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本期目次分隔線
119
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
活動報導
館藏導覽
item01
電影海報圖
分隔線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主題書展】臺灣原住民族文學

content-1-2-img

臺灣原住民族因為沒有文字,長久以來依賴口耳相傳,將歷代的神話、傳說與歌謠等內容流傳保存下來,荷西時期後,雖有羅馬拼音、漢字以及日語假名可借用,但仍未成為能普遍使用的文字系統,嚴格定義之下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學,一般認為在1980年代後才逐漸形成。

這樣的轉折,與1970年代臺灣退出聯合國後,一連串的本土化運動有關,本土意識崛起鬆動了原來的威權體制,開始肯定多元價值。臺灣主體意識也在文化層面上展開深遠的影響,歷史方面,專家學者重新評價臺灣與南島海洋的關係,漸漸擺脫以身為中國史為主的邊陲立場,17世紀以來,臺灣不僅面對了荷蘭、西班牙、漢移民和日本人,也「發現」了臺灣原住民。

大環境的變化,是1980年代起臺灣原住民主體自覺、部落復振與文學創作的背景。但對原住民而言,沒有有效的書寫系統,創作不易交流,經過多方考量與嘗試,漢語的使用成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啟航的重要工具。從早期的陳英雄、拓拔斯‧塔瑪匹瑪、夏曼‧藍波安、莫那能、瓦歷斯‧諾幹,到後來的亞榮隆‧撒可努、巴代和更年輕世代的作家,經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努力,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加入創作行列,題材也更加寬廣多變,他們的作品不但由知名出版社出版,也有多部英、日、韓文等譯作問世,為整體臺灣文學注入全新的生命與活力。

本次書展以「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為題,期盼和讀者分享臺灣原住民作家們筆下們獨特的人生經驗和思想情感,展期自2018年8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歡迎大家一同來感受何謂「臺灣原住民文學」……

點此觀看內文與書單。

展出時間:2018年8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回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原圖中心2018年10-12月「館藏導覽」徵稿

content-1-1-img

原圖中心為鼓勵讀者使用中心資源,並增加「館藏導覽」專欄文章的多元性,開辦館藏導覽徵稿,歡迎對原住民族議題、閱讀與寫作有興趣之讀者,一起加入原圖中心的開卷者行列,並領取專屬獎勵!

2018年10-12月的館藏導覽徵稿的書單已經出爐,歡迎有興趣投稿的讀者於12/10(一)之前,以標題「原圖中心館藏導覽投稿_您的姓名」,將稿件寄至本中心信箱:ntutiprc@ntu.edu.tw。

點此觀看詳細辦法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以「史」入「歌」:從蘭嶼歌謠文本看「蘭嶼──巴丹」的族群關係

#

主講︱楊政賢(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
時間︱2018年年8月16日
地點︱國史館

文/Djupelang

國史館於2018年8月16日辦理臺灣史系列專題演講「以『史』入『歌』:從蘭嶼歌謠文本看『蘭嶼──巴丹』的族群關係」邀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楊政賢,從蘭嶼的傳統歌謠,回顧與探討將近三、四百年臺灣蘭嶼以及菲律賓巴丹島兩地的族群關係、歷史與文化脈絡,並探究達悟族人如何用傳統歌謠體現其「在地」建構的種種文化景觀。藉由傳統歌謠文本分析,探討達悟族人自海外「原鄉」之一的菲律賓巴丹島遷徙至蘭嶼後,為適應當地環境所衍生「在地化」的知識體系及其「在地」建構的相關論述。

蘭嶼位於西太平洋位置,臺灣本島的東南方,綠島的南方,南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巴丹群島相望;島上的達悟族為臺灣唯一的海洋民族。其人口約4,599人,共有六個村落,分別為Imorod紅頭、Iratay漁人、Yayo椰油、Ivarinu野銀、Iranumilek東清以及Iraraley朗島。

巴丹群島為菲律賓最北端之島嶼,北方隔著巴士海峽與臺灣蘭嶼相望,距臺灣南端190公里;南方隔著巴林坦海峽及巴布漾群島與呂宋島相望,而島上主要居民為Ivatan族。根據許多資料顯示,其祖先過去曾活躍於呂宋島及臺灣,與蘭嶼的達悟族人有高度的族群文化類緣關係……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拉拉庫斯回憶》發表會

#

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
時間︱2018年8月18日(六) 15:00-17:00

文/圖:EN

玉山社結合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原』音重現: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於8月18日舉行《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新書發表會。新書發表會特別選在人權博物館舉行,意義深遠,現場更展出高一生的獄中家書。

原住民族白色恐怖主要是指以1952年以「叛亂罪」遭槍決的鄒族湯守仁、高一生、方義仲、汪清山和泰雅族林瑞昌、高澤照等6人及判無期徒刑的鄒族武義德、判刑17年鄒族杜孝生等。本次新書《拉拉庫斯回憶》來自於高英傑對父親高一生、部落及成長過程的回憶。書中描述了關於作者小時的部落生活、介紹鄒族文化祭儀與氏族、記錄日治時代人事物之遺留、政權交替之衝突與誤會、基督教和西方人、家族故事、天災故事等等。

1952年9月10日,鄒族領袖、吳鳳鄉鄉長高一生遭捕,隨後家人得知高一生遭羅織貪污、叛亂等罪名,開始了漫長等待。而對父親的思念,也在本書中展露無遺……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新書分享會

#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時間︱2018年9月12日下午15:00-16:30

文/mercury

今(2018)年9月12日(三)下午三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於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以下簡稱原圖中心)辦理《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新書發表會,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胡家瑜兼任教授及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語言與國際研究學院暨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歐尼基(Niki Alsford)副教授。胡家瑜教授長年致力於臺灣原住民族文物研究,她不僅將日本殖民時代國立臺灣大學收集之原住民族相關文物整理編目整理出版成圖錄,更以這些文物為媒介,積極地協助臺灣原住民族進行相關文化復振運動,本次她進一步與歐尼基博士合作共同精選大英博物館中165件早期臺灣原住民族文物進行入藏歷史脈絡及圖像介紹,編輯成雙語(中、英文)圖錄出版,讓文物得以重現世人眼中,世人得以重見祖先珍貴文物。

本次新書發表會當日由於胡家瑜老師因身體欠安臨時無法出席,但蒞臨與會貴賓依舊冠蓋雲集,參加民眾亦十分踴躍,令人見識到本書不容小覷的影響力。活動首先由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項潔開場,本書誕生過程繁複冗長,特別歷經項潔教授擔任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時期,總計超過十年的時間……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噶哈巫的演變

本書封面圖 《噶哈巫的演變》
黃美英著;南投縣埔里鎮:普羅文化,2017

文/廖偉辰

《噶哈巫的演變》,主要從歷史文獻、族名分類、文化復振等三大部分分析噶哈巫族在歷史進程當中,社會文化變遷的情形,除了希望能為噶哈巫族人與臺灣社會留下珍貴紀錄外,也期望能藉此延續噶哈巫文化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主要是從歷史文獻與學者調查,概述埔里盆地族群分布的演變。根據考古學者的研究,埔里盆地在距今3000多年前就有考古遺址的留存,但這些遺址的主人是誰,至今的發掘調查仍難有線索可尋。至於清代早期文獻所描述的埔社及眉社,據學者推測,可能是今日的布農族「埔社」與賽德克族「眉社」。
平埔族群是何時進入埔里盆地的呢?依據研究,嘉慶19(1814)年發生的郭百年事件是重大轉折點,當地眉社及埔社為了對抗不斷移墾入埔的漢人,開始有系統大舉招引西部各平埔族群遷入藉以對抗漢人,因此到了道光年間(1821-1850),平埔族群反而取代眉社及埔社成為埔里盆地的主人……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全員在逃:一部關於美國黑人城市逃亡生活的民族誌

本書封面圖 《全員在逃:一部關於美國黑人城市逃亡生活的民族誌》
Alice Goffman著,李宗義、許雅淑譯;衛城出版,2018

文/翁稷安

原文出版於2014年的《全員在逃:一部關於美國黑人城市逃亡生活的民族誌》的中譯,或許是眾多相關成果中,最讓人關注和期待的一部。原因無他,還是這本書各方面所具有的爭議。
本書甫於美國出版所引起的軒然大波,臺大社會系助理教授黃克先於本書導論〈是「誰」,在逃?──書寫底層的政治、倫理與抉擇〉已經有詳細的回述,簡而言之,作者以美國黑人貧民區為對象,勾勒出國家權力經由大規模的監禁和執法,對該地區居民無情和不當的壓抑和剝削,人人皆有案在身,皆是程度不一的罪犯,只能不斷逃亡或觸犯更多法條,變成惡性循環──越是貧窮,越容易被視為罪犯;成為罪犯,則會繼續墮入貧窮的深淵之中,過著居無定所、逃避警察的法外生活。深刻的批判最初獲得一致的好評,但沒多久即引起更大的反彈,針對書中研究方法、研究倫理乃至內容真假,鉅細靡遺地詳加批判。原本用來批評體制的能量,造成更大的反作用力,反而將作者Alice Goffman送上了被審判的一方……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

本書封面圖 《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
劉還月著,劉於晴、陳永興圖;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2016

文/吳均上(讀者投稿)

本書作者劉還月老師(下稱劉老師)致力於推動人文旅行,投身於臺灣風土文化、地理景觀與產業等研究工作,憑著一股熱忱走訪大小鄉鎮,積極進行人文與田野調查。劉還月老師被喻為「常民文化的旗手」,他透過實地採訪深入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撰寫報導文學記錄下調查和研究的成果結晶,保留了許多臺灣珍貴的傳統文化。
劉老師過去曾與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出版恆春人文半島人文旅行系列叢書三本,分別是《琅嶠十八社與卡羅族》、《幾番風雲染牡丹》與《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於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三十二周年慶同步發表,讓臺灣民眾得以透過閱讀本系列書籍一覽恆春半島的風華,同時為島嶼的人文旅行留下珍貴紀錄。《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一書則是劉老師與他的研究團隊延伸研究計畫至恆春半島東岸地區,進行一系列的東海岸古道與舊社踏查,展開新的田野調查工作,獲得的豐碩成果後出版的研究成果專書……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Te Taura Whiri i te Reo Māori (Māori Language Commission) 毛利語文委員會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www.tetaurawhiri.govt.nz/
整理:諸長瑾

毛利語文委員會是紐西蘭政府官網之一,該委員會的目的是在紐西蘭推廣原住民的毛利語,希望能重振毛利原住民族語,使毛利人能在日常生活中流利使用族語溝通,也使紐西蘭人能認同並重視毛利族的語言與文化,使毛利族人能在紐西蘭社會中更容易生存。該網站是學習毛利語的重要網站,提供電子資源版本教材給大眾,從基本發音教起,訓練聽說讀寫的各種程度。還舉辦各項活動,最有名的是一年一度的毛利語語文週活動,使各個機關,商業團體到社區都能參與,鼓勵並發揚使用毛利語。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財團法人紀守常紀念文教基金會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www.si-sasagazo.org.tw/
整理:吳慈恩

「財團法人紀守常紀念文教基金會」於2011年籌備創立,透過基金會的創立與運作,讓紀守常神父的大愛精神長存,並激發達悟族人感恩回饋之心,繼續秉持紀神父熱愛蘭嶼、關注推展達悟族的文化傳承、人才培育、自然生態、慈善救助等事務,以追求並實踐社會的公平、正義與仁愛。
紀守常神父是一位瑞士籍傳教士,在蘭嶼最無助、最苦難的時代,一個人闖進這偏遠的島嶼,不斷帶來救濟物資幫助達悟族人,也為達悟族的苦難挺身而出,要求縣府救助,他幫助生病者就醫,照顧老弱婦孺。紀神父對蘭嶼的貢獻是全面性的,是跨部落的、跨教派的、跨時空的……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10
circle 偷時者──林介文個展
circle 原繫.緣生──原住民婚俗文化展
circle 南方共筆:輩出承啟的臺南風土描繪特展
circle 【Thiji Tomong 「千」徙,銅門】
circle 2018原住民族教育巡迴論壇(宜花場)
circle 2018年原住民族研究論文徵集及發表會
circle 《高砂戀歌》原創音樂劇
circle 2018《唱出希望活出愛》希望兒童合唱團 感恩音樂會
circle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共作展示成果發表會
circle 都市原住民族的發展與結社
circle 花蓮原住民部落大學『主持人培訓初階班』
circle 【週一演講】菲律賓布卡洛人的傳統領域抗爭
circle 【週一演講】淺論馬來西亞多源族群
回本期目次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