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本期目次分隔線
117
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
活動報導
館藏導覽
item01
電影海報圖
分隔線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主題書展】臺灣原住民族文學

content-1-2-img

臺灣原住民族因為沒有文字,長久以來依賴口耳相傳,將歷代的神話、傳說與歌謠等內容流傳保存下來,荷西時期後,雖有羅馬拼音、漢字以及日語假名可借用,但仍未成為能普遍使用的文字系統,嚴格定義之下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學,一般認為在1980年代後才逐漸形成。

這樣的轉折,與1970年代臺灣退出聯合國後,一連串的本土化運動有關,本土意識崛起鬆動了原來的威權體制,開始肯定多元價值。臺灣主體意識也在文化層面上展開深遠的影響,歷史方面,專家學者重新評價臺灣與南島海洋的關係,漸漸擺脫以身為中國史為主的邊陲立場,17世紀以來,臺灣不僅面對了荷蘭、西班牙、漢移民和日本人,也「發現」了臺灣原住民。

大環境的變化,是1980年代起臺灣原住民主體自覺、部落復振與文學創作的背景。但對原住民而言,沒有有效的書寫系統,創作不易交流,經過多方考量與嘗試,漢語的使用成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啟航的重要工具。從早期的陳英雄、拓拔斯‧塔瑪匹瑪、夏曼‧藍波安、莫那能、瓦歷斯‧諾幹,到後來的亞榮隆‧撒可努、巴代和更年輕世代的作家,經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努力,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加入創作行列,題材也更加寬廣多變,他們的作品不但由知名出版社出版,也有多部英、日、韓文等譯作問世,為整體臺灣文學注入全新的生命與活力。

本次書展以「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為題,期盼和讀者分享臺灣原住民作家們筆下們獨特的人生經驗和思想情感,展期自2018年8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歡迎大家一同來感受何謂「臺灣原住民文學」……

點此觀看內文與書單。

展出時間:2018年8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回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原圖中心2018年7-9月「館藏導覽」徵稿

content-1-1-img

原圖中心為鼓勵讀者使用中心資源,並增加「館藏導覽」專欄文章的多元性,開辦館藏導覽徵稿,歡迎對原住民族議題、閱讀與寫作有興趣之讀者,一起加入原圖中心的開卷者行列,並領取專屬獎勵!

2018年7-9月的館藏導覽徵稿的書單已經出爐(點此看徵稿書單),歡迎有興趣投稿的讀者於於 9/19(三)之前,以標題「原圖中心館藏導覽投稿_您的姓名」,將稿件寄至本中心信箱:ntutiprc@ntu.edu.tw。

點此觀看詳細辦法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Muakai 的跨世紀婚禮》&《cenvulj ta vuvu/祖靈的召喚》紀錄片首映暨座談會

#

時間︱2018年6月16日(六)13:15-17:0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圖、文/mercury

今年6月16日(六)下午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大人博館)於該校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辦理《Muakai的跨世紀婚禮》&《cenvulj ta vuvu/祖靈的召喚》紀錄片首映暨座談會。本次座談會除了首次公開播映「排灣族家庭舊社金祿勒頭目家四面木雕祖靈柱」及「排灣族阿盧夫案(望嘉舊社)佳邏夫岸頭目家雙面祖先像石雕柱」兩部國寶紀錄片,也邀請部落代表、導演及相關學者蒞臨現場,透過座談會的方式與大眾直接對話,以了解臺灣文化資產現今及未來努力的方向。

本次座談會開始文化部資產局吳華宗主任秘書代表官方致詞,讓民眾更加了解臺灣目前文化資產推動的成果。校方代表由國立臺灣大學(以下簡稱臺大)郭鴻基教務長說明臺大人博館在維護及推廣文化資產方面的各項努力。佳平部落金祿勒頭目家代表劉秀珍(Maljevljev Zingrur)小姐則與該部落青年們帶來動人的歌聲,為會場注入原住民族正式儀式的傳統文化精神,並致詞感謝外界對於該部落Muakai的各項協助。望嘉部落嘉魯禮發頭目家代表羅俊傑(Tjanupak Tjaruljivae)先生對於該部落雙面祖先像石雕柱申請國寶一案也十分支持,並對校方之前拜訪學習該部落的作為給予高度肯定,同時更宣布未來該部落刺球活動將增列校方一席,讓人見識到部落對於不同民族的包容力……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國史館演講:撒奇萊雅族的家屋

#

主講︱陳俊男
時間︱2018年6月21日14:00-16:00
地點︱國史館

文/KT

「撒奇萊雅族的家屋」為本年度國史館主辦的第三場原住民系列專題演講。主講人陳俊男老師現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本次演講主要分享撒奇萊雅族人對於家屋獨有的空間觀念,並融會貫通漢人、日本人及族內的傳統建築技術興建出獨特的「撒奇萊雅家屋」。

陳老師首先簡介撒奇萊雅族的歷史與現況,文獻記載,荷蘭人曾與撒奇萊雅族作戰,與清朝政府也曾發生嚴重衝突,即史上有名的「加禮宛事件」(或稱「達固湖灣事件」),該事件的主要參與者還有噶瑪蘭族,事件發生後對於花蓮地區的族群分布影響極大,兩族在聯合抵抗清軍的過程中幾乎滅絕,倖存者為了躲避追殺,隱藏自己的文化和語言融入阿美族的生活中。1990年起撒奇萊雅族開始進行文化復振工作,並於2007年由行政院宣布其為臺灣原住民第13族。據2018年5月的統計,目前撒奇萊雅族共有940人,早期主要分布於撒故兒部落(花蓮縣花蓮市)、馬力雲部落(花蓮縣瑞穗鄉)、水璉部落(花蓮縣壽豐鄉)、磯崎部落(花蓮縣豐濱鄉),近期則移居都會區,以桃園市人口較多……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最後的咖啡

本書封面圖 《最後的咖啡》
艾薇拉.辜柔維(Elvira Kujovic)著,李魁賢譯;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8

文/mercury

《最後的咖啡》作者是第一位在臺灣出版翻譯詩集的塞爾維亞詩人──薇拉.辜柔維(Elvira Kujovic),本詩集以中英雙語呈現,為作者的第三本詩集。前兩部《從我胸腔喊出的一首集》及《愛與恐懼》作品分別在德國及塞爾維亞出版,其詩多譯成英文、義大利文等多種語言出版。《最後的咖啡》在臺灣是由現任世界詩人運動組織(Movimiento Poetas del Mundo)副會長李魁賢先生翻譯著作,譯者出版詩集作品多達二百本以上並且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在日本、加拿大、荷蘭、義大利、俄羅斯、印度等國發表,其英譯詩集之作品則包含《愛是我的信仰》、《溫柔的美感》、《島與島之間》、《黃昏時刻》、《存在或不存在》。
《最後的咖啡》承襲了作者一貫的寫作風格,內容多關注於弱勢族群無法翻轉的人生困境,或許是受到作者自身國家獨立歷程的背景因素影響,書中的詩多著眼於如巴勒斯坦、敘利亞等目前仍未擺脫戰爭國家,對於底層人民的心情有深刻的描繪,讓我們有機會能夠更進一步去感受在相同的時空背景下,同樣身為人類卻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錯置臺北城

本書封面圖 《錯置臺北城 :循著學者的路人視角, 從公園裡的銅馬出發,探勘百年首都的空間、權力與文化符號學》
周文龍著;陳湘陽、蔣義譯;麥田,2018

文/翁稷安

臺北作為臺灣最大的城市,從清末開始,至日本統治時期,直到當代,一直擁有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資源,快速而蓬勃的發展,吸引了無數研究者的目光。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蘇碩斌教授,大概是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學者,社會學出身的背景,博士論文即以臺北為對象,後改寫成專書《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以「現代空間的誕生」為問題意識,詳述了清末至日治,臺北如何由前現代進入現代的過程。日後又率領了研究所學生,組成「臺灣文學工作室」,用非虛構寫作(non-fiction)的方式,討論臺北百年發展以來不同的課題,書寫成《百年不退流行的臺北文青生活案內帖》一書。此外,在城市發展或景觀建築等相關科技,臺北更是炙手可熱的研究議題,三不五時就會產生出新的論文。
當華文學界已有那麼豐碩的成果,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教授周文龍(Joseph R. Allen)的《錯置臺北城:循著學者的路人視角,從公園裡的銅馬出發,探勘百年首都的空間、權力與文化符號學》,又有何可觀之處?
本書最吸引人的,是提供了理解臺北變遷的外部視野,這並非觀光客蜻蜓點水式的走馬看花,作者於70年代末即來到臺北研讀中文,取得學位之後數度造訪臺北,原因不一,時間或長或短。換句話說,作者曾經在臺北間斷生活很長的時間,對這座城市的親切和喜愛,充分顯露在字裡行間……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噶瑪蘭新社和立德部落歷史研究

本書封面圖 《噶瑪蘭新社和立德部落歷史研究》
林素珍著;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7

文/廖偉辰

《噶瑪蘭新社和立德部落歷史研究》從部落歷史發展、族群關係、信仰與祭儀、文化復振等四大面向分析噶瑪蘭族在歷史進程中,社會文化變遷的情形,並觀察在復名運動後,族人在文化復振上的努力以及所面對的挑戰。
本書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紹噶瑪蘭族的歷史發展。根據考古學者的研究,宜蘭平原在距今4500年前就有考古遺址的留存,其中距今2000年,主要分布在低濕窪地的舊社文化系統,被認為是噶瑪蘭人在上古時代的文化遺存。到了嘉慶元(1796)年,漢人開始進入宜蘭平原,到了嘉慶晚期,漢人就已經成為平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失去土地的噶瑪蘭人為了生存,開始持續從宜蘭遷出,並在奇萊平原北側的美崙溪畔建立了加禮宛六社(今花蓮縣新城鄉),光緒四(1878)年,由於漢人南下墾殖,加上一系列事件的摩擦,在奇萊平原一帶,發生對噶瑪蘭人影響深遠的「加禮宛事件」,事件之後,為逃避戰禍,一些族人更往南遷移,現在的新社與立德就是事件之後所建立的部落。其後,經過了日治時代、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噶瑪蘭族逐漸被主流社會的人們所遺忘,直到爾後新社岩棺的發現,當時(1987年)省立博物館購置岩棺,因此噶瑪蘭新社部落首次參加台北新公園豐濱之夜歌舞演出,族人除了進行文化展演外,並說自己是噶瑪蘭族,社會、媒體始知噶瑪蘭族的存在。在噶瑪蘭族人積極成立協會,推動族群復名及文化復振運動的努力下,直到2002年,行政院正式認可噶瑪蘭族的存在……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The Native Women's Collective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s://www.nativewomenscollective.org/
整理:諸長瑾

女性原住民藝廊成立於2009年,是個基層的非營利組織,經由公共教育,研習營,展覽會,研究,文化保存計劃和技術協助等方式來支持不斷成長的美洲原住民藝術和文化。同時,該團體也致力於推動有成就的藝術家與有新創意的專業人士藉著網路和論壇讓彼此分享作品並兼顧意見交流。這團體也曾獲得第七代印地安發展基金會的贊助,為北加州原住民藝術家出短片,並策劃原住民藝術家與學者參與以美洲原住民藝術為主題的研討會。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臺灣原住民科學教育研究資源網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210.240.179.19/
整理:吳慈恩

辦理科技部所補助各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之協調、輔導、實地查訪、年度成果績效評估等事宜。提供國內執行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團隊在研究與活動推廣上的行政協調、諮詢服務、成果發表、及成效評估等服務,促進原住民科學教育之相關活動之規劃與推動。另外,每年會辦理一次原住民科學節。
「臺灣原住民科學教育研究資源網」之網站內容提供相關研習、研討會活動訊息以及原住民科學研究、原住民教育科學研究等資訊。旨在推動原住民科學教育、提昇原住民學生未來競爭力……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10
circle 2018學原住民運動
circle 泰雅族古老背袋(網)tokan研習課程
circle 鄒族特富野社祭歌研習活動
circle 2018年第15屆人類學營《文化 vs. 遺產》(Heritage Matters)
circle 海洋大冒險:「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計畫」教育推廣工作坊
circle 巴賴Balai【海海海海~海伊泱】創作工作坊
circle 「原」來如此──原住民族的傳統與現代系列講座:綠能走入社區~達魯瑪克部落推動綠能發電之公民經驗
circle 史前館X當代藝術──流浪的種子特展系列活動
circle 「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 國際當代藝術交流計畫特展
circle 107年度家政工藝聯合策展──Pseupu ta smluhay wah!原織.原藝
回本期目次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