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最新消息] 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王菡薇教授至本系訪學交流
[活動預報] 2017.11.21-22、24(週二-三、五)Prof. David Bindman專題演講:黑與白:西洋藝術中的身體與「種族」
  2017.11.27(週一)鄭麗玲老師主講:殖民統治與青年──文化統合、戰爭動員與政治認同
  2017.11.28(週二)康培德老師主講:「南洋」如何變成「東南亞」:區域劃分、學科知識與國際政治
[活動報導] Prof. David Edgerton:Maintenance and Modernity: Reflections on an Innovation in STS
  體驗『世變』:從社會生活探索二十世紀初的東亞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
  白永瑞老師:朝向新的過去之路:對兩種東亞古典使用方法的評論
  陳世榮先生:日本殖民統治與地方社會──以臺中州為例
[學生園地] 【知識傳播與新媒體經營系列演講】維基百科知識的形塑與影響:以歷史知識為例
[校園活動] 噶哈巫文教協會 X 臺大原民中心:「在地發聲──我是噶哈巫」特展
  「觀風蹉跎──伊能嘉矩的田野歷程書誌展」

臺大歷史系
募款專區


王菡薇教授介紹

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王菡薇教授至本系訪學交流

  • 王菡薇教授現任教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為近現代書畫史,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來本系訪學交流,由楊肅献教授接待。

 



Prof. David Bindman介紹

2017年11月21-22、24日(週二-三、五)
Prof. David Bindman專題演講:黑與白:西洋藝術中的身體與「種族」

  • 主 題:黑與白:西洋藝術中的身體與「種族」(Black and White: the Body and “Race” in Western Art
  • 主講人:Prof. David Bindman/英國學院大學藝術史教授(Emeritus Durning-Lawrence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of Ar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 引言人:劉巧楣/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講次一】
  • 講 題:湯姆叔叔真的是湯姆叔叔嗎?美國奴隸的形象再現 (Was Uncle Tom An Uncle Tom?: the Representation of American Slaves
  • 主持人:楊永源/臺師大美術系教授
  • 時 間:2017年11月21日(週二)15:30-17:30
    Nov. 21 (Tuesday), 15:30-17:30
  • 地 點:臺師大美術系101 教室 (臺北市大安區師大路1號 ) ( Room 101, Department of Fine Ar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1 Shihda Road, Taipei City.
【講次二】
  • 講 題:白皮膚、白大理石:浪漫主義時期的雕刻與種族(White Skin, White Marble: Sculpture and Race in the Romantic Period
  • 主持人:劉巧楣/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 時 間:2017年11月22日(週三)15:00-17:00
    Nov. 22 (Wednesday), 15:00 - 17:00
  • 地 點:臺大歷史系會議室(Conference Room,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講次三】
  • 講 題:正視黑色:西洋藝術中的黑人形象計畫(Confronting Blackness: the Image of the Black in Western Art Project)
  • 主持人:陳弱水/臺大歷史系特聘教授
  • 時 間:2017年11月24日(週五)11:00-12:30
    Nov. 24 (Friday) 11:00 - 12:30
  • 地 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Conference Room,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講者簡介:
    David Bindman 教授為英國藝術史學界的領袖人物,1990-2005年擔任英國學院大學藝術史學系(History of Art Departmen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 Durning-Lawrence Chair 講座教授。他的書籍和將近五十篇論文呈現若干持續性和轉變。他從十八、十九世紀藝術家的專論入手,例如 William HogarthWilliam BlakeLouis-François RoubiliacJohn Flaxman 等人,以闡釋他們的成就和重要性,從而更深入地探討藝術品和藝術家所處的環境和社會背景,例如產業革命以及法國大革命時代。從1990年代起,他開始關注種族和國籍的再現議題,探討藝術與觀念史的關係,包含哲學家康德和生物學家達爾文。在這些轉變中,貫通的主題是意欲帶領藝術史研究超越物品的考量,以進入更廣闊的思想世界。

  • 主辦單位:臺大歷史系
  • 協辦單位:臺大藝史所、臺師大美術系暨研究所
  • 贊助單位:科技部、臺大文學院
  • 相關連結:Prof. David Bindman專題演講海報

 

鄭麗玲教授介紹
(圖片來源:臺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網站)

2017年11月27日(週一)
鄭麗玲老師主講:殖民統治與青年──文化統合、戰爭動員與政治認同

  • 講 題:殖民統治與青年──文化統合、戰爭動員與政治認同
  • 主講人:鄭麗玲/臺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兼主任
  • 主持人:陳翠蓮/臺大歷史系教授
  • 時 間:2017年11月27日(週一)14:30-17:00
  • 地 點:臺大博雅教學館403教室

 

康培德老師介紹
(圖片來源: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網站)

2017年11月28日(週二)
康培德老師主講:「南洋」如何變成「東南亞」:區域劃分、學科知識與國際政治

  • 講 題:「南洋」如何變成「東南亞」:區域劃分、學科知識與國際政治
  • 主講人:康培德/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
  • 主持人:李文良/臺大歷史系教授
  • 時 間:2017年11月28日(週二)10:20-12:10
  • 地 點:臺大博雅教學館202教室

2017.11.1
Prof. David Edgerton:Maintenance and Modernity: Reflections on an Innovation in STS

  • 主講人:Prof. David Edgerton/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教授(King's College London
  • 與談人: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 主持人:呂紹理/臺大歷史系教授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2017.11.3-4
「體驗『世變』:從社會生活探索二十世紀初的東亞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

  • 本系與韓國東北亞歷史財團合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主題為「體驗『世變』:從社會生活探索二十世紀初的東亞時代」,本次研討會邀請到臺、韓、日、中之傑出研究學者,與在場人士進行學術交流。
  • 主辦單位:臺大歷史系、韓國東北亞歷史財團、Forum for the Study of East Asian History
  • 協辦單位: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臺大文學院、國史館
  • 活動照片(郭婷玉拍攝):按此連結

 

 

2017.11.6
白永瑞老師:朝向新的過去之路:對兩種東亞古典使用方法的評論

  • 主講人:白永瑞/韓國延世大學史學系教授、文學院院長、《創作與批評》主編
  • 主持人:呂紹理/臺大歷史系教授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2017.11.13
陳世榮先生:日本殖民統治與地方社會──以臺中州為例

  • 主講人:陳世榮/國立臺灣圖書館參考特藏組編輯
  • 主持人:陳翠蓮/臺大歷史系教授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知識傳播與新媒體經營系列演講】維基百科知識的形塑與影響:以歷史知識為例

  • 本次演講,《史繹》編委會邀請到中華民國維基協會理事張遠先生,以「維基百科生產知識的過程」為主軸,分享由公眾參與生產知識的維基百科,是否影響學院內生產的知識?

    隨著科技的嬗遞變化,資訊傳遞與知識生產漸漸成為人人必備的技能。此外,學術作為「知識生產」的代名詞,背後衍伸的權力不平等,一般民衆並不易察覺。然而,常被批評為不精確、不嚴謹的維基百科,往往成為人們想要了解新知時的搜尋首選。上述種種現象,使「某些科系將被維基取代」的言論甚囂塵上。但人人都可編纂維基百科嗎?新編纂的內容皆可上架成為條目嗎?維基的內容可以取代學院知識嗎?

    本次演講希望透過張遠先生的分享,使我們了解維基百科的知識生產過程!

  • 講 者:張 遠/中華民國維基協會理事
  • 時 間:2017年11月16日(週四)19:00-21:00
  • 地 點:臺大新生大樓201教室
  • 線上報名:按此連結
  • 主辦單位:臺大歷史系《史繹》編輯委員會、學術刊物編輯社

 
 

噶哈巫文教協會 X 臺大原民中心:「在地發聲──我是噶哈巫」特展

  • 埔里的東北隅住著一群人,這群人在百餘年前翻山越嶺搬到這片新天地居住,抓魚打獵,農耕織布。有人叫他們「四庄番」、「平埔仔」、「姓潘的人」、「散毛仔番」,他們自稱「大湳仔人」、「牛睏山人」、「守城份人」、「蜈蚣崙人」,也有學者認為他們是「巴宰族」,但很少人知道,這群人有個很美麗的名字叫做「噶哈巫」。

    一直以來,文字都是述說一個族群文化的權威工具,對於沒有文字、僅使用口述傳達歷史的原住民族群,往往不敵他人下筆時的一念之間,而無法決定自己在文獻上是怎麼被記載。儘管噶哈巫族在經歷長久社會文化變遷後,於日本時代多數老人家仍可流利的說著族語,使用噶哈巫的傳統名字,也在屬於自己的節日中祭祀祖先,是極少數族語及文化保留完整度較高的平埔族群,但我們翻閱文獻,卻很難直接找到噶哈巫的相關紀錄,因為在歷史文獻中,噶哈巫往往被歸列為巴宰族的一個支族。噶哈巫耆老潘德興apu(對祖父母輩的稱呼)常說:「我們真真正正是噶哈巫,我們的名字都被巴宰給蓋過去了!」

    在這場展覽中,族人擺脫學術的枷鎖,以「在地發聲──我是噶哈巫」做為展覽的主軸,以族人觀點及部落主體為此次展覽的論述定位,在介紹噶哈巫族的文化內涵之餘,也挑戰學界將噶哈巫視為巴宰亞族的既定印象。學者經常以一層層的「客觀」檢驗標準去看兩族群間相似的部分,卻忘了去挖掘這些大同中隱藏的小異,更忽略了在變動的歷史中,族群也與土地產生新的連結與自我認同。這場展覽,希望學術界能聽見部落觀點,拉近對話距離,不再只從文獻找答案,同時也讓外界認識和理解噶哈巫,並思考認同的多變及主觀性質。

  • 展 期:2017年11月11日至12月15日,每天10:00-17:00
  • 地 點:臺大圖書館一樓日然廳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

「觀風蹉跎──伊能嘉矩的田野歷程書誌展」

  • 伊能嘉矩(INŌ, Kanori 1867-1925)是臺灣文化與人類學研究的先驅,其重大成就是在1897年全島大調查後,完成臺灣原住民首次的全體族群分類民族誌。臺大與伊能嘉矩的淵源始於本校前身臺北帝國大學1928年創校時,自伊能嘉矩遺族購入他的豐富藏書與臺灣原住民器物,其藏書由圖書館收藏整理,並於1984-1997年與歷史系教師合作,進行核校編目,在1997年出版《國立臺灣大學藏伊能文庫目錄》,正式將「伊能文庫」全貌公諸於世,亦開啟後人產出豐富的臺灣史研究與論證。
  • 展覽日期:2017年11月10日至2018年1月12日
  • 展覽地點:臺大圖書館一樓中廳.小展廳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