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1
【頤賢講座】啟動你的創業飛輪 -- 兼談臺大創業生態的發 – 李吉仁講座
|
「創新、創投與創業」主題的第三場演講請到台大創意創業中心李吉仁主任擔任講座。李主任從分析「創業成功機率高嗎?」開始,討論「菁英學生是否適合創業?」並就他投入台灣創業教育的多年經驗,進一步說明創業教育的真正挑戰、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以及如何打造有利於創業的環境。
|
2017.12.22
【東亞中心】教師聯誼Happy hour
本次活動以教師聯誼由東亞中心主辦,東亞中心特別邀請校內外學者朋友來進行交流。歡迎各位教師一同邀請來訪學者參與每週五教師Happy
2017.12.27
【新聞所】紐約時報中文網總編來台分享 鼓勵學生掌握優勢、創造機會
12月4日,新聞所來了一位特別的嘉賓,她是從北京遠道而來的《紐約時報中文網》總編倪青青,受到「採訪寫作一」課程授課教師林照真的邀請,在短暫停留臺灣的行程中安排了這一場課堂演講,與同學分享自己從事新聞工作的歷程,以及紐約時報中文網的發展現況。
倪青青從小在美國成長、就學,大學時就讀哥倫比亞大學的國際學院,在修習新聞學院的採訪寫作課程後找到志向,進入新聞學院學習,下定決心成為優秀的記者。從不太會說英文的小移民到進入美國頂尖新聞學院,甚至後來還成為《洛杉磯時報》當時最年輕的駐外記者,倪青青在演講中不斷鼓勵同學要積極主動學習、爭取機會。她提到自己曾利用假期回到上海加強自己的中文能力,後來注意到《洛杉磯時報》有駐中國記者的需求,自己的身份和雙語能力就成為重要的優勢。
倪青青也向同學介紹《紐約時報中文網》的發展,內容主要是將紐約時報的文章翻成中文版本,也會刊出當地採訪的原創內容,還會透過社群媒體直播等多元數位方式推送。不過由於網站剛上線不久就因為刊出揭露溫家寶等政治高層財務和利益關係的相關文章,而被中國官方禁止、封鎖,讓如何找到讀者成為紐約時報中文網的大挑戰。目前除了在中國國內發行非政治內容為主的雜誌,也努力拓展海外華人的市場,也更積極地與臺灣、香港等地的讀者群互動,了解讀者需求,提供適合的服務。
被問到關於學生想爭取在媒體機構的實習機會時,倪青青認為學生應該要打破迷思,不是要問機構能給自己什麼,或是被動等待釋出的職缺,而是要把握自身優勢,告訴機構自己能提供什麼樣的幫助。
她舉例,如果自己是今天在台下的學生,聽到《紐時中文網》想開拓更多的台灣讀者,她便開始去想作為一個臺灣本地的學生,能夠為這個媒體帶來什麼效益?她表示,最重要的是先了解媒體機構的產品性質,思考產品需要什麼以及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並向機構提出自己能提供的幫助。「也許這個東西原本不存在,但如果你能說服我,then you get a job」。
|
▲紐約時報中文網總編倪青青(後排中)與新聞所學生分享自己從業經歷,鼓勵學生積極的表現自己、創造更多機會與可能性。(照片提供/羊敏丹)
|
2017.12.28
【新聞所】新聞所學生創作榮獲公民新聞獎
2017年Peopo公民新聞獎於十月底開放報名,共分為「短片報導社會組」、「新聞專題社會組」、「短片報導學生組」、「新聞專題學生組」,共計234件作品參與,最後每組各選出9支的入圍作品。其中,新聞所學生在短片報導組別入圍3件,新聞專題入圍1件,最後有兩部作品分別奪得短片報導獎和新聞專題獎。
以「雜貨店外衣下的秘密業務:你所不知道的移工銀行」得到短片報導組獎項的碩一學生康陳剛表示,這部作品是他跟同學方君竹在暑假的紀實影像工作坊中完成的。當時,因為移工商店的地下匯兌業務是非法的,他們只能用手機偷偷拍下他們交易的現場,完成影片。他進一步分享,這篇報導的重點不是移工做了什麼非法的事情,而是臺灣目前依然對移工不太友善的環境。
另外同樣以短片入圍的碩二學生組別則是拍攝「迎風奔跑的手搖車人生」,講述罹患小兒麻痺症的夫妻二人推廣手搖車的故事。小組成員馬琬淳表示,當初想拍攝與身障者的運動有關的主題,查詢資料後發現「生命勵關懷協會」和手搖車的事,之後也順利約訪成功。但她也分享到過程中需要騎腳踏車、機車載攝影機才能追著手搖車拍攝畫面的經驗。提到入圍感想,她說,很開心能在97件的作品當中入圍,覺得十分難得。
|
▲新聞所有三組作品入圍短片報導獎,一組作片入圍專題報導獎,圖中為碩一學生康陳剛上臺領獎。(攝影/甯楷翔)
|
2017.12.05
【公事所】衛生福利科技計劃新趨勢研討會
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主辦的「衛生福利科技計劃新趨勢研討會」於本月4、5日在臺大社科院梁國樹會議廳隆重登場。不僅有社會福利、公共行政、醫療衛生、犯罪防治等領域的學者,更邀集長期照護產業中傑出的業者和非營利組織參與討論;透過跨學科、跨部門的對談,理論和實務得以相輔相成、交織出新的火花。
會中分別就「性別及兒少保護」、「社區照顧與服務輸送」、「衛福發展新趨勢」、「社會福利指標建構」及「健康福祉執行評估」等議題進行討論,希望藉由與會的學者專家意見交流,掌握衛福發展走向,以作為政府未來制定相關政策的參考。
衛福部政務次長呂寶靜出席開幕致詞時表示,衛福政策攸關人民生活福祉,整合跨領域的知識和資源以因應高齡化社會帶來的衝擊,是我國急需面對的重要課題。而隨著政府所推動的長照2.0政策逐漸落實,也希望更多民眾能夠認識並使用政府所提供的資源,舒緩家庭照護的沉重負擔。
研討會的尾聲以「當智慧科技遇上社會福利」為題,讓產、官、學各界代表得以進行意見交流及溝通。在場有許多實務工作者、研究生踴躍提問,於知識及實務上都有所斬獲,也為為期兩天的研討會畫上完美的句號。
2017.12.28
【新聞所】李怡志:好的內容會自己找到觀眾
|
▲Yahoo!奇摩內容企畫總監李怡志表示,社群網絡的興起使得傳統媒體的運作結構改變,但優質的內容能夠吸引讀者,帶來效益,因此內容提供者的重要性更形顯著。(攝影/羊敏丹)
|
技術的發展促進媒體產業的轉變與改革,從早期的有線電視取代無線電視,網路威脅紙媒的存活市場,直至現今網路大幅翻轉了媒體的經營產製模式。對此,Yahoo!奇摩內容企畫總監李怡志表示,處在媒體被解構的當日,內容提供者的角色更顯重要,好的內容自然能吸引讀者,一個優異的頭部內容更是能匯聚大眾的熱烈迴響。
11月28日,李怡志到了新聞所的「影像報導一」課堂,與修課學生討論新媒體的未來發展趨勢。媒體業出身的他坦言,科技技術的發展,已經使得媒體與閱聽人、廣告主的連結逐漸削弱,唯獨剩下「內容提供」直接與媒體的經營密切相關。
他說,內容會找到讀者,而原創性高、影響廣泛及聲勢大的頭部內容更是能吸引龐大觀眾,甚至延燒成「現象」。他以新媒體「報導者」日前對於《廢墟裡的少年》專題的推播活動為例,表示報導者透過一系列的演講、說明會,將原本看似較少人關注的題材,逐漸擴大觀眾的關注程度。「這是台灣少數有在做現象的媒體。」李怡志肯定其用心。
他也提及,內容若能接觸到較為活躍的受眾,則擴散的速度與效益更將擴大。他觀察在社群軟體分享、推薦今年國片《大佛普拉斯》與《血觀音》的使用者,幾乎都是屬於在社交生活上較為活躍的受眾。他說,這些用戶的推薦、創勢效果很好,能夠引起周遭人際網絡的追隨,讓「觀眾也找到內容」。
他在演講尾聲也期許,無論是影片、文字,新聞所學生應該都要追求頭部內容的製作與提供。新聞所碩一學生吳建德也表示,新聞媒體將會逐漸朝著提供大量優質與多樣化內容的大型平台,匯集民眾,而新聞記者在平台中的角色也更形重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