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習營延續「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的傳統,由專題演講及田野調查構成,學員多為宗教、藝術、文史研究領域的博士生及青年學者。師資方面,除了兩岸研究佛教藝術、佛教文化的重要學者外,也邀請來自日本、美國學界的研究者參與,講題以敦煌的石窟為核心,擴及印度、阿富汗、日本等地的佛教藝術,具體呈現了敦煌在佛教文化交流上的重要地位。
敦煌研習營分為田野調查及專題演講兩部分,每日並安排討論時間,由各組導師帶領討論。由於石窟內缺乏光源且空間多半相當狹窄,研習營通常於光線充足的早上安排分組實地考察,下午再進行專題演講。在田野考察部分,本次除了莫高窟外,還前往鄰近的榆林窟、西千佛洞參觀。莫高窟的石窟數量眾多,無法逐一參觀,故分為法華、淨土、密教等不同主題個別考察,皆由敦煌研究院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者帶隊講解。這些石窟位於河谷地帶,較為不同的是榆林窟在河岸兩側皆鑿有洞窟。雖然榆林窟與西千佛洞的石窟數量不及莫高窟,仍有許多可觀之處。特別是榆林窟的密教色彩洞窟,壁上繪滿各式曼荼羅,以及西千佛洞中平民集資興建的小窟,都反映出河西地區不同的信仰面貌。另外,莫高窟北區以非裝飾性的石窟為主,不對外開放,是研習營中參觀的眾多石窟中較為特別的一群。
在研習營一系列的專題演講之前,敦煌研究院研究員、名譽院長樊錦詩及敦煌研究院研究員彭金章兩位敦煌研究資深學者為學員簡介莫高窟概況。樊錦詩的演講以「敦煌石窟斷代與分期研究」為題,介紹如何透過考古學中類型學的方法,完成敦煌莫高窟北朝、隋代、唐代前期三個不同時期的斷代。演講中展示的大量圖片,皆以類型學的排列方式呈現,講者並特別提示複雜、多樣的平行序列有助於更有效地分期、斷代。
彭金章的講題為「敦煌莫高窟北區考古大發現的價值與意義」,介紹其近年來在莫高窟北區石窟考古研究的工作成果。相對於壁畫精美的南區石窟,北區石窟由於通常不具裝飾性,不太受到佛教美術研究者的注意。過去被視為工匠居住空間的北區石窟,以禪窟、僧房窟、瘞窟、禮佛窟、廩窟為主,實則具有重要的佛教文化意義。除了介紹這些不同類型的石窟,講者還展示各種不同文字.....(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