究包括專書、論文或教科書,作者撰寫這些作品時,會提出可進一步思考的方向,或尚待解決的問題。學術論述中隱含珍貴訊息,我們往往可以從專書或論文的前言理解相關問題的發展脈絡、透過註腳看到作者尚未臻成熟的思考或可利用的論據,以及由結論得知尚待討論的.....(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