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8
【頤賢講座】我國人工智慧發展願景及科研戰略 - 廖婉君講座
|
「AI 科技產業的發展與競爭力」主題第三場演講邀請科技部工程司廖婉君司長擔任講座,從政府科研政策的角度討論人工智慧發展的願景和政策目標,以及政府在 AI 領域的政策布局和戰略思考。廖講座認為,台灣學界在人工智慧領域有長久大量的投入,具領先地位,然而產業應用較弱,急需補強此一落差,應形成產學研合作生態,橋接相對優勢關鍵核心技術協助業界應用提升產業競爭力。
|
2017.10.05
【新聞所】台大新聞e論壇編採團隊擴大規模 9月正式啟動
今年9月,台大新聞e論壇新的編採中心正式啟動,成員包含三名編輯以及近20名記者,皆是來自台大新聞所以及大學部各系所對新聞有熱情的學生。
新聞所所長林照真表示,台大新聞所以培養新聞實務高階人才為目標,應要有能力發展自己的獨立媒體。台大新聞e論壇從去年暑假開始,嘗試從純粹的學生課程作品平台轉型,以發展成穩定經營的獨立媒體為目標,爭取資源組織編採團隊,招募學生記者進行獨立採訪報導。除了去年的寒假深度專題報導外,今年首次招募了近20個獨立記者,每個月固定供稿給e論壇。她希望這樣的模式能持續經營,培育同學製作更多優質的作品,也讓e論壇成為一個受到讀者肯定且值得期待的媒體。
台大新聞e論壇總編輯由現任新聞所學生會長楊孟軒兼任,對於e論壇發展的方向,他指出除了文字、影像報導外,也將加強結合視覺化、資料新聞、360攝影等多媒體素材,並有規劃跨足廣播領域。目前台大新聞e論壇的報導主要刊登在網站上,也透過臉書粉絲專頁轉貼宣傳,擴大觸及觀眾。編輯部謝佳璇提到,現在也規劃創建微博帳號,未來將同步轉發新刊登的報導,提高論壇內容的曝光度。
林照真表示,目前仍在持續募集資源支持e論壇的經營,希望台大新聞e論壇可以成為同學一個表現自己才華的平台,也讓實務界工作者有更多機會看到同學的作品。期待e論壇能培養出優秀的記者,成為受到媒體業界重視的人才。
|
▲臺大新聞e論壇編採中心今年擴大招募,9月正式起動,成員來自新聞所與台大對新聞有興趣的台大學生。(攝影/高維德)
|
2017.09.25
【風險中心】國會永續發展與風險治理論壇-系列二: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
「國會永續發展與風險治理論壇」 已於2017年3月至6月間,舉辦第一系列的論壇。而本次系列二規劃以「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為主軸,並分為「專題演講」與「工具應用」兩個層面,針對能源轉型、空氣污染、氣候調適及國土計畫進行探討。每場主題論壇包含專業講師主題演講與討論,讓講師與學員可以針對論壇主題內容就相關的法案與時事,進行實務交流,以強化學員對永續議題的風險治理及溝通能力。
2017年9月25日,於立法院群賢樓801會議室開始系列二論壇。活動由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會長吳焜裕立委、「東部、離島暨族群權益促進會」會長陳歐珀立委,以及陳曼麗立委開場,並由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兼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教授擔任第一場論壇的講師。
|
吳焜裕會長在引言時,強調目前社會許多議題仍待探討,因此風險治理在永續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執行面上更需要有具體的措施來執行。接續,陳歐珀會長也指出氣候變遷是破壞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台灣與地球面臨永續發展的課題,挖掘新能源是必須要走的道路。台灣過去核能政策需要重新調整,不論是在核廢料的處理技術,或是營運安全上,皆不適合發展。政府為了達成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能源轉型、基礎建設、污染防治、節能減碳都是必須採取的手段,畢竟風險與挑戰是不可避免的,陳會長亦希望政府未來在落實東部與離島地區的經濟發展時,能減少對環境的衝擊。陳曼麗立委提到行政部門的調整與定位,像是國家發展委員會將要重新定位自身執掌範疇,在永續發展課題上耕耘,重視環境、經濟發展與社會福祉三大重點,期望委員們在問政時也將這些議題納入討論。
周桂田主任的論壇主題為「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挑戰」,主任從國家發展角度說明,台灣的能源轉型問題屬於系統性的風險,從系統內外的因素分析風險,並研擬策略強化系統韌性是我國目前主要的課題,而從宏觀的角度,對應的就是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問題。台灣應該延續1992年氣候變遷高峰會提及的經濟繁榮、環境保護與世代公平三大永續發展概念,並在地方、國家、區域、全球層級上有所貢獻。以德國為例,德國全球變遷諮詢委員會(WBGU)在2011年釋出《變遷中的世界:一份永續社會契約》的報告,內容談到面對低碳社會的政策該如何調整,細部的係數問題在現實上有處理的困難,但最後的裁量卻不可違背國家的綱領,值得我們參考。另外,我們所面臨的風險更是跨越了學科的範疇,直至社會層面,因此需要更多領域的專家、公民與社會做合作進來執行,需有更多元的聲音,決策才能完整。
|
台灣能源轉型面臨三個螺旋運動,第一個是COP21之後,面對巴黎協定下如何達成NDC(國家自主貢獻)的減碳目標,屬於國際排碳綠色公約的垂直壓力,也需要承受內國社會公眾對於環境污染、能源民主參與的社會水平壓力。第二個是在產業結構上,高排碳產業的低碳轉型,最後則是針對台灣主要地區的空氣污染進行治理。
排碳與能源密集度方面,台灣經濟社會的發展途徑與日本、南韓相同,耗能與排碳隨著GDP的成長也節節上升,違背以色列、新加坡與歐洲國家等排碳持續降低的主流國際趨勢。從產業排碳結構上來看,2015年我國工業部門的排碳佔全台灣48%,其中,化工業的排碳佔34%、鋼鐵業佔20%、電子業佔21%,但是產值上,化工業僅佔11%、鋼鐵業佔12%、電子業佔48%,顯現台灣長年發展石化產業能造成高排碳、高耗能、低附加價值的產業結構,形成現下轉型的困境。同時,2015年國際能源署(IEA)的資料顯示,我國從2001至2014年再生能源佔全國發電量比例一直在3%至4%上下,近年成長約1%,代表國家長期貶低再生能源並支持使用核能,造成的能源轉型遲滯。這樣的路徑依賴與鎖定效應造成的結構性困境,是我們所要面對的課題。
面對轉型的過程中的困境與挑戰,周主任建議從科學性、治理性、參與性三個面向去思考。科學上,減碳目標的計算透明、PM2.5懸浮微粒、移動性汙染源的科學證據與評估,需要整合更多不同領域的專家意見與研究方法,同時,政府在科學方法論上的回顧也需要好的典範轉移,例如:環保署從環境影響評估轉移到健康風險評估。治理上,政府是否有適合的政策管制工具進行社會經濟型態的轉換,例如:提高電價、能源稅、節能、能源效率等方法。參與上,從民眾自行組織的公民科學運動(例如:偵測PM2.5懸浮微粒的微型監測器空氣盒子)、社會部門知識水平的提高,或許可提出適當的科學見解、研究方法並找出空汙管制共識。
為了達成政府2050年的電力結構目標再生能源20%、燃煤發電30%、天然氣發電50%與能源轉型,不論是解決能源安全上電力輸送網絡脆弱、反高排碳的氣候變遷風險運動與節能工具發展的跨界思維,在執行面上,我國需要有明確的策略路徑、管制措施來應對。
|
接著,國會幕僚及來賓們依序提出問題。首先由田飛生主任提問,台灣空間分佈上地狹人稠、環境災害上有颱風,有可能摧毀光太陽發電與風力發電設施,亦因溫室效應,需同時面對電力使用增加與設備破壞的風險。因此我們是否有轉型途經?能源比例又該如何設定?周主任表示,我們從反向思維來看,以土石流為例,本來是我們的劣勢卻能發展出好的因應機制吸引國際取經,因此須回到原本的專業評估來發展對策,能源安全比例也需適宜的配套措施。吳焜裕會長回應,我們必然走再生能源與低碳路徑,對於核能技術不論在我國或國際上皆產生擔憂與疑慮,目前全世界並無高階核廢料的處理。重點是路經怎麼規劃,在空污治理方面,針對PM2.5我們的採樣方法、檢驗方法都尚未發展成熟。在降低核能比例同時,可能必須暫時提高燃煤與天然氣的比例,這是我國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在鼓吹再生能源前,太陽發電與風力發電目前尚屬於不穩定的能源,我們應該強調續能與儲能,以補充電源。我國人稠地窄,如彰化離岸風機與白海豚爭議,但若離岸遠一點,是否影響漁民抗議生計問題,未來潮汐發電也一個很重要的發展。
蘇治芬委員辦公室的助理詢問,在六輕工廠的製程安全管理下,如果溫度不對、燃燒係數不對,皆會產生污染與降低能源效率,所以製程管理、能源效率、汙染排放是三位一體。但是目前政府對於相關數據的測量規範、安全法、引用的國際標準皆沒有系統性管理與掌握。另外,在進行第三方驗證時,都是找小包商而沒有足夠專業檢修、產業證明團隊,在其他鋼鐵業、工程檢驗第三方也是如此,而無法保持客觀。周主任回應,我國在管制面上有很多科學的不透明,因此未來是要求透明與壓力。第三方驗證是屬於國際市場,大多都是從國際引進,本來就是廠商需要負擔的成本。吳焜裕會長回應,在技術上我國定性的評估方式,尚未納入定量,目前製程上多是請顧問公司與工廠合作。工安問題上,政府確實有去尋求國際顧問公司驗證,但因價格較高,使得廠商不願意執行。建議製程安全評估需定量,但因業者數據未累積與公開,因此進行上較困難。
最後由陳曼麗立委總結,說明全國能源會議中,政府的政策仍有核電廠。雖然小英政府確定要停止核電,但必須要讓全國民眾了解,很事情能仍待調整。我們都希望高污染的產業外移,但礙於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又不希望大企業出走,其中的取捨需要大家來思考。而在未來的前瞻計畫中,增加軌道建設勢必會增加用電需求,行政系統是否能提供良好的估算,亦是反思的重點。
2017.10.05
【新聞所】臺北電台擬與臺大新聞所合作
臺大新聞所所長林照真表示,臺北電台有意與新聞所進行長期的合作。她指出,目前所上並無聲音訓練的課程,但數位時代注重媒材整合,聲音檔案上傳方便,加上現今行動裝置普及,未來變化十分多元。她會積極爭取在所上開設聲音課程,也呼籲對廣播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將臺北電台當作是未來發展的平台。
林照真說,臺北電台節目多元,包含新聞報導與談話性節目等,不過目前仍然缺乏整合的數位頻道,因此希望與新聞所合作,進一步推動電台的數位轉型。她認為,聲音的傳達不應該在數位時代被忽略,透過與臺北電台的合作,也能促進新聞所在聲音傳播上的發展。
臺北市觀傳局主任秘書蕭軍杰表示,臺北電台和新聞所在今(2017)年七月已初步討論合作事宜,不過因為臺北電台的年度預算、節目規劃都必須在前一年年底審核通過,難以配合當時提出的合作方案,調動目前的節目規劃。
她表示,雙方還會再進一步討論具體合作內容,合作方案將納入臺北電台明(2018)年的預算規劃,預估最快明年開始執行。
|
臺北市觀傳局主任秘書蕭君杰(右二)、臺北電台台長陳慈銘(左一),與臺北電台總監王適羲(右一)今(2017)年七月拜訪新聞所,與新聞所所長林照真(左二)初步討論合作事宜。(攝影/林錦屏)
|
2017.09.29
【歐盟中心】教師聯誼Happy hour
本次活動以教師聯誼由歐盟研究中心主辦,特別邀請了所有中心的校內外研究員。歡迎各位教師一同邀請來訪學者參與每週五教師Happy Hour。
2017.09.21
【新聞所】寫金瓜石的榮耀與困境 廖羿雯獲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首獎
臺大新聞所碩三學生廖羿雯的報導作品「黃金山城的榮耀與困境」,寫出金瓜石在昔日賴以維生的礦業落寞後,環境污染與發展觀光之間的衝突,並以該報導在9月17日榮獲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學生組平面類首獎。
「黃金山城的榮耀與困境」是廖羿雯碩一的深度採訪寫作課堂報導作業,那時她看到社交軟體Instagram上,有許多人爬到金瓜石的廢菸道上打卡拍照,但因為該處汙染嚴重,會危害人體健康,後來新北市政府便用鐵絲網將入口封住,不讓遊客進入的事情引起了他的注意。而當時的指導教師劉力仁也十分支持她以此作為報導主題,還介紹金瓜石當地的民宿業者做為受訪者,讓她十分感謝。
對於廖羿雯來說,最困難的是要如何寫出新意。但她後來發現,以前的報導多著重在單一現象的介紹,較少人從歷史脈絡來看礦業所帶來的汙染,因此她便從這角度切入,也加入當地人的看法,試著讓報導帶出不同於以往的內容。
至於獲獎心得,廖羿雯表示得獎出乎意料,但當然很高興,也鼓勵學弟妹多多投稿參賽。此外,她也說:「在典禮現場也看到很多厲害的專業組關注著各種不同生態永續的議題,並深入地去用影片、多媒體去呈現,是很開心的。」
作品連結:黃金山城的榮耀與困境
|
|
▲新聞所碩三學生廖羿雯榮獲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學生組平面類首獎。(照片/廖羿雯提供)
|
▲雖然附近有設立警告標語,仍有遊客爬上廢煙道拍照。(照片/廖羿雯攝)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