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暨審議的方式在英國、瑞士、德國、丹麥和歐洲各地已經有具體實踐,並且證明可行。在巴登-符騰堡邦的氣候行動計畫中,分別以隨機挑選100位州民、線上申請參與以及線上參與的方式組成圓桌論壇討論電力供應、交通和家戶相關之議題。另外則邀請相關組織的專家組成圓桌,討論其它各面向之專業議題。最終,兩邊論壇的參與者共同在第二階段的論壇中,一同做出共同建議並遞交給邦政府。
(更詳細內容請點風險中心網頁)
2017.06.16
【公事所】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生暨教授團來訪
此次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交流活動共有8位教授、40位學生以及3位行政人員等50餘位嘉賓來訪。活動一開始,由本所蘇彩足所長率先致詞歡迎貴賓來訪;並由彭錦鵬副教授、洪美仁助理教授與郭銘峰助理教授分別與來訪的師生們問候,也鼓勵大家除了校內的參訪,臺北擁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值得大家駐足欣賞、細細品味。
除此之外,由本所學生柯昀伶、陳子豪分別為大家介紹電子化參與、長照政策;藉由流利的英文跨越泰、臺兩地的隔閡。然而,兩國之間文化背景迥異,相似的政策可能在兩國有不同的發展,兩位講者精彩的介紹也引起來訪師生的好奇,雙方也就學術上進行了相當程度的交流。
活動最後,由彭錦鵬副教授帶領眾人參觀辜振甫先生紀念圖書館,藉由綠能建築的設計,也讓大家驚艷於科技和人文的結合,雙方之間的交流在最後完美的大合照中畫下完美的句點。
2017.06.22
【院學生會】社科院服設計理念
|
麻花白、胸前的黛紫色翩翩飛舞。那是我們所熟知的社圖,化作今年社科院學生會的標誌。將社圖的身姿描摹下來,綴上社會科學院的英文縮寫COSS的,是李晟民柔和的筆觸。順著他的筆尖,社會科學被懸掛在我們的胸前。
李晟民,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從小就喜歡畫畫,畫卡通、畫人像,也畫生活。若說生活是一幅畫,晟民從前沿著可以自己控制的規律,畫著輪廓清楚的線條。走著走著,畫紙翻開雪白的一面,畫筆開始乘載著他對於嘗試新事物的熱愛。
問起他為什麼願意為社科院設計logo,他笑說:「因為白羽平哭著求我。」一生得這麼幾個摯友,或許就是生活中最明亮的色調,因緣際會是多麼色彩繽紛的註解。
晟民可以描繪出維妙維肖的人物畫像,也能夠畫出生動活潑的卡通人物。他之所以選擇以這幅社圖光景為題材,是透過實地訪查,細細體會社科院大樓的紋路而決定的。趁著暑假,和范旭承討論對logo的想像、希望它乘載的意義。數張草圖、不同方向,究竟要用什麼方法描繪這份想像,要如何代表社科院,在數次討論與親歷勘查後,一個溫柔的圖樣誕生了。
這份設計也和我們碰出璀璨的火花。仔細看,在COSS組成的社圖脈絡中,可以看見兩個對視的側臉。經由社科院的學生指出才發現的,這份意外的驚喜。晟民用溫柔的語調說著這有趣的插曲,正因為不是設計者當初的本意,才更添精彩。就像他和我們一樣,都在等待生命中為我們增添精彩的那個人。
【Logo設計理念】
1.以辜振甫圖書館為底圖,利用初步影像描圖的方式呈現出社圖的意向。
2.將視點放置在社圖的一隅,以透視法來觀之,可清楚見到一朵朵蕈菇,由左至中漸漸放大,由中致漸漸萎縮。從幼年、青年到壯年,中間兩朵相依的蕈菇象徵著成家立業,再由壯年逐漸步向老年,蕈菇漸漸萎彎、佝瘻,這一朵朵的蕈菇象徵著一個個人類生長的路程。
3.由Logo中蕈菇象徵為人進而衍伸出整個Logo的的意像,也就是一整個「社會」。由各式各樣的人逐步建構而成的,就是整個社會。
4.在社圖的左側,那面牆中藏有CoSS的字樣(也就是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的縮寫)。更神奇的是,仔細一瞧,你會發現那CoSS的字樣其實是由兩個對望的臉所構成的,更有人從中看出第三個臉的端倪!我想這就是社會科學的奧妙吧!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就會得截然不同的答案。
|
2017.06.16
【經統中心】教師聯誼Happy hour
社會科學院之經濟資料統計研究中心與經濟系於6/16 (五) 15:30 於台大社科院 108 教師聯誼室,主辦「資料與社會科學分享會」,由本院教師與IBM 團隊分享研究成果。會後接續社科院happy Hour 聯誼,亦提供美食佳餚,舒緩各位同仁一週工作的辛勞,在熱絡的氣氛裡用一顆愉快的心結束了本週的週五教師Happy Hour。
2017.06.16
【社工系】社工系接待澳洲臥龍岡大學社工學程師生參訪團
澳洲臥龍岡大學Health and Society Comprises學院社工學程於2017年6月4-14日率約同2位老師、14位大學部、研究生團來訪社會工作學系。
社會工作學系與伊甸基金會合作接待,由伊甸負責前半段6月04-08日行程。
自6月09日(五)起由陳怡伃老師規劃整日之課程、工作坊,雙方探討並分享下列主題:International volunteering, Children and youth, Aboriginal community, LGBTQ , Refugees & Migration
兩系的師生有充實的討論與交流,收獲豐富。
陳怡伃老師並安排交流團至下列機構參訪:
◆One-Forty (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
一個創立於台灣,旨在關心培力東南亞移工(外勞)的非營利組織。
期待透過三大主軸計畫,翻轉移工自身的命運,重新開創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1. One-Forty School 移工人生學校
第一個專為東南亞移工設計的線上線下學習社群。實地訪查移工的需求,提供各式實體/線上課程,讓移工了解自身權益、習得第二外語、學習商業知識與財務規劃及習得具體技能。
2. Open Sunday 東南亞星期天
建立台灣人與東南亞移工友善的交流場域,真正開啟雙方的對話,認識東南亞最真實的樣貌,也建立實質友善的台灣社會。
3. Migrant Life Channel 移工故事頻道
一個記錄並傳播移工故事的創意媒體,藉由不同策展形式與傳播管道,將最完整真實的故事在社會中擴散,帶來認知、想法、行動上的改變。
◆芒草心Homeless Taiwan
芒草心是由一群服務街友的第一線人員組成,期待以更實務的角度協助無家者及貧困者。除了開始實際規畫執行無家者自立方案,如街友導覽 (街遊)、自立支援中心;也著手舉辦流浪生活體驗營、「呷飽未」社區共食餐桌,期望透過更多體驗與交流,進一步幫助外界了解貧困者的生活樣態;期待透過這些方案的推動,培力芒草心的服務對象,除了足以自立之外,更能進一步為自己發聲。
當天也為臥龍岡大學交流團安排由街友以「真人圖書館」方式現身說法,述說個人經歷及街頭生活現狀。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Southern Wan-Hwa Community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以結合學術資源與實務場域,運用多元的社會工作方法,與居民共同參與、平等對話,以敘事、反思、行動的實踐方式,培力社區,看見社區差異性;經營社工社群,創造扎根性的社區工作,成就社區理想為宗旨。
目前主要服務南萬華,並扎根在萬華區新安里。
在社區據點中提供兒少課後陪伴,以及家庭生活支持;此外,也團結社工與多元社群,並串連社區網絡以及組織在地居民,發展在地的社區合作經濟。期待能與人、與社群、與社區共創和共享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