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訂閱/取消訂閱歷史回顧 第105期電子報  2017.12.19



張珮綺: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讓工作友善社會

採訪/撰文:陳宜欣

照片提供:張珮綺


張珮綺是好伴社計的共同創辦人之一,2012年畢業於台大財金系。從2013年的「好伴駐創-共同工作空間」一路走到今日的「好伴
社計」——提供社會設計的顧問公司,好伴的初衷始終沒變,一直都是以「推動台灣在地的社會創新行動」為努力方向。

我與學姊從好伴工作室一齊並肩散步到吃中餐的地方,沿路上她一邊問我對於台中的印象為何,一邊向我介紹這座被許多人遺忘的
古老城市——台中舊城.中區。「台中中區是日治時期的要鎮,街道被規畫得相當方正。當時有許多律師事務所、醫院與百貨集中在
中區……。」
隨著台中發展重心的轉移,中區逐漸沒落的,人口流失,留下了許多未經修繕的空屋。「這裡有許多荒廢已久的老房子
和百貨大樓,很多都早就沒有人住,也不知道屋主是誰。但近年有越來越多人來到這裡發展,把空屋重新裝修成店面營運,像宮原眼
科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

推門進入一間復古典雅的咖啡廳(後來我才知道這家店已經營運超過三十年),暖氣與咖啡香向我撲來。在這裡,我們享用午餐也一邊進行今日的訪談。


起點:社會系的一堂課


當初高中考大學的時候,財金系並不是張珮綺的第一志願,而是在分數優勢以及家人的鼓勵下所做的選擇。因此,在進入大學後,她
不斷去各個系所,甚至是其他學校修課,想要發掘自己的興趣所在。四年下來,她發現自己對於社會議題很感興趣,「我想這是一個
不斷累積的過程,我不是一念之間就決定要去修陳東升老師的那堂課,而是前面幾年修課下來所累積的成果。」

好伴的起點為張珮綺在大四下學期選修的一堂課——社會系陳東升老師開設的「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課程。因為被課程網上
的課綱深深吸引,所以當時正在忙於找工作、投履歷的她,依然選擇修了這門需要投入許多時間的課。「光看課名你也許不會有太大
的感覺,但看課綱你就會很明顯感覺到它(這門課)是很鼓勵學生一起做一些真正社會實踐的行動。」
簡單來說,前半學期的課程主
要在談論關於社會經濟、組織的各種可能性,以及討論相關案例;後半學期則是由學生自行發想主題,也就是自己有興趣的社會議題
,並提出較為創新的解決方案,進行研究討論或進行實作的行動。「那個方案不單純只是一個行動,不是我發起一個活動就能夠解決
這個社會議題,因為很多社會議題它是要經過很長遠的,一步一步慢慢的累積你才能去改變它或者是影響它,所以你要提出的可能是
一個更深刻、更完整的解決方案。」

課程後半段,張珮綺與她的組員決定探討「都市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疏離」的議題,並且在老師的引導下將關注的重點聚焦在「社會
住宅」的規劃方面。「老師當時要我們去想像:如果有一個兩千人共同居住的住宅,你可以去規劃、經營它的話,你們想要怎麼去經
營這個住宅?」
這個問題的主體類似於台灣的社會住宅,也就是由政府興建,並用低於市價的房租出租給社會中相對弱勢的人,屬於
社會福利政策的一種。於是張珮綺與她的組員們為社會住宅規劃了諸如在屋頂設置菜園、社區托育等能夠增進社區居民互動的方案
「我們當時希望在這個兩千人的住宅裡,居民的需求都能在社區裡面被滿足,但同時又能與外界也有連結。這些居民能夠擁有深
厚於一般鄰居的互助關係。


好伴共同創作空間

(左為邱嘉緣;右為張珮綺)


到了大四下學期的尾聲,課程結束之餘,張珮綺也從台大畢業了。不想讓整學期的心血就此打住,因此與另一位也正好畢業的組員
邱嘉緣決定回到兩人的家鄉——台中,嘗試將課堂所學實際應用到社會中。「我們當時抱持著一個開放的心態,就是『欸我們來試
看看』這樣,找一些機會先做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再一步一步走下去。

起初回到台中,張珮綺並不是馬上就決定要開一家店,而是先在台中不同的社區蹲點、提案,如:大雅忠義村、西區審計西村宿舍
群,後來參與中區的街區調查工作坊,才認識並喜歡上中區,選擇在此落腳,並決定從她們有興趣的「共同工作空間」開始著手經
營,作為後續資金來源。她們在這座被人們忘卻、唾棄的舊城市落腳,翻修了擁有超過七十年歷史的白律師事務所,「好伴共同工
作空間」終於在2013年開始營運。



發掘中區舊城的再生可能性



服務員走近我們,親切詢問熄了火的起司豬排煲需不需要重新加熱。學姊用筷子撥弄豬排上的起司微笑說道:「還不用,它還很
熱。」
我想著,舊城是否就如同我眼前的起司豬排煲?曾經政府大力開發,曾經繁華熱鬧,如今雖沒有外力加熱,但溫度猶存,
沒有全然流失。

「我們當時其實沒有訂定明確的目標,反正就是決定用創業的方式了,然後選擇了一個很創新的營運的內容,因為當時在台中幾乎
沒有共同工作的這個概念,就想說做看看,然後把它營運起來。」
而在營運共同工作空間的同時,好伴也在台中中區設計並執行了
許多再生議題的專案,如:綠川市集、舊城小旅行等,都得到了不錯的回應,也使得更多台中市民,亦或是來自各地的觀光客再
次回到這座城市,重新發現中區的美好。

團隊轉型

2016年底,好伴結束共同工作空間的營運,並轉型成「社計規劃」公司的形式來營運,試著專注去處理規模更大的再生議題,並將
關注範圍擴大至中部的其他地區。然而張珮綺也強調,「現階段我們也不完全是顧問公司,而是從研究、規劃、設計到執行都是我
們的業務範圍。」


就算經過轉型,好伴的遠程目標始終如一——在都市或社區中用創新的行動去回應社會議題。在公司轉型後,好伴陸續接手了許多
案子,而每個案子都有回應到特定的社會議題。其中,最令張珮綺驚喜的是,近期她們接觸到了台中市正在興建的社會住宅計畫,
期待將來能參與形塑共好的社會住宅的工作。「當年剛畢業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想到自己可以去處理一個這麼大的議題,又是一個
都市政策裡相對專業的領域,我們都覺得還這麼年輕不會現在就能一腳踏進這個領域,去做我們想要做的事情,覺得離我們很遙遠,
而且我們都是財金系、社會系畢業的門外漢,還需要很大的努力跟學習……。」

過去一路走來的努力都成了好伴社計今日的養分,社會設計絕非能一步登天的事情,若沒有過去五年累積的實力,今日好伴就沒有
辦法去回應當年女孩們在課堂上最感興趣的議題——實踐一個居民之間有深厚連結的社會住宅。


大學的影響

就讀財金系對於張珮綺畢業後的創業看似沒有直接幫助,卻培養了其深厚的「底子」,除了在大學學到會計這項工具之外,她在財
務管理,以及規劃行銷計畫等方面都有較多的認識,也有更好的自學能力。此外,好伴社計的團隊由跨領域的人所組成,因此其他
來自不同領域的夥伴也能夠發揮所長,互補各自的不足,也能使好伴社計更富創造力。

談到大學,她說道:「大學是一個能夠讓你盡情去嘗試、實驗,與失敗的場所,是一個既安全又能夠提供養分的地方,讓你可以在
出社會之前準備好你自己。」
如同大學時期的她不斷地去修各種外系的課程,盡可能地發掘自己的興趣所在一樣。「大學四年裡你
不一定要有一個具體的目標,你可以很迷惘,可以不知道未來要幹麻,這都沒有關係,它就是一個讓你去探索的時間跟地點。」

說道。


給學弟妹的話

張珮綺引述好伴社計的標語——「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讓工作友善社會。」台大的學生畢業後擁有比其他人更多的工作選擇,而
若你正好有選擇的機會,就應該選擇自己最有興趣的事來做。此外,她也期許大家不要只做一個替自己著想的人,因為當你的能力
越好,便有更好的能力去回饋社會,或是讓社會變得更好,如此一來自己工作起來也會覺得更有意義!




好伴社計網站:https://www.happen.tw/

好伴社計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HappenSocialDesign/


★更多資訊請上職涯中心網站首頁最新消息或本中心求才求職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