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原圖中心2017年7-9月「館藏導覽」徵稿
|
原圖中心為鼓勵讀者使用中心資源,並增加「館藏導覽」專欄文章的多元性,開辦館藏導覽徵稿,歡迎對原住民族議題、閱讀與寫作有興趣之讀者,一起加入原圖中心的開卷者行列,並領取專屬獎勵!
7至9月的館藏導覽徵稿的書單已經出爐(點此看書單),歡迎有興趣投稿的讀者於於9/20(三)之前,以標題「原圖中心館藏導覽投稿_您的姓名」,將稿件寄至承辦人信箱:tzlin@ntu.edu.tw。
點此觀看詳細辦法
|
|
|
|
【主題書展】原住民族好食書展
|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自古以來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原住民族自然也不例外。大自然就像是原住民族的母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祖先流傳下來辨別食材的技能,深深影響原住民族的捕食態度與料理方式。除了自然生活環境,歲令時節、祭典儀式的不同,不同場合需要不同的料理,也使得臺灣原住民各族發展出獨特的飲食文化。
這次,「原住民族好食書展」展出許多與臺灣原住民族飲食文化相關的書籍,像是《新野菜主義》便告訴我們原住民各族如何採集與烹調野菜,以及各種食譜,介紹原住民各族獨具特色的風味料理,也能了解阿美族人的飲食之美、泰雅族與賽德克族人的食物與典故、以及芋頭這樣再單純不過的植物為何對達悟族人有著不可言喻的重要性,還有很多從食物中可以告訴我們的事,就留待讀者到書展中自行挖掘。
「原住民族好食書展」期待與您一起藉由「閱讀」更了解原住民族特有的美食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意涵。展期自2017年5月9日至2017年8月31日,歡迎大家來館感受「原住民族好食」!
點此觀看內文與書單。
展出時間:2017年5月9日至2017年8月31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
|
|
|
《煙・cevulj》年祭──國立臺灣大學原聲帶社22屆年祭
|
圖、文/原聲帶社
原聲帶社由一群具原住民身份的臺大學生組成,是來自各地的臺大原住民學生的落腳之處,原聲帶的宗旨精神是「把『原』住民的『聲』音『帶』到社會每個角落」,因此幾乎每週都有例會,藉此認識、討論關於原住民族的社會議題,促進社員對於當今原住民族的處境有更深的思考與行動。而每年度籌辦的年祭,其核心價值是希望透過籌備活動過程中透過與部落的連結與學習,讓社員對文化有更深的體悟。
煙・cevulj
cevulj是排灣語中「煙」的意思。以前排灣族人在遷徙中看到遠方有煙時,代表已有人在那裡生活,而另找尋新居地,然後開始升起自己的那道煙。而原聲帶社的社員們,從臺灣各處聚集到臺大校園裡,也想升起屬於我們的那道「煙」。原聲帶社不只聚集原住民學生使彼此相互照料,更是積極認識、關注與聲援原住民族當代社會議題,希望能為原住民族發聲,以實踐社團宗旨:把原住民的聲音帶到社會的每個角落。
此外,「煙」是原住民族文化中與祖靈交談的重要媒介,本次年祭學習包霧目力部落祭典的文化,祭典中重要的一環便是與祖靈溝通,社團透過煙的意象,願以敬畏的心靈、謙卑的態度,將所學所做,傳達給祖靈。
106年度是原聲帶社第22屆年祭,以《煙・cevulj》為主題,由《留離》音樂會、《逐黎・djulis》靜態展、《煙・cevulj》年祭組成年祭系列活動。
點此觀看全文。
|
|
|
|
臺灣原住民史系列專題演講:以文寫史:記憶洄游中的泰雅故事
|
地點︱國史館四樓演講廳
時間︱2017年6月22日
主講人︱馬紹.阿紀(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兼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任)
文/布朗
在《泰雅人的七家灣溪》出版近20年後,馬紹.阿紀在去年(2016)年底出版了最新長篇小說《記憶洄游:泰雅在呼喚1935》,這是一本串聯中部泰雅人、七家灣溪及櫻花鉤吻鮭歷史故事的小說創作。本次國史館臺灣原住民史系列專題演講邀請到目前於世新大學任教的馬紹,向大家介紹他的最新小說,以及小說創作的心路歷程。
談起本書寫作緣起,馬紹回溯到20幾年前跟著一位泰雅族耆老Yutas Yovao(泰雅語:優豹爺爺)到七家灣溪的經驗,老人家說起以前在七家灣溪附近耕作、打獵,也捕食櫻花鉤吻鮭的情況。他心想:被封為國寶魚的櫻花鉤吻鮭怎麼能夠吃的?老人家的故事引起他的好奇,並在心中埋下撰寫這個故事的種子。這個經驗馬紹也曾在其散文〈泰雅人的七家灣溪〉中述及(收錄於《泰雅人的七家灣溪》,1999晨星出版),當時馬紹帶著澳洲SBS電視臺的記者跟著Yutas Yovao到七家灣溪,Yutas Yovao回憶年輕時經常與父親到七家灣溪耕作、打獵的情形,以前一共有七戶泰雅人居住在那邊,後來,土地被國家徵收變成今日的國家公園。Yutas Yovao說:政府說要我的地,我只能給他們了,我離開那裡,到現在政府也沒有任何補償……
點此觀看全文。
|
|
|
|
從一份古婚約開始──尋找從松山機場上消失的神秘部落
|
地點︱凱達格蘭文化館
時間︱2017年6月28日
文:高紫瓊/圖:彭凌 提供
此次分享會由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人才培訓與凱達格蘭文化館共同辦理,並邀請了參與「咱攏佇遮──基隆河畔平埔族人的鄉思」影像展的彭凌,口述如何逐步拼湊出家族橫跨塔塔悠社、里族社和北投社平埔族部落間的聯姻,而書寫出被遺忘百年的家族歷史等追溯自己的身分歷程。
主講者彭凌出生於關渡平原,六歲時隨父母親移居至臺北市的民生社區。因讀書與工作的因素,長時間旅居於國外;直至2008年回到臺灣,回到臺灣的這段期間,因緣際會,她決心重新地認真探索自己所生長的城市。在她步行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直以為的大排水溝原來是基隆河,而基隆河畔旁佇立著松山機場,這讓她更加慚愧,對於自己生長的城市竟一無所知。
臺北市有兩條較為特別的路段,其中一條即是眾所皆知,位於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另一條則是松山機場附近的塔悠路。依據清代時期的劃分,「凱達格蘭族」是包含了許多個「社(原住民聚落)」的統稱,生活領域從基隆直至桃園地區,因此,「凱達格蘭族」並非單指一個社群;而「塔悠」一詞,則為臺北市北投區族人曾居住過的地方──塔塔悠社,沿用當時族人的命名……
點此觀看全文。
|
|
|
|
【圖書】瓦歷斯・拉拜當代藝術作品集
《瓦歷斯・拉拜當代藝術作品集》
瓦歷斯・拉拜作;桑格文化,2016
文/填詞
《瓦歷斯・拉拜當代藝術作品集》是數位藝術創作者瓦歷斯・拉拜從2000年到2016年的創作自述及脈絡。在16年的光陰中,瓦歷斯・拉拜的作品大致都集中在他《隱形計畫》的創作,藉由原住民族圖像符碼的轉移、消除、拼貼,提示全球原住民族的現代困境,並探討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定位和可能性。
書中共分為〈自述與論述〉、〈附章〉、〈隱形計畫〉與〈評論〉四個部分。〈自述與論述〉以創作論文的形式書寫,傳達了瓦歷斯・拉拜創作的目的、動機、文本、學理基礎,以及他的歷年作品概要;〈附章〉為瓦歷斯・拉拜2009年在逢甲大學的的專題演講〈當代原住民流行時尚與跨領域藝術創作趨勢〉紀錄;〈隱形計畫〉為系列創作的詳細文字說明與作品展示;〈評論〉則收錄了對「隱形計畫」的藝評、報導等文章。透過四個章節的文字呈現,可以瞭解瓦歷斯・拉拜不同面向的創作企圖與作品的核心關懷……
點此觀看全文。
|
|
|
|
【圖書】考古台灣:穿越時空的蒐尋、解謎與保存
《考古臺灣:穿越時空的蒐尋、解謎與保存》
陳歆怡著;臺北市:經典雜誌,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2017
文/廖偉辰
史前時代本無國界,人群與文化之間的界線也隨著時間及文化變遷而浮動;對考古學而言,蘊藏過去人類生活遺跡的場域是為遺址,同一遺址群擁有共同文化特徵,且存續在特定的區域和年代,則可稱為文化。在《考古臺灣》這本書中,則以幾個著名或重要的史前遺址文化或出土文物為例,講述臺灣考古的美麗與哀愁。
左鎮人發現於臺南市左鎮區菜寮溪河谷,曾擁有臺灣最古老人類的地位,但由於出土地層不明,1970年代使用年代測定方法也有疑問,在因緣際會下,2015年重新對左鎮人頭骨重新檢測,發現應該是距今3000年前,而非原本推定的2萬至3萬年的遺物,雖然媒體以炒作的方式報導此一事件,但檢測結果其實也不減損臺灣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居住的事實。此外,重新檢測的過程,除了見證考古學知識的發展外,也可作為最寶貴的教材……
點此觀看全文。
|
|
|
|
【圖書】樂土
《樂土》
朱和之著;聯經,2016
文/翁稷安
歷史小說作為文類,或許是所有小說寫作中最艱難的一項。
朱和之便是長期挑戰此難題的創作者,從長篇小說《逐鹿之海》、《鄭森》開始,一直以臺灣歷史為創作的對象,新作《樂土》以二十世紀初日人所謂「太魯閣蕃討伐」為對象,勾勒出臺灣山林的虛實光景,並獲2016年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歷史小說首獎的榮耀,是該獎項創辦六屆來第一位首獎得主,足見其功力和該書的精彩。
總督府和原住民在太魯閣的對峙和激戰,發生在1914年中,日方為了強化對太魯閣的控制,由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率領兩萬名日軍入山親征,遭遇來自太魯閣族人奮勇的抵抗,最終雖然日軍依憑強大的軍事力量獲得勝利,但也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場戰爭象徵著日本理蕃政策層層的轉變,從繼承前任總督的兒玉源太郎所擬定的撫蕃政策,再到軟硬兼施的威脅利誘,乃至最後武力相向,顯示了日方早期理蕃政策反覆的不確定和機遇性;至戰爭結束,開始新的文明治理模式,直到霧社事件為止,再次進入新頁。一定程度上,太魯閣戰役可視為原住民和平地政權之間,互動和治理關係的起點和縮影。對這場事件學術研究者多,但以歷史普及的角度傳頌者少。
由主題的選擇即可見得本書的獨特,避開臺灣史上更多充滿戲劇性、「張牙舞爪」的瞬間,選擇較少人注意的那發生於1914年的太魯閣攻防,另闢蹊徑,一方面拉開了足夠的空間,在真實的孔隙中填入虛構的內容,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喚起人們注意,這理應被關注和理解的歷史角落……
點此觀看全文。
|
|
|
|
TE RŌPŪ WHAKAHAU Incorporated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āori)
網站連結:https://trw.org.nz
整理:林恬慈
Te Rōpū Whakahau是代表毛利族群在紐西蘭參與圖書館、文化、知識、資訊、溝通與系統科技等領域的政府組織。Te Rōpū Whakahau以毛利諺語(whakatauki)「讓我們緊緊相依,不要分離(waiho i te toipoto, kaua i te toiroa)」為宗旨,並建立於「關係(Whanaungatanga)」、「友善(Manaakitanga)」、「信賴(Kaitiakitanga)」和「毛利語(Te Reo Māori)」四個核心價值上。Te Rōpū Whakahau提供發展機會、原住民或跨文化合作,以及供應提升服務、文化敏感度、信賴度等相關訓練,幫助會員和組織去加強他們的宗族與結盟(whānau 、hapū、iwi)。
Te Rōpū Whakahau成立目的是為了提供專業與文化支援給在紐西蘭圖書館工作的毛利族人。身為Te Rōpū Whakahau的一部份,毛利族對於圖書館與檔案庫中毛利資源的照護,以及圖書館資訊與服務的提供,必須要有提出政策和方法的發聲權。
Te Rōpū Whakahau在1992年正式以網絡的運行模式啟動,並成為紐西蘭圖書館與資訊協會(Library and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of New Zealand – Aotearoa,LIANZA)的特殊成員。1995年,Te Rōpū Whakahau和LIANZA正式簽訂協議,於次年成為獨立的成員。
點此觀看全文。
|
|
|
|
2017米耙流濕地藝術季
網站連結:http://www.mipaliwarts.com/index.php?lang=tw
整理:吳慈恩
2017米耙流濕地藝術季是因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自102年來推行的「濕地保育」計畫打造而成,希望符合聯合國推動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里山倡議」精神,以生態環境補償的方式,輔導補助社區、部落的土地利用,可以邁向「友善耕作」,目前合作的地區包括:石梯坪、吉浦巒、靜浦、富興、北林、中正、清水、石牌、豐南、復興、新社11處,總營造面積達37.92公頃,其中石梯坪、富興、豐南、靜浦已取得「綠色保育標章」認證,同時間也逐漸找回原在農田生態系中的珍貴物種。
2010年,林務局協助部落重新回復兼具生態、景觀與文化等多元價值的石梯坪水梯田,並開啟了一項「重要農業溼地生態保存與復育計畫」,在具有豐富生態、景觀與人文價值的豐濱鄉,共同推動東海岸水梯田的生態復育。隨著石梯坪水梯田的生態與景觀逐漸被尋回,部落卻面臨了其價值及該如何推廣之挑戰,然而結合溼地地景的裝置藝術成為一解決方案。 因此2011、2012年度「米粑流溼地裝置藝術季」應運而生,打造石梯坪水梯田成為東海岸的嶄新文化地景。
米粑流濕地藝術成立之目的,是期望以大地生態為基礎,結合環境保護復育觀念,並透過藝術找回部落的傳統文化,以及人對土地、對家的認同。建立「大地美學」、「三生型態」、「生態旅遊」三者的範疇之交集關係,發展出未來十年之規劃,並逐年進行……。
※文章部分內容整理自2017米耙流濕地藝術季網站內容
點此觀看全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