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0、31
【風險中心】審計部「風險治理研習營」
審計部第二年委託臺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合作辦理審計部2018「風險治理研習營」,於1/30、1/31連續兩天舉辦。風險中心結合各領域專家學者為審計部人員開設研習課程。
本次研習營以永續發展目標(SDG)與國家發展為主題,師資包羅校外學者以及校內專家,由風險中心周桂田主任講授SDG與氣候、能源轉型之風險治理,並邀請王麗容教授談SDG與性別正義之議題。講師除了風險中心主任以及研究員外,也廣邀臺大以及各校相關專業領域教師,包括邀請臺大公共衛生學院詹長權院長及地理資源系簡旭伸教授、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張瓊婷助理教授、中研院林宗弘副教授等。
課程舉辦日,除了講師授課外,各場次由審計部各廳廳長參與發表從審計部內部之觀點看SDG議題並且共同討論與談,讓公部門與學術有更多對話,以強化政府風險治理面向。
2018.03.08
【新聞所】新聞所廣播團隊招募新血 臺大學生踴躍參與
臺大新聞所廣播團隊去(2017)年年底在臺北電台推出的廣播單元,已逐漸步上軌道。日前為了擴增製播規模,吸引新血投入,團隊成員不僅舉辦招募說明會,也規劃新成員的培訓計畫,希望能夠帶領未來加入的「聲」力軍,從做中學,產製更多好內容。而說明會當天,共有高達六十多名臺大學生踴躍參與。
由新聞所碩二學生劉佩珊,與碩一學生江玟、張庭瑋、康陳剛組成的廣播團隊,目前製播臺北電台的《專題透視鏡》廣播單元,每週播出一次,長度為15分鐘,以講述一則深度報導為主要內容。劉佩珊表示,《專題透視鏡》未來將會延伸為一小時的帶狀節目,並改為週間每日播出,也因此需要更多人力投入。
這樣的人力需求,讓許多臺大學生很感興趣。1月12日的下午,六十多名臺大學生擠滿了新聞所的401教室,他們背景不一,來自不同院系,都是為了參加新聞所廣播團隊的招募說明會。對此,劉佩珊和江玟說,在選擇未來要共事的夥伴上面,他們仍是看重有時間觀念、有責任感與有熱忱這三大特質。
他們也表示,說明會當天主要是介紹這份工作的內容,以及帶領聽眾參觀所內的廣播錄音室,至於新進成員的確定,還要看參與同學近期繳交的企劃書而篩選。
而對於日後新成員的廣播培訓,團隊成員們表示會秉持著「從做中學」的理念,以現有成員的帶領為主,配合一些所上的專業課程,指導新成員構思、採訪、寫腳本,一步步踏實產出自己的廣播節目。
|
|
▲新聞所廣播團隊在臺北電台負責的電台單元,未來將擴大製播規模,因此團隊成員於1月12日舉辦招募說明會,吸引新血注入。圖中站在講台後方的講者為碩二學生劉佩珊。(照片/高維德提供)
|
▲說明會尾聲,新聞所廣播團隊成員康陳剛(左一)帶領參與學生參觀所內的廣播錄音室,介紹錄音器材。(照片/高維德提供)
|
2018.03.02
【社科院辦】新春團拜
本院於3/2(五)下午5時於108教師聯誼室,舉辦新春聯誼暨退休人員惜別茶會,退休教師為經濟系林惠玲教授、吳聰敏教授,國發所葛永光教授、邱鳳臨教授及公事所彭錦鵬副教授等五位,並同時介紹新聞所新聘劉好迪助理教授,現場教職員工參加踴躍,茶會圓滿結束。
2018.01.16
【公事所】2018年公共事務論文發表會
「2018公共事務論文發表會」於1月16日在台大社科院梁國樹會議廳揭開序幕,此次發表會是由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和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共同舉辦,活動開始分別由台大公事所蘇彩足所長及香港城市大學謝智偉教授致詞,希望藉由難得的合作機會,讓兩地學生能夠拓展視野,彼此砥礪成長。
上午由六位臺大公事所碩士生發表論文,並由陳淳文教授、彭錦鵬教授擔任主持人。內容針對國中教師解聘爭議、代表性官僚、稅式支出、審議式民主、協力治理和能源政策等公共行政重要議題發表研究結果,獲得聽眾踴躍的提問與熱烈討論,而發表內容的廣度及深度,也令在場師生大為驚艷。兩位主持人也讚賞發表人的表現,並希冀同學能萃取評論人及聽眾的建議,進而提升碩士論文的研究品質。
下午則是香港城市大學的同學們分別藉由不同的觀點,比較香港、臺灣智慧城市治理政策下的異同。最後由台大公事所洪美仁教授、黃心怡教授進行評論,不再侷限於學術的象牙塔中,而是針對實際政策進行討論與建議。最後,在精彩的對談之下,此次發表會也圓滿落幕。
2018.02.27
【新聞所】米果文化創辦人黃執中分享 從知識付費到內容產業
2月27日晚上,臺大新聞所邀請了現為米果文化創辦人、課程總監的黃執中分享,他曾製作過大陸的《好好說話》、《蔡康永的情商課》等廣播節目,他亦曾在辯論節目《奇葩說》中勇奪冠軍。從他的經驗出發,他和同學分享了廣播可能的商業模式。
「什麼是知識付費?」黃執中一開始如此問了同學。許多人會認為是分享經驗或專業知識,並從中獲利,但若以這樣的模式而言,傳統上,老師就是以教導知識換取薪資。黃執中進一步分享,不同於過往的是,目前知識付費的核心在於「知識服務」,獲利的方式不是給予知識本身,而是提供知識的方式,他解釋,省時間的產品有人會付錢,像是十分鐘幫你看完一本書、給你一個觀念。知識產品要求的是快速對一個領域的理解,但不一定需要精深,而這正是記者所具備的專業。
目前大陸已有許多的知識付費產品,因為線上支付系統完善以及消費水準提升這兩個條件充足。以「知識新聞」為例,每一則音頻約莫三分鐘,幫聽眾大量節省時間。黃執中認為,當代人接受訊息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聽的,可以邊聽邊做自己的事情,不用像是視頻必須一直盯著螢幕觀看。
黃執中在分享中數次強調,知識產品重點在於觀點、而不是像是李白的生平、國家介紹等等這種知識,若要知道這些知識上網就能查得到了。「現今的知識價值幾乎為零。」黃執中這麼說,因為只要願意閱讀都能讀得到,而且網路上有大量的免費資源。
然而,以今天這場演講為例,如果以免費形式放到網路上的話,有多少人會認真聽完?黃執中無畏地認為:「幾乎沒有。」但若開一門收費的「黃執中的觀念課」,就會有人付費、會認真聽完,因為付費幫助觀眾自我激勵、讓觀眾有誘因看完產品,如同去補習班一樣,付了代價之後,就會認真上課。
到了演講尾聲,黃執中又再一次提醒,「知識產品賣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幫助大家節省時間、是告訴大家知識可以如何運用。他也勉勵大家:「以前的人是找工作,現在則是要創造工作。」不論是廣播,或是其他形式的知識產品,有了內容以後,如何表達與呈現才是重要的。
|
圖說:米果文化創辦人黃執中分享廣播節目的經驗,與在場學生合照。
|
2018.02.08
【亞比中心】當代中國的政治與社會系列演講
臺灣大學亞比中心與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辦的當代中國政治系列講座,邀請到中國研究兩位重要學者:芝加哥大學社會系趙鼎新老師和浙江大學社會系孫硯菲老師來分享對中國政治、意識形態與宗教發展的相關研究。
孫硯菲老師與趙鼎新老師2018年2月8日來到台大社科院108室,和60位觀眾中國政治與宗教的研究與觀點。孫硯菲老師談到中國天主教的發展以及隨著現代國家建立而面臨的挑戰,而趙鼎新老師則分析了近代中國政治與國家建立、民族主義的關係,兩位都和在場觀眾進行了深入而豐富的討論,與中國研究者交流中國政治與宗教的脈絡,並促進理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