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這篇小文的主要因緣有二。首先,負笈英國4年,是很寶貴的體驗,我一直有誌記這段經歷的念頭。其次,今年(2016)年初幾位留學英美的朋友在系上舉辦留學經驗分享的座談會,會中可以看出不少人對出國攻讀學位既躍躍欲試,又有滿腹疑問。受限於座談會的形式及時間,每位與談人都未能暢所欲言。有鑑於此,希望這篇小文能以我在英國劍橋大學的見聞為例,分享一些觀察與心得,以供有意留學或比較不同學術環境的讀者參考。
本文是一個歷史系畢業生為歷史系讀者、特別是學生和準畢業生所寫,文中不會全面檢視劍橋大學的學術氛圍。我的研究領域是中國古代和中古的思想文化史,以下內容是從一個中國史研究生的角度所做的觀察。不足之處,還盼望其他學人和同儕能加以補充、分享。
留學準備與修業規定
在英國讀研究所,指導教授極為關鍵。申請前最好能先與可能的指導教授聯繫,溝通自己的研究構想。有時候這些學人可能正好計畫休假、指導中的學生已經太多,或單純對你的研究計畫不感興趣。如遇到上述情況,雖然可惜,但至少能省去申請過程的煩擾與煎熬。有些學者若對你的研究構想感興趣,甚至願意進一步指點如何將研究計畫寫得更好。
寫研究計畫沒有什麼套路或萬靈丹。英國文科博士多為研究型學位,即申請人∕博士生被視為準研究者,再加上英國修業年限較短,我認為主題明確、可行性高是很重要的原則。這包括問題意識、對材料和取徑的掌握,以及了解自己的研究在既有成果中的位置和可能貢獻。就我和朋友們的經驗,指導教授能否從你的研究計畫和預期成果中學到東西,有決定性的影響。
在劍橋以至英國其他大學,申請入學相對較易(與美國相比),要取得獎學金則有相當難度。劍橋的獎學金來源有校級組織、系所和各學院,包含全額與部分補助。以文科來說(有別於理工科系和實驗室的密切關係),這些獎學金通常不要求學生負擔實際義務,若有教課或帶討論,還可另外支薪。能否取得獎學金,仍歸諸研究計畫或額外要求的申請書。劍橋以外,臺灣學生亦可向教育部申請部分或全額獎學金.....(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