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於2017年8月12-23日舉行。本諸歷屆強調地方視角的取徑,以地方社會的流動與停頓為主軸,選擇江漢平原一帶為研習對象。江漢為南北東西交通的匯流處,自古便有豐富的文化遺跡。先秦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此交流,中古以迄近代,亦為南北政權爭奪的要衝。明末的王陽明思想,在此地孕育出有別於主流思潮的風氣;1911年的革命,更呈現兩湖錯綜複雜的思想與社會地貌。此次為期12天的營隊,囊括先秦至明清之考古、文學、思想及田野等層面,邀請導師與學員一同探索地方歷史的多元面貌。本屆研究營活動網頁請參見http://www.ihp.sinica.edu.tw/~CScamp/2017/index.htm。
主導著科舉、國家機器與文化詮釋力量的士大夫,在地方社會的角色,素來受到重視。營隊首日即由王汎森教授演講「明清兩湖一帶的思想活動」。湖北的王陽明心學,在晚明以後發展出與帝國全域較為不同的思想風潮。王教授以李贄為中心,指出激烈的心學傳統在湖北不絕如縷,使該地發展出有別考據學的風氣,也使湖北在乾嘉時期脫離學界主流,直至帝國晚期才又銜接起經世思想。不過,支撐這種地方學術風氣的社會機制為何,王教授不願太快下定論。李贄與耿定向的論爭、李本人在晚期帝國受到的歡迎,以及商人群體在湖廣地區的活動,對此有無貢獻,值得進一步討論。
知識菁英創造文本,並自成書寫與交流的系統,這是李贄與湖北在地社會士大夫反映的地方思想史。不同於知識菁英的視角,王明珂教授在第二日的演講中,提供另一種地方書寫與記憶歷史的方式。「盤瓠子孫記憶:文本中隱藏的景」比較《漢書.西南夷列傳》及〈評皇券牒〉對西南夷族源的記載。王教授指出,雖然《漢書》記載的盤瓠祖先,似乎是由漢人國家視角產生的經典文本,但逐漸為西南民族接受,而接受的契機,似乎源於對抗中原政權的賦稅制度,藉由接受經典的神話,強調盤瓠子孫不納賦稅的自治權利。王教授長年關注歷史文本表相與人類生態系本相的互動,盤瓠神話演示文本如何被不同的行為者挪用、增加與遺忘,背後反映出西南民族與中原政權的緊張與協商。
同樣涉及文本與文化表相的挪用與互動,胡曉真教授的演講「明清文人紀遊與南方土司的文藝之旅」則提供文本如何成為少數民族與中原士人交流的資本。湖北容美的田氏政權,在清初刻意將自身打造為知書達禮的知識菁英,並且積極邀請漢人文士造訪容美,以取得與朝廷官司協商的資本。田氏也在北京設立據點,引介帝國中心流行的文化,孔尚任的《桃花扇》即以此機緣,在偏僻的鄂西南戲臺上演。這皆非漢化理論所能解釋,而須更實際觀察個別人物在歷史脈絡中的行為與決策.....(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