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習會簡介
「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由黃冠雲(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韋禮文(Oliver Weingarten,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研究員)、游逸飛(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時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傅揚(劍橋大學東亞系博士,時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訪問學人)於2016年2月在臺北創辦,這一年在臺灣及東亞各地舉辦二十餘場學術活動,邀請近百位來自各地、不同領域的青年學者參與。謹先就地域、學科、斷代、世代、雅俗五種不同層面的研習交流,說明「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的存在功能與意義,並將首度舉辦學術活動之會議概況整理於後。
(一)地域
跨地域交流是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的重要特色與功能。本此精神,這一年來我們邀請了十多位在臺灣做研究的海外學者參加研習會,並邀請美國、日本及留日學者以專場的形式呈現日本、美國的古代中國研究學風特色。
此外,研習會也積極走出臺灣,除了「香港場」與「韓國場」,更到古代中國研究之「原鄉」——中國大陸,在武漢、廈門、北京、長沙、廣州、徐州、濟南、南京諸地舉辦研習會,與當地研究古代中國的青年學者交流。不僅提倡各地學術圈之間的往來,更加強了各地學術圈內部的進一步交流。
除了面對面的工作坊,研習會亦嘗試在網路上推動交流,例如與「上窮碧落下黃泉:漢學Early China, Early Medieval China」臉書粉絲頁的主持人黃文儀(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合作,以「漢學專輯」的形式發布漢學資訊,在武漢大學簡帛中心博士生姚磊主持的「先秦秦漢史」微信公眾號上固定推送,同步轉載至研習會的臉書粉絲頁,促進各地學術圈之間的資訊流通。
(二)學科與斷代
西方古典學研究本身涵蓋了多個學科與斷代,古代中國研究亦然。張光直多年前便曾呼籲「先秦史」科系的建立,藉此實現跨學科的理想。今日看來,建立獨立的「先秦史」學術單位的需求不僅更形迫切,就連秦漢史亦有必要加入其中。同時由於中國歷史的強烈延續性,「古代中國」與中古中國、近世中國乃至近現代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各斷代之間仍有密切交流的必要。強化研究古代中國的諸種學科與斷代彼此之間的交流,為研習會的努力方向,目前已嘗試舉辦戰國典籍簡與秦漢文書簡研究之間、青銅器研究的不同方法 .....(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