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及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為了培養具有跨學科研究能力的複合型人才,聯合舉辦「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境外研究生暑期研習營」。研習營以中國境外研究中國文史之學的博士生為主,敦請以古文字及古代文獻研究領域為主的講者講課,內容包括金文、簡帛、璽印等先秦兩漢重要出土典籍文書的最新研究成果,期間參觀安陽的殷墟博物院、安陽博物館與中國文字博物館,以期不同領域的博士生在此次研習營中能獲得文字學與古文獻研究的核心知識。
我們有幸入選研習營,並向臺大文學院申請補助經費,於今年8月13-19日在上海復旦大學、8月20-21日赴河南安陽、8月22-28日於北京清華大學參與研習營,進行學習與交流,以下逐日簡介行程與學習內容。
此次研習營,復旦大學營期帶隊教師是該校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張傳官老師,清華大學營期則是該校人文學院助理教授賈連翔老師。賈老師全程參與,一路帶領學員由上海、安陽至北京。二位老師悉心照顧,謹此致謝。
復旦大學的課程
研習營前半部分在上海的7天行程,由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安排。
8月13日上午,中心主任劉釗先生簡短致詞,作為本次研習營的開幕儀式。接著享譽學界的裘錫圭先生發表專題演講「取法乎上:外國的出土文獻研究」。裘先生認為外國學者擅長從宏觀的視角思考問題,他舉貝塚茂樹、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白川靜、魯惟一(Michael Loewe)等人為例,說明這些學者的研究對甲骨文分期、金文研究、居延簡冊復原的貢獻。有些外國學者則將小問題考釋清楚。例如:林巳奈夫考釋出楚國金幣印文上的「爯」字,關野雄釋出燕明刀背文的「中」字(戰國時期的燕文字),高田忠周的《古籀篇》釋出一些中國學者未釋出的字,司禮義(Paul Serruys)分析甲骨文的「 」字,倪德衛(David S. Nivison)考釋出一些甲骨文字。裘先生勉勵在座學員向這些著名的漢學家看齊,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好好下功夫,成為卓有貢獻的學者。
接著由上海博物館青銅研究部研究員葛亮老師講授「古文字數字化資源的使用與建設」。課程分為「一般檢索」與「古文字字形檢索」兩方面,先介紹一般檢索常用的網站及檢索功能,例如「國學大師」、「瀚典」網站、「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引得市」古文字索引、「讀秀中文學術搜索」、「中國知網」(CNKI);接著介紹「古文字字形檢索」的網站或資料庫.....(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