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活動預報]

 2017 Fall【經濟學系研討會】

 

 2017.10.13、20 (五)【社會系、社工系】教師聯誼

 

 2017.09.28 (四)【頤賢講座】綜合討論

 

 2017.10.19【風險中心】東亞能源轉型論壇:臺日韓能源轉型的挑戰與展望

 

 2017.10.19【社會系】蒐證相機與噪音監測器的感知權力:南韓的社會運動監管

 

 2017.10.19 (四)【頤賢講座】台灣長期照護的現況與挑戰 –黃國晉講座

 

 2017.10.20-21【風險中心】東亞環境社會學國際研討會

 

 2017.10.24 【政治學系午餐演講系列】 No Democratic Transition Without Women’s Rights? A Global Sequence Analysis 1900–2012(中文演講)

[榮耀分享]

 105學年度社科院教學傑出教師名錄

 

 105學年度社科院教學優良教師名錄

 

 105學年度社科院兼任教師教學優良教師名錄

 

 本院105學年度通過升等教師名錄

 

 本院106年度資深優良教師名錄

 

 恭賀經濟系「遠山呼喚」學生團隊榮獲臺大106年度學生奉獻社會特別獎

[國際交流]

 九州大學經濟學院酒向朋子小姐來訪

 

【經濟系】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大學暑期課程心得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參訪德國學研機構行程

[活動報導]

【頤賢講座】AI 科技的發展:機會與挑戰 - 簡立峰講座

 

【院辦公室】教師節茶會

 

【頤賢講座】我國人工智慧發展願景及科研戰略 - 廖婉君講座

 

【新聞所】台大新聞e論壇編採團隊擴大規模 9月正式啟動

 

【風險中心】國會永續發展與風險治理論壇-系列二: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

 

【新聞所】臺北電台擬與臺大新聞所合作

 

【歐盟中心】教師聯誼Happy hour

 

【新聞所】寫金瓜石的榮耀與困境 廖羿雯獲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首獎

[人事動態]

【新進教師】經濟系 王建強助理教授

[學術研究]

 社會系郭貞蘭教授於社會學期刊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上發表論文”The Motherhood Wage Penalty by Work Conditions: How Do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Hinder or Empower Mothers”

[專班園地]

 2017年09月27日【經濟學系在職專班專題演講】

聯絡信箱:
cossnews@ntu.edu.tw

【經濟學系研討會】

11月09日

10月19日

【貨幣與總體經濟】
講題: Nowcasting GDP growth for small open economies with a mixed-frequency structural model
主講人: Ruey Yau ( 姚睿,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時間: 2017年11月09日(週四)13:30-15:00 
地點: 社科306
【貨幣與總體經濟】
講題: Productivity Investment, Power Law, and Welfare Gains from Trade
主講人: Yi-Fan Chen(Academai Sinica)
時間: 2017年10月19日(週四) 13:30-15:00
地點: 社科306
11月09日

10月26日

【經濟史】
講題:Nonparametric Quantile Regression for Double Censored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Stock Markets with Price limits
主講人:Chi-Yang Chu (朱紀仰,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時間: 2017年11月09日(週四) 15:30-17:00
地點: 社科302
【經濟史】
講題:Sugar and footbinding
主講人: Tsong-Min Wu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NTU)
時間: 2017年10月26日(週四) 15:30-17:00
地點: 社科302


2017年10月13日、20日【社會系、社工系】教師聯誼

 

10/13和10/20分別由社會系、社工系主辦教師聯誼。
歡迎各位教師邀請與本院相關的校內、外朋友參與,現場提供飲料及點心。希望大家撥空參與,來聯誼室認識不同系所同仁、 放鬆一週的疲勞。
時 間:2017年10月13日、20日(週五)17:00-18:30
地 點:社科大樓頤賢館108教師聯誼室。

 


2017年09月28日【頤賢講座】綜合討論

 

第五週:AI 科技產業的發展與競爭力
主持:楊泮池或林惠玲
與談人:陳銘憲、簡立峰、陳良基(或次長)
時 間:10月12日(週四)15:30-17:20
地 點: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2017年10月19日【風險中心】東亞能源轉型論壇:臺日韓能源轉型的挑戰與展望

 

歷經今夏的「和平電廠電塔倒塌之限電危機」、「815全臺大停電事件」,臺灣社會對於政府現所設定的2025年非核家園下的「再生能源占比躍升至總發電量的20%、燃煤占比降至30%、燃氣占比提高至50%」能源轉型方向興起諸多質疑,包括供電穩定性、減煤目標的兼顧、高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的可行性等。但前述邁向非核低碳過程中所遭逢的轉型挑戰,並非臺灣獨有。
因此,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藉由主辦東亞環境社會學年會之契機,舉辦東亞能源轉型論壇,本次論壇邀請到:日本東北大學長谷川公一教授(Koichi HASEGAWA)、韓國首爾大學尹順真教授(Sun-Jin YUN)以及韓國環境與社會研究所具度完所長(Dowan KU),分享日本與韓國最新能源轉型政策的觀察,並探討轉型過程如何擺脫固有政經體制的抗衡,藉由社會學習凝聚共識願景等關鍵議題。並將邀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林子倫副教授、佛光大學社會學系高淑芬助理教授擔任與談人,反思日韓經驗對於臺灣現行能源轉型政策的參考。(詳請參見)


活動資訊
■時間:2017年10月19日(星期四)
14:00-17:20(14:00-14:30報到)
■地點: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3樓302室
講者介紹請點此
活動報名網址請點此
■此次論壇以英文為主,現場未提供中╱英文口譯設備。
 


2017年10月19日【社會系】蒐證相機與噪音監測器的感知權力:南韓的社會運動監管

 

【台大社會系週四演講系列】
主講人:金垠聲(Eun-Sung Kim,韓國慶熙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講 題:蒐證相機與噪音監測器的感知權力:南韓的社會運動監管(The Sensory Power of Cameras and Noise Meters for Protest Surveillance in South Korea)(本場次演講以英文進行)
主持人:劉華真(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時 間:2017年10月19日(四)12:30-14:00(前三十位入場聽眾,可領取精美餐盒一份,敬請準時入座)
地 點: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319室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東亞科技與社會》國際期刊
中文簡介:
本演講從科技與社會研究的觀點,切入民主示威中少為人知,但極為重要的面向:蒐證攝影機與噪音偵測器。呼應傅柯的微觀權力,金垠聲以民族誌的技法,對社會運動的敏銳觀察,重新思考在新監控技術出現以後,各社運團體對於運動裡最打動人心的感官體驗,要如何轉化與回應。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analyzes sensory aspects of material politics in social movements, focusing on two police tools: evidence-collecting cameras and noise meters for protest surveillance.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Korean political activist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and the senses in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Korean protests and asks why cameras and noise meters appeared in order to control contemporary peaceful protests in the 2000s. The use of cameras and noise meters in contemporary peaceful protests evidences the exercise of what Michel Foucault calls ‘micro-power’. Building on material culture studies, this article also compares the visual power of cameras with the sonic power of noise meters, in terms of a wide variety of issues: the control of things versus words, impacts on protest size,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organizers and participants, and differences in timing regarding surveillance and punishment.
 


2017年10月19日【頤賢講座】台灣長期照護的現況與挑戰 –黃國晉講座

 

第六週:醫療產業、長期照護的問題與對策
與談人:黃國晉講座
與談人經歷:臺大北護醫院院長、臺大醫院總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臺大家庭醫學科教授兼主任、臺大肝炎中心合聘教授、臺大保健中心主任、新北市金山衛生所主任。
時 間:10月19日(週四)15:30-17:20
地 點: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2017年10月20-21日【風險中心】東亞環境社會學國際研討會

 

東亞環境社會學家自2007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國際研討會,分別於日本、台灣、韓國和中國輪流舉行。今年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SPRC)將代表東亞環境社會學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in East Asia, ISESEA),敬邀各相關單位參與第6屆ISESEA。
此次ISESEA-6主題為「東亞跨界風險治理」,我們將由東亞地區的角度,探討面對氣候變遷、空氣污染、核災難和核廢料管理、食品安全及新興技術等廣泛範圍的跨界風險治理。誠摯邀請各界有志人士與大專院校師生一同投稿參與!(詳請參見)

活動資訊
■時間:2017年10月20日21日(星期五、六)
09:00-17:30(10/20 8:30-9:00報到)
■地點: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3F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報名截止日期:10/6(五),名額有限,請踴躍爭取!
■活動註冊費用:請於10/6(五)以前,週一~五10:00~17:00至本中心(社科院 5F 514室),繳交新台幣1000元。

活動報名網址
官方網站


2017年10月24日【政治學系午餐演講系列】 No Democratic Transition Without Women’s Rights? A Global Sequence Analysis 1900–2012(中文演講)

 

【106年10月24日政治學系午餐演講系列】 No Democratic Transition Without Women’s Rights? A Global Sequence Analysis 1900–2012(中文演講)

■時間:10月24日(二)中午12:20至下午14:00
■地點:臺大社會科學院院713討論室(臺大社會科學院大樓7樓)
■講者:王奕婷助理教授 (成大政治學系)
■主持人:張佑宗教授(臺大政治學系系主任)

★ 一律線上報名,請於10/22中午之前完成報名,我要報名
★ 本演講因經費拮据與歷次報名卻未出席人數眾多所造成的浪費,取消提供便當,歡迎自備午餐出席演講。
★本系碩班學生如需登錄演講時數,請於演講簽到表簽名,將由系辦統一處理登錄演講時數。
★ 若需學術演講參加證明,請按此下載。填妥相關資料後印出,於演講當天確認無誤後核章。若採事後補發證明,將以當天出席簽到記錄為準,若無簽到記錄,則不補發。
★ 聯絡人:陳聿伶,電話:(02)3366-8450。
 


▲TOP

 

 105學年度社科院教學傑出教師名錄

    


 105學年度社科院教學優良教師名錄

 


 105學年度社科院兼任教師教學優良教師名錄


 


  本院105學年度通過升等教師名錄


 


 本院106年度資深優良教師名錄

 


 恭賀經濟系「遠山呼喚」學生團隊榮獲臺大106年度學生奉獻社會特別獎


 


▲TOP

2017.09.22
九州大學經濟學院酒向朋子小姐來訪 

 

本院自去年與日本九州大學簽訂交換學生協議以來,雙方來往交流十分熱絡頻繁。繼今年6月26日由該院瀧本太郎教授、儲梅芬教授帶領9位研究生來台與本院經濟學系合辦研究生論文交流會,該院教務負責人酒向朋子再於9月22日來訪,本院由國際事務執行長童涵浦教授和國際事務聯絡人洪曉盈小姐負責接待。酒向小姐此行是為優化該院國際事務,至台灣各姊妹校參訪,實地了解台灣高等校院促進國際化的策略,及面臨的挑戰。


 



2017.09.28
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大學暑期課程心得

文/經濟三 方家昕

       

(本文內容包含 安全疑慮、語言、宿舍、交通、課程、同學 課程以外 巴西見聞、結語)

(前言)這一趟暑期課程安全嗎?
高中地理課時,地理老師像是科普一樣的告訴我們很多台商在巴西被綁架,從此巴西之於我一直是一個不可以接近的禁地。當初選擇參加的時候一直猶豫著,深怕一去不返。實際去了之後,兩個也是參加這個課程的中國老師趁著假日沒課私下搭了飛機去了里約,結果不慎被搶了包包,裡頭護照。
與之相比,UFMG是在Minas Gerais省的一個Belo Horizonte的小城市。與里約、聖保羅兩個白天在路上需要看緊包包、小心不要被人騙、太陽下山後連男生都不敢出門的城市相比,這裡是一個安全的城市。原本剛抵達CNF機場時我連把手機開機都是偷偷跑到廁所隔間把手機開機,但到後來了解當地的狀態之後,雖然我依舊盡量太陽下山前回去、除非有一群人陪著不然不出門,但已經演變到一個人在路上找不到路敢把手機拿出來用Google Map尋找一片生路。
因此只要不去特別去危險的地方、適當的保持警覺,這個暑期課程不用太擔心安全問題。

(以下進入正文)
五月初,所有的學生都會收到無數封暑期課程的資訊。而十二號的這封信跟其他眾多暑期課程不同的地方在於兩個:第一、這個學校在巴西,一個距離台灣將近半個地球遠的國家,我期待半個地球遠的國家的人們給我心理上的震撼,第二、當我點開附檔時,當地學校提供學生免費的課程、食宿。

語言

時間快轉到暑假,在繁複的轉機之後,我終於抵達了當地的CNF機場。由於我完全不會說葡萄牙文,原本還心存僥倖以「國際語言是英文,全世界都會英文」想要跟巴西人用英文溝通,卻發現當我真的跟除了美國機場遇到以外的巴西人面對面時,言語是多麽的蒼白無力。所幸,學校有安排接機服務,而雖然司機大哥也不會英文,但我們的目的地一致,加上還有跟我同車的一個會多國語言的奧地利同學幫我們翻譯溝通。
在語言不通的國家時,Google Translate變成了一個特別重要的夥伴。在我和宿舍警衛、Uber司機、所有不會英文的巴西人溝通時,往往是在確定不能用英文溝通之後,便默默拿出手機,連上在桃園機場辦的網路漫遊,開始一句一句翻譯彼此想說的話。印象最深的是在跟巴西警衛溝通時,一個台灣人跟兩個巴西人在宿舍入口一個字一個字敲打著電腦鍵盤,儘管想問的事情很多,但空間卻是一片寂靜。

宿舍

幾分鐘的車程,我們抵達了宿舍,從警衛手中拿到了宿舍鑰匙和學校準備的袋子。穿過了警衛室,一棟一棟五、六層樓的小房子便是宿舍。走了四層樓梯走進了房間,整個房間分成四個部分:廚房(至少140cm冰箱、水槽、爐台、吧台)床(兩張床架、床墊)廁所(僅含一捲衛生紙、淋浴間)陽台。

   

袋子裡的東西:一封信、筆、筆記本、folder(裡面有附接下來什麼時候上什麼課程)、衣服、觀光指南、肥皂

窗外風景

課程

課程為期兩個禮拜,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週一至週四的早上,總共八堂關於巴西的課程。一堂課四個小時,當中內容包含各個面向,從歷史、地理、巴西公民到犯罪、法律、經濟、政治等等。上完課程之後,對於巴西會有一個整體的印象。
比較意外的是教授的教學內容,相較於我想像中介紹巴西各個面向的優點,教授們會把巴西所存在的問題點出。關於貧富差距、關於種族歧視、關於貪污......有些在地理課學到的對於巴西的概念,有些被推翻、有些則是有更鮮明、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一個晚上在教室播映一場電影,由UFMG的學生挑選出總共三部。每部電影都呈現一些關於巴西的部分面貌與議題(儘管有些巴西人不認為那些電影代表巴西)。電影畫面大多是沉靜的,往往看完整部電影,我依舊不明白其中的意義。裡面不避諱地有性的存在,對於偏向保守的我來說是一大震撼。電影放映完會開放大家討論、提出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在看電影時遇到的思想衝突。一個秘魯學生對於電影裡面虐待動物的情節(e.g.對狗狗放出高頻音)提出抗議,要求接下來選的電影裡不要有傷害動物的行為出現。但在得到保證之後,卻又在另一部電影看到其他傷害動物的情節,令她十分憤怒。對於這樣的事情,幾個中國學生跟我們聊,認為那個秘魯人太過神經質、那傷害動物的情節根本不是整個故事的重點,並沒有必要提出來。
第三、週一至週四的下午,總共八堂的葡萄牙文課程。課程分成初階以及進階兩個班級,我參與的是初階班。一堂課2個小時,老師上課主要以PPT為主,有時會發影印的練習題給我們課堂練習。
有趣的是,面對大部分完全不會說葡萄牙文的我們,老師全程用葡萄牙文而非英文溝通(英文加起來占不到十分鐘)。讓我們習慣葡萄牙文的環境,即使有讓我們不解的單詞,也是用葡萄牙文搭配手勢來解釋。
第四、每個禮拜五會帶我們直接地去感受巴西的人文薈萃。
第一個禮拜拜訪了一個叫做Ouro Preto的古鎮,學校請了一個導遊帶我們。導遊是一個老伯伯,神情激動地說著難得除了在學校以外聽見的英文,帶我們深入了解巴西以前的歷史、文化。第二個禮拜我們來到了Inhotim botanical Garden and Contemporary art museum,一個比台大還要大上許多的美術園區,裡面包含眾多不同的展覽館以及公共藝術。


同學

第一天上課前的早餐餐會時,遇到了來自各地的人們。亞洲人居多,又以中國人數居首。除了台灣人,還遇到了韓國、佔據總人數一半的中國、美國(半個日本)、奧地利、英國、法國、德國、秘魯、哥倫比亞人。同學間年齡不拘,大部分是大學生,也有幾個碩士生、以及中國的老師跟官員。
交流的過程中,不同國家、區域的人對於事情的不同反應讓我印象深刻。以第一堂歷史課為例,四個小時的課程被教授的滔滔不絕延長成將近六個小時。當時亞洲學生從頭到尾沒什麼反應,而是歐洲人對於此十分不滿,頻頻在過長的超時中表達「我們要錯過午餐了」的想法。課後與法國人聊到此事,相較於亞洲學生普遍被教育(我的印象中)倘若教授晚下課便要感謝教授的不藏私,對方表示對此十分憤怒,他認為教授不好好地掌控講課時間是對學生的時間一個極大的不尊重。

巴西見聞

巴西的垃圾食物價格比健康的食物高很多,可能這就是巴西人大多都苗條的原因吧。有一次我們在麥當勞買一份食物,花了三百多塊台幣。
•在課程中,我並沒有感受到巴西的熱情以及音樂。是參加了學校裡面學生舉辦的派對,我才清楚的感受到那些狂歡以及身體的擺動。人們跳舞、狂歡、喝酒,發洩著所有的精力。
•在學長的分享下,課程結束後我去參觀當地美術館、博物館、畫廊。用Google map輸入museum出來的是滿滿的紅點,在市區每隔幾個街區就可以遇到大大小小的藝術相關展覽。當地的藝術素養很高,從街道、建築就可以感受得到。
•在巴西,只要是亞洲人面孔在路上走,巴西人都會以為你是日本人。在課程結束後獨自留在當地的期間,我恰巧遇到了Gay Pride Parade。參加當地遊行的時候,蠻多巴西人看到我之後轉頭驚訝的說「竟然也有日本人來參加這個遊行了」,或者是隔街對著我打招呼「こんにちは(日文版的你好)」

結語

跟半個地球以外的人們接觸,我意外發現自己非常喜歡這個國家的人、事、物。從巴西回來之後,很多價值觀都有了改變。某種意義上來說,很多新的事物讓自己變得更柔軟、更能接受不同人的想法了。
最後,十分感謝給我這個機會的林明仁主任、洪曉盈幹事。


2017.08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參訪德國學研機構行程

 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下稱風險中心),近年積極致力於氣候變遷、能源轉型等當今鉅變社會下等風險議題的研究與社會倡議(詳參連結:http://rsprc.ntu.edu.tw/zh-TW/)。
德國長期對於能源轉型、永續發展的討論與發展,一直被視為朝向低碳永續社會的典範。依此,風險中心除針對德國全球變遷諮詢委員會(WBGU)2011年提出的《變遷中的世界:一份永續社會契約》的架構進行標竿分析外,亦積極連結與德國重要利害關係人與研究機構,期待透過深度的對話,強化臺德雙方的學術與知識外交互動。
風險中心於2017年8月底,由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暨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教授,帶領中心研究團隊出訪德國波茲坦二大重點研究機構─德國前瞻永續發展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Sustainability Studies, IASS)以及德國波茲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 PIK)。
IASS成立於2009年,致力於創新與跨領域研究以落實永續發展目標,更於2017年由德國聯邦政府指定為「2030永續科學研究平台」(Science Platform Sustainability 2030)。本次互訪除接續雙方自去年度IASS於本校舉辦第一屆「知識、學習與社會改變案例研究座談會」(Knowledge, Learning, and Societal Change Alliance, KLASICA)的交流並簽訂合作備忘錄外,更與IASS主任Prof. Ortwin Renn以及KLASICA計畫主持人Prof. Ilan Chabay等,實際針對空氣污染、氣候變遷等議題討論,積極雙方研究計劃的厚實。

   

圖:風險中心與IASS簽訂合作備忘錄。
(左: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教授;右:IASS科學主任─Prof. Ortwin Renn)

圖:於IASS舉行研究交流座談會

此外,本中心亦拜訪同樣位於波茲坦的國際知名氣候變遷研究單位─德國波茲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PIK於相關重點氣候變遷研究組織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以及德國全球變遷諮詢委員會(WBGU)等機構,皆有相當具體的影響力,雙方未來更朝相關研究計劃之合作交流邁進。

   

圖:與PIK人事主任─
Daniel Klingenfeld合影留念

圖:於PIK舉行研究交流座談會

最後,並為強化學術外交,由臺灣駐德大使─謝志偉大使及辦事處人員與本中心、IASS研究團隊交流晚宴。

   

圖:臺灣駐德大使館交流晚宴

圖:臺灣駐德大使館交流晚宴


  ▲TOP

 

2017.09.14
【頤賢講座】The Rise of New AI:To be Ready for the Paradigm Shift - 陳銘憲講座

文/李維倫


作為「AI 科技產業的發展與競爭力」主題的第一場講座,台大電資學院陳銘憲院長為大家簡介人工智慧的演進和基本原理,並藉此說明 AI 帶來的典範轉移是莫之能禦的世界潮流,台灣應當更重視相關人才的培育,把握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產業機會。





 


2017.09.22
【院辦公室】教師節茶會 

     本次教師聯誼為106年慶祝教師節茶會,會中除了特別表揚本學期優良教師及資深教師,本院亦邀請四位新任教師到場自我介紹。藉由頒獎、餐敘交流有多位老師及同仁參加。感謝各位教師的熱情使活動更添風采,讓本次教師聯誼在熱鬧及溫馨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2017.09.28
【頤賢講座】我國人工智慧發展願景及科研戰略 - 廖婉君講座 

文/李維倫


「AI 科技產業的發展與競爭力」主題第三場演講邀請科技部工程司廖婉君司長擔任講座,從政府科研政策的角度討論人工智慧發展的願景和政策目標,以及政府在 AI 領域的政策布局和戰略思考。廖講座認為,台灣學界在人工智慧領域有長久大量的投入,具領先地位,然而產業應用較弱,急需補強此一落差,應形成產學研合作生態,橋接相對優勢關鍵核心技術協助業界應用提升產業競爭力。


 


2017.10.05
【新聞所】台大新聞e論壇編採團隊擴大規模 9月正式啟動 

文/莊蕙慈

       

今年9月,台大新聞e論壇新的編採中心正式啟動,成員包含三名編輯以及近20名記者,皆是來自台大新聞所以及大學部各系所對新聞有熱情的學生。

新聞所所長林照真表示,台大新聞所以培養新聞實務高階人才為目標,應要有能力發展自己的獨立媒體。台大新聞e論壇從去年暑假開始,嘗試從純粹的學生課程作品平台轉型,以發展成穩定經營的獨立媒體為目標,爭取資源組織編採團隊,招募學生記者進行獨立採訪報導。除了去年的寒假深度專題報導外,今年首次招募了近20個獨立記者,每個月固定供稿給e論壇。她希望這樣的模式能持續經營,培育同學製作更多優質的作品,也讓e論壇成為一個受到讀者肯定且值得期待的媒體。

台大新聞e論壇總編輯由現任新聞所學生會長楊孟軒兼任,對於e論壇發展的方向,他指出除了文字、影像報導外,也將加強結合視覺化、資料新聞、360攝影等多媒體素材,並有規劃跨足廣播領域。目前台大新聞e論壇的報導主要刊登在網站上,也透過臉書粉絲專頁轉貼宣傳,擴大觸及觀眾。編輯部謝佳璇提到,現在也規劃創建微博帳號,未來將同步轉發新刊登的報導,提高論壇內容的曝光度。

林照真表示,目前仍在持續募集資源支持e論壇的經營,希望台大新聞e論壇可以成為同學一個表現自己才華的平台,也讓實務界工作者有更多機會看到同學的作品。期待e論壇能培養出優秀的記者,成為受到媒體業界重視的人才。

▲臺大新聞e論壇編採中心今年擴大招募,9月正式起動,成員來自新聞所與台大對新聞有興趣的台大學生。(攝影/高維德)



2017.09.25
【風險中心】國會永續發展與風險治理論壇-系列二: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

文/黃翰榆 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

       

「國會永續發展與風險治理論壇」 已於2017年3月至6月間,舉辦第一系列的論壇。而本次系列二規劃以「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為主軸,並分為「專題演講」與「工具應用」兩個層面,針對能源轉型、空氣污染、氣候調適及國土計畫進行探討。每場主題論壇包含專業講師主題演講與討論,讓講師與學員可以針對論壇主題內容就相關的法案與時事,進行實務交流,以強化學員對永續議題的風險治理及溝通能力。
2017年9月25日,於立法院群賢樓801會議室開始系列二論壇。活動由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會長吳焜裕立委、「東部、離島暨族群權益促進會」會長陳歐珀立委,以及陳曼麗立委開場,並由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兼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教授擔任第一場論壇的講師。

吳焜裕會長在引言時,強調目前社會許多議題仍待探討,因此風險治理在永續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執行面上更需要有具體的措施來執行。接續,陳歐珀會長也指出氣候變遷是破壞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台灣與地球面臨永續發展的課題,挖掘新能源是必須要走的道路。台灣過去核能政策需要重新調整,不論是在核廢料的處理技術,或是營運安全上,皆不適合發展。政府為了達成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能源轉型、基礎建設、污染防治、節能減碳都是必須採取的手段,畢竟風險與挑戰是不可避免的,陳會長亦希望政府未來在落實東部與離島地區的經濟發展時,能減少對環境的衝擊。陳曼麗立委提到行政部門的調整與定位,像是國家發展委員會將要重新定位自身執掌範疇,在永續發展課題上耕耘,重視環境、經濟發展與社會福祉三大重點,期望委員們在問政時也將這些議題納入討論。
周桂田主任的論壇主題為「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挑戰」,主任從國家發展角度說明,台灣的能源轉型問題屬於系統性的風險,從系統內外的因素分析風險,並研擬策略強化系統韌性是我國目前主要的課題,而從宏觀的角度,對應的就是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問題。台灣應該延續1992年氣候變遷高峰會提及的經濟繁榮、環境保護與世代公平三大永續發展概念,並在地方、國家、區域、全球層級上有所貢獻。以德國為例,德國全球變遷諮詢委員會(WBGU)在2011年釋出《變遷中的世界:一份永續社會契約》的報告,內容談到面對低碳社會的政策該如何調整,細部的係數問題在現實上有處理的困難,但最後的裁量卻不可違背國家的綱領,值得我們參考。另外,我們所面臨的風險更是跨越了學科的範疇,直至社會層面,因此需要更多領域的專家、公民與社會做合作進來執行,需有更多元的聲音,決策才能完整。

台灣能源轉型面臨三個螺旋運動,第一個是COP21之後,面對巴黎協定下如何達成NDC(國家自主貢獻)的減碳目標,屬於國際排碳綠色公約的垂直壓力,也需要承受內國社會公眾對於環境污染、能源民主參與的社會水平壓力。第二個是在產業結構上,高排碳產業的低碳轉型,最後則是針對台灣主要地區的空氣污染進行治理。
排碳與能源密集度方面,台灣經濟社會的發展途徑與日本、南韓相同,耗能與排碳隨著GDP的成長也節節上升,違背以色列、新加坡與歐洲國家等排碳持續降低的主流國際趨勢。從產業排碳結構上來看,2015年我國工業部門的排碳佔全台灣48%,其中,化工業的排碳佔34%、鋼鐵業佔20%、電子業佔21%,但是產值上,化工業僅佔11%、鋼鐵業佔12%、電子業佔48%,顯現台灣長年發展石化產業能造成高排碳、高耗能、低附加價值的產業結構,形成現下轉型的困境。同時,2015年國際能源署(IEA)的資料顯示,我國從2001至2014年再生能源佔全國發電量比例一直在3%至4%上下,近年成長約1%,代表國家長期貶低再生能源並支持使用核能,造成的能源轉型遲滯。這樣的路徑依賴與鎖定效應造成的結構性困境,是我們所要面對的課題。
面對轉型的過程中的困境與挑戰,周主任建議從科學性、治理性、參與性三個面向去思考。科學上,減碳目標的計算透明、PM2.5懸浮微粒、移動性汙染源的科學證據與評估,需要整合更多不同領域的專家意見與研究方法,同時,政府在科學方法論上的回顧也需要好的典範轉移,例如:環保署從環境影響評估轉移到健康風險評估。治理上,政府是否有適合的政策管制工具進行社會經濟型態的轉換,例如:提高電價、能源稅、節能、能源效率等方法。參與上,從民眾自行組織的公民科學運動(例如:偵測PM2.5懸浮微粒的微型監測器空氣盒子)、社會部門知識水平的提高,或許可提出適當的科學見解、研究方法並找出空汙管制共識。
為了達成政府2050年的電力結構目標再生能源20%、燃煤發電30%、天然氣發電50%與能源轉型,不論是解決能源安全上電力輸送網絡脆弱、反高排碳的氣候變遷風險運動與節能工具發展的跨界思維,在執行面上,我國需要有明確的策略路徑、管制措施來應對。

接著,國會幕僚及來賓們依序提出問題。首先由田飛生主任提問,台灣空間分佈上地狹人稠、環境災害上有颱風,有可能摧毀光太陽發電與風力發電設施,亦因溫室效應,需同時面對電力使用增加與設備破壞的風險。因此我們是否有轉型途經?能源比例又該如何設定?周主任表示,我們從反向思維來看,以土石流為例,本來是我們的劣勢卻能發展出好的因應機制吸引國際取經,因此須回到原本的專業評估來發展對策,能源安全比例也需適宜的配套措施。吳焜裕會長回應,我們必然走再生能源與低碳路徑,對於核能技術不論在我國或國際上皆產生擔憂與疑慮,目前全世界並無高階核廢料的處理。重點是路經怎麼規劃,在空污治理方面,針對PM2.5我們的採樣方法、檢驗方法都尚未發展成熟。在降低核能比例同時,可能必須暫時提高燃煤與天然氣的比例,這是我國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在鼓吹再生能源前,太陽發電與風力發電目前尚屬於不穩定的能源,我們應該強調續能與儲能,以補充電源。我國人稠地窄,如彰化離岸風機與白海豚爭議,但若離岸遠一點,是否影響漁民抗議生計問題,未來潮汐發電也一個很重要的發展。
蘇治芬委員辦公室的助理詢問,在六輕工廠的製程安全管理下,如果溫度不對、燃燒係數不對,皆會產生污染與降低能源效率,所以製程管理、能源效率、汙染排放是三位一體。但是目前政府對於相關數據的測量規範、安全法、引用的國際標準皆沒有系統性管理與掌握。另外,在進行第三方驗證時,都是找小包商而沒有足夠專業檢修、產業證明團隊,在其他鋼鐵業、工程檢驗第三方也是如此,而無法保持客觀。周主任回應,我國在管制面上有很多科學的不透明,因此未來是要求透明與壓力。第三方驗證是屬於國際市場,大多都是從國際引進,本來就是廠商需要負擔的成本。吳焜裕會長回應,在技術上我國定性的評估方式,尚未納入定量,目前製程上多是請顧問公司與工廠合作。工安問題上,政府確實有去尋求國際顧問公司驗證,但因價格較高,使得廠商不願意執行。建議製程安全評估需定量,但因業者數據未累積與公開,因此進行上較困難。
最後由陳曼麗立委總結,說明全國能源會議中,政府的政策仍有核電廠。雖然小英政府確定要停止核電,但必須要讓全國民眾了解,很事情能仍待調整。我們都希望高污染的產業外移,但礙於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又不希望大企業出走,其中的取捨需要大家來思考。而在未來的前瞻計畫中,增加軌道建設勢必會增加用電需求,行政系統是否能提供良好的估算,亦是反思的重點。  


2017.10.05
【新聞所】臺北電台擬與臺大新聞所合作

        臺大新聞所所長林照真表示,臺北電台有意與新聞所進行長期的合作。她指出,目前所上並無聲音訓練的課程,但數位時代注重媒材整合,聲音檔案上傳方便,加上現今行動裝置普及,未來變化十分多元。她會積極爭取在所上開設聲音課程,也呼籲對廣播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將臺北電台當作是未來發展的平台。

林照真說,臺北電台節目多元,包含新聞報導與談話性節目等,不過目前仍然缺乏整合的數位頻道,因此希望與新聞所合作,進一步推動電台的數位轉型。她認為,聲音的傳達不應該在數位時代被忽略,透過與臺北電台的合作,也能促進新聞所在聲音傳播上的發展。

臺北市觀傳局主任秘書蕭軍杰表示,臺北電台和新聞所在今(2017)年七月已初步討論合作事宜,不過因為臺北電台的年度預算、節目規劃都必須在前一年年底審核通過,難以配合當時提出的合作方案,調動目前的節目規劃。

她表示,雙方還會再進一步討論具體合作內容,合作方案將納入臺北電台明(2018)年的預算規劃,預估最快明年開始執行。

臺北市觀傳局主任秘書蕭君杰(右二)、臺北電台台長陳慈銘(左一),與臺北電台總監王適羲(右一)今(2017)年七月拜訪新聞所,與新聞所所長林照真(左二)初步討論合作事宜。(攝影/林錦屏)


2017.09.29
【歐盟中心】教師聯誼Happy hour

      本次活動以教師聯誼由歐盟研究中心主辦,特別邀請了所有中心的校內外研究員。歡迎各位教師一同邀請來訪學者參與每週五教師Happy Hour。 


2017.09.21
【新聞所】寫金瓜石的榮耀與困境 廖羿雯獲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首獎

文/鄭宇茹

       

       臺大新聞所碩三學生廖羿雯的報導作品「黃金山城的榮耀與困境」,寫出金瓜石在昔日賴以維生的礦業落寞後,環境污染與發展觀光之間的衝突,並以該報導在9月17日榮獲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學生組平面類首獎。

「黃金山城的榮耀與困境」是廖羿雯碩一的深度採訪寫作課堂報導作業,那時她看到社交軟體Instagram上,有許多人爬到金瓜石的廢菸道上打卡拍照,但因為該處汙染嚴重,會危害人體健康,後來新北市政府便用鐵絲網將入口封住,不讓遊客進入的事情引起了他的注意。而當時的指導教師劉力仁也十分支持她以此作為報導主題,還介紹金瓜石當地的民宿業者做為受訪者,讓她十分感謝。

對於廖羿雯來說,最困難的是要如何寫出新意。但她後來發現,以前的報導多著重在單一現象的介紹,較少人從歷史脈絡來看礦業所帶來的汙染,因此她便從這角度切入,也加入當地人的看法,試著讓報導帶出不同於以往的內容。

至於獲獎心得,廖羿雯表示得獎出乎意料,但當然很高興,也鼓勵學弟妹多多投稿參賽。此外,她也說:「在典禮現場也看到很多厲害的專業組關注著各種不同生態永續的議題,並深入地去用影片、多媒體去呈現,是很開心的。」

作品連結:黃金山城的榮耀與困境

▲新聞所碩三學生廖羿雯榮獲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學生組平面類首獎。(照片/廖羿雯提供)

▲雖然附近有設立警告標語,仍有遊客爬上廢煙道拍照。(照片/廖羿雯攝)

▲TOP

【新進教師】經濟系 王建強助理教授

學歷
美國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經濟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學士

研究領域
貨幣經濟學, 總體經濟學, 財務經濟學

自我介紹
    我在2017年八月加入台大經濟系,成為助理教授。在此之前,我在美國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我在台大碩士班畢業前後適逢金融風暴,新型態的貨幣政策引發廣泛的討論,讓我對於貨幣與財務經濟學產生興趣。我的畢業論文關注於貨幣與央行政策,探討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對殖利率曲線以及通貨膨脹的影響。我論文亦對金融市場摩擦,資產抵押與折價,央行之風險資產購買等議題多所涉獵。
我在2011年赴美求學,歸因於學生時期受到台大經濟系老師們的諸多啟發,讓我對經濟學產生極大的興趣,老師們對教學的熱誠以及對學生的關懷亦令我十分感動。回到台大經濟任教就像久遊返家一樣,備感溫暖亦覺責任重大。我會努力將我的所學交給下一代優秀的學生們,並在研究之路上向諸位老師請教學習,期望將這個學術環境和教學氣氛傳承下去。
 


社會系郭貞蘭教授於社會學期刊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上發表論文”The Motherhood Wage Penalty by Work Conditions: How Do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Hinder or Empower Mothers”

■Abstract:
Mothers are shown to receive lower wages than childless women across industrial countries. Although research on mothers’ wage disadvantage has noted that the extent of this disadvantage is not universal among mothers, it has paid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to how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jobs moderate the price women pay for motherhood. Using data from 16 waves of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 that began in 1997, we examine how the pay gap between mothers and non-mothers varies by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Deriving hypotheses from three prominent explanations for the motherhood wage penalty—stressing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job performance, 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s, and employer discrimination, respectively—we test whether this penalty changes with an occupation’s exposure to hazardous conditions, schedule regularity, required on-the-job training, competitiveness, level of autonomy, and emphasis on teamwork. Results from fixed-effects models show that the wage reduction for each child is less in occupations with greater autonomy and lower teamwork requirements. Moreover, mothers encounter a smaller penalty when their occupations impose less competitive pressure. On the whole, thes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odel focusing on job strain and work-family conflict, adding evidence to the importance of improving job conditions to alleviate work-family conflict.

■Author:
Wei-hsin Yu
Janet Chen-Lan Kuo

■Published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82, Issue 4, 2017

郭貞蘭(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img6

女性在勞動市場中可能面臨的性別劣勢一直都是社會學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其中將女性因為擔任母親角色,而在就職、工作評價、晉升機會,以及薪資報酬等方面造成負面影響,而在勞動市場、工作場所經歷的額外劣勢,稱之為母職懲罰(motherhood penalty)。在不同型態的母職懲罰中,又以薪資懲罰(motherhood wage penalty)及其形成的機制成為許多社會學家長期關注的議題。本研究即針對母職的薪資逞罰進行探討,但主要目的在進一步瞭解母親們平均低於非母親薪資的情況,如何受職業特質此結構面因素的影響而有所差異
過去針對美國的研究顯示,每增加一個孩子,女性的薪資平均會減少5%。此外,母職薪資懲罰的異質性也是過去研究關心的議題。許多研究發現,女性因為母親身份所受到的薪資懲罰,其程度會依女性的生育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態,以及種族等個人特質而有差異。然而,本研究進一步提出,除了個人特質會影響母親們經歷不同程度的薪資懲罰外,女性所從事的工作狀態與職業特質等結構面的因素,對母親的薪資懲罰也應有所影響。雖然職業特質對母親薪資懲罰可能造成的影響在過去缺乏實證研究的檢驗,然而許多理論觀點在解釋母職懲罰的形成機制時,卻也點明了職業特質對型塑母職懲罰的重要性,並為不同職業特質會如何影響母親們薪資懲罰的程度提供了解釋。本研究所奠基的理論觀點有三,此三種理論架構分別著重工作壓力(job strain)以及工作—家庭衝突(work-family conflict)、補償差異(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s),以及雇主歧視(employer discrimination)等面向出發,以檢視有關女性所從事之工作其競爭性(competitiveness)、自主性(level of autonomy)、暴露風險的程度(exposure to hazardous conditions),以及對工作排程(schedule regularity)、在職訓練(required on-the-job training)以及團隊合作(emphasis on teamwork)的要求等職業特質與母親薪資懲罰間的關聯性。
本研究使用具全國代表性的「美國青年長期追蹤調查」(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Youth 1997)作為主要的樣本分析來源,並透過NLSY受訪者的職業代碼與美國勞工統計局建置的「職業工作資料庫」(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 O*NET)加以連結,求得一系列針對各職業類別不同特徵的描述與測量值。此外,透過美國2010普查1%的樣本資料,另外求得各職業的人口特質(例如性別與教育)的組成作為分析中重要的控制變項。在研究女性薪資如何因母職身分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時,針對個人蒐集而來的長期追蹤資料有利於我們使用固定效果模型(fixed-effects models)來降低未經觀察之個人特質對研究結果造成的偏差。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具有較高自主性、對團隊合作要求較低的職業中,女性工作者平均每增加一個孩子在薪資報酬上所經歷的懲罰較小。另外,女性從事的工作若是具有較高的競爭壓力,女性所經歷的母職薪資懲罰則相對較大。整體而言,我們的研究發現與強調從工作壓力與工作—家庭衝突此面向來瞭解母職懲罰的理論架構是一致的。本研究除了驗證了職業特質等結構面的因素與母職薪資懲罰之間的關聯性外,也點出了改善工作條件對減輕工作與家庭衝突的重要性,另外也提供學界對母職薪資懲罰形成機制提供另一層理論探討的視野。

相關連結:論文網頁

2017年10月11日【經濟學系在職專班專題演講】
【在職專班專題演講】

講題: TBA
主講人: 杜奕瑾(台灣人工智慧(AI)實驗室)
時間: 2017年10月11日(週三) 19:00-21:20
地點: 普通教室 102
 

本院經濟系、政治系、國發所皆設有碩士在職專班,專班學員為來自政府單位及社會各界的菁英,社科通訊特別設立專班園地,除了介紹專班的招生及課程訊息之外,也希望能報導專班的活動、介紹學員、促進學員與在校生的互動,歡迎專班學員踴躍投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