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最新消息]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2期出版
  106年春季嘉華獎學金獲獎名單
[活動預報] 2017.5.25(週四)羅士傑老師講論會:抗戰晚期的民變與地方社會:以平陽的大刀會與同善社為討論中心
[書  介] 《殖民地的法學者──「現代」樂園的漫遊者群像》出版
[活動報導] 宋代情報蒐集與傳遞工作坊
  . 博士論文發表會——高震寰
  綴骨續簡——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三十八)
[專題報導] 林榮盛/104年全國歷史學門主管會議紀要(下)
[學生園地] 【絲路:交流與衝突的場域系列演講】許雅惠老師主講:絲路的藝術與文化交流
[校園活動] 臺大文學院音樂會:《午悅巴洛克》
  「拼經濟 vs. 求永續,選哪個?」系列講座

臺大歷史系
募款專區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2期出版

  •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自2008年10月創刊,記錄本系師生近期學術活動訊息,以及教學與研究成果,促進本系與國內外歷史學界之學術交流。2017年4月出版第22期。
  •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2期

106年春季嘉華獎學金獲獎名單

  • 106年春季嘉華獎學金獲獎名單:林士庭、朱子潔、陳恬緣、楊心甜、李昱臻
  • 相關連結:歷年嘉華獎學金名單

 
羅士傑老師介紹

2017年5月25日(週四)
羅士傑老師講論會:抗戰晚期的民變與地方社會:以平陽的大刀會與同善社為討論中心

  • 講 題:抗戰晚期的民變與地方社會:以平陽的大刀會與同善社為討論中心
  • 主講人:羅士傑/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 主持人:王遠義/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 時 間:2017年5月25日(週四)下午2:30-4:30
  • 地 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殖民地的法學者──「現代」樂園的漫遊者群像》出版

  • 作 者:吳豪人
  • 臺 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4月出版,368頁,ISBN:978-986-350-226-5
  •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正統的法思想史學術著作,運用嚴謹、專業的比較思想史的方法,加入法社會學的觀點,追溯日本在臺殖民法律人──法學者、法官、檢察官與律師──思想的根源、特質,歸納其類型,並且深入地評價其影響。

    在〈導論〉之後,第一章分析及評價殖民統治初期,日本法學者岡松參太郎如何嘗試將臺灣的慣習法體系,改造成近代德國法體系的事蹟及其法思想。第二章則以私法學的角度,檢討臺灣的慣習法中與臺灣人自我認同關係最深的「祭祀公業」制度的法律性質,以及祭祀公業之沒落,如何改變了臺灣人民族認同的形式與內涵。

    第三章以臺灣進入現代法體系之後首次發生的政治裁判──治警事件的裁判過程為背景,探討當時的臺灣知識分子,如何運用法庭抗爭與殖民者進行對抗的戰術及其極限。第四章則透過顯密二教兩種類型的法學家的介紹與比較,說明「凡庸之善」姉歯松平與「凡庸之惡」増田福太郎,在知識與意識形態成反比例消長的歷史情境下如何自處,從而改變了殖民地臺灣對於現代法的信念。

  • 作者簡介:
    吳豪人,1964年生於臺北。日本國立京都大學法學博士,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基礎法學與人權思想。除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外,編有《大正十三年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豫審記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

2017.5.5
宋代情報蒐集與傳遞工作坊

  • 報告人:
    李如鈞/文化大學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鄭銘德/輔大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
    鄭丞良/輔大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
  • 主持人:方震華/臺大歷史系教授
  • 與談人:
    陳昭揚/臺師大歷史系副教授
    陳韻如/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 合辦單位:臺大歷史系、科技部「訊息傳播與國家社會聯繫——議題研發及國際合作推動計畫」、宋史座談會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2017.5.8
博士論文發表會——高震寰

  • 論文題目:秦漢刑徒制度的發展——從勞動力運用的角度著眼
  • 發表人:高震寰
  • 指導教授:邢義田 先生
  • 評論人:游逸飛 先生/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 主持人:石昇烜 先生/本系博士生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2017.5.13
綴骨續簡——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三十八)

  • 主持人:游逸飛/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 與談人:
    林宏明/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顏世鉉/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宋雅萍/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研究
    張宇衛/臺大中文系博士後研究
    姚 磊/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博士生
    石昇烜/臺大歷史系博士生
  • 主辦單位: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臺大歷史系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104年全國歷史學門主管會議紀要(下)

林榮盛(臺大歷史系碩士生)

  下午場為兩場主題報告:「從期刊資料庫數據探討歷史學期刊的經營策略」、「當前大學歷史學研究所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的展望」,以及綜合討論。

從期刊資料庫數據探討歷史學期刊的經營策略

  第一場主題為「從期刊資料庫數據探討歷史學期刊的經營策略」,由臺大歷史系甘懷真教授主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李貞德老師、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巫仁恕老師為引言人(以下發言學者敬稱省略)。

  甘懷真指出期刊發表關係到學者的著作發表、職位升等,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他與臺大圖書資訊學系教授黃慕萱接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委託,執行「華文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建置策略計畫,構思如何將兩岸的TCI(臺灣引用文獻資料庫,Taiwan Citation Index)、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資料庫整合;目前參與此資料庫建置的主要學門有經濟學、歷史學與管理學。考量期刊資料庫涉及排名問題,計畫結果僅供參考,但基於對臺灣期刊學術品質的評價與自信,這項工作仍然值得進行,同時希望能建立起以臺灣為基地的中文期刊資料庫,進而在國際學界發揮影響力。至於兩岸期刊資料庫整合以後,期刊的排比、量化則成為必然面臨的課題,如何選取合理、客觀的量化指標仍待討論,近年來頗具爭議性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也值得反思。

  由於參與此項研究計畫,同時基於對臺灣歷史學期刊發展的觀察,甘懷真提出幾點可供思考之處。第一,相較於其他學門的論文數量,歷史學論文明顯偏少。其中原因有待探討,或與學界的同儕審查制度(peer review)過於嚴格、投稿作業時間太長有關。第二,期刊論文是否過度,像一本具體而微的專書,有論文專書化的趨勢;如果學者具有創見,是否應該花費長時間寫一篇相對完整的論文刊載於期刊。第三,期刊論文的形式是否太少?或許受到國科會改革結果的影響,目前常見的期刊論文形式,主要為專題論文(article)、研究討論(review article)與書評(book review)三種。相較於日本學術期刊,專題論文通常僅有一、二篇,但其中更多的是research note,可以使學者較新的觀察快速提出。如果期刊無法反映最新的意見、增進學者之間的討論,將使期刊功能大為降低。第四,期刊論文與學術評鑑掛勾。這幾乎是現行期刊運作遭遇的最大困難,不僅影響學者升等,更左右期刊稿源。最後,如何建立起一個合理的同儕審查規範,或許可以參考其他學門的運作情況,再進一步討論。

  李貞德以其參與期刊工作之經驗,說明史語所三種期刊以及《新史學》雜誌加入期刊資料庫前後的經營影響。根據數據資料的統計,期刊加入資料庫並未影響來稿率、退稿率及銷售量,但值得注意的是,期刊專號多有助於提升當期的銷售量。她認為這應該與各個學術課題都有一定數量的愛好者有關,因此.....(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0期


▲左起:臺大文學院院長陳弱水教授、科技部歷史學門召集人黃寬重教授

【絲路:交流與衝突的場域系列演講】許雅惠老師主講:絲路的藝術與文化交流

  • 講 題:絲路的藝術與文化交流
  • 主講人:許雅惠/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 時 間:2017年5月25日(週四)19:00-21:00
  • 地 點:待主辦單位公告確認
  • 主辦單位:臺大歷史系系學會學術部
  • 活動專頁:按此連結

臺大文學院音樂會:《午悅巴洛克》

  • 演出時間:2017年5月19日(週五)12:30-13:20
  • 演出地點:臺大文學院大堂
  • 演出陣容:樂興之時管絃樂團附設古樂團
    安庭儀/小提琴
    陳佩綾/小提琴
    藍之妤/小提琴
    謝廷潔/中提琴
    史芸婕/大提琴
    邱杏慈/大鍵琴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


「拼經濟 vs. 求永續,選哪個?」系列講座

過去,高排碳、高耗能、高污染的能源產業模式帶動經濟成長,
現在,面對劇烈氣候變遷、耗能污染產業結構調整的困境、重大石化業開發案爭議,
政府如何回應社會永續性的挑戰危機,如何抉擇? 

【第一講】
  • 講 題:臺灣氣候風險治理政策的困境:經濟發展優先與低碳永續的衝突
  • 主持人:蕭新煌/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 講 者:周桂田/臺大國發所所長、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 時 間:2017年5月31日(週三)19:30~21:00
  • 地 點:聯經書房(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94號B1)
  • 內容簡介:
    政府雖宣稱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而規劃建構低碳與綠色經濟產業,然而在國家經濟優先的邏輯下,仍不斷發展高耗能、高污染與高耗水產業,特別是鋼鐵業與石化業。2015年的巴黎會議明確要求各國提出具體的減少碳排目標、時程與行動策略。重發展輕風險,一切以經濟為優先的傳統思維,與要求低碳排放建構永續經營的新興趨勢,臺灣政府如何因應,如何執行?

【第二講】
  • 講 題:小蝦米對大鯨魚:從反國光石化運動看公民社會如何對抗國家機器
  • 主持人:陳東升/臺大社會系教授
  • 講 者:周桂田/臺大國發所所長、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 時 間:2017年6月6日(週二)19:30~21:00
  • 地 點:金石堂書店城中店(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19號)
  • 內容簡介:
    「白海豚會轉彎」與「PM2.5」,在反國光石化運動中如何成為全國性議題,進而成為濕地法、國民信託法及空污法修訂的重要推手?整合地方環境知識、藝文界創作、學界知識與醫界知識,將知識論述與美學系統化,再經由媒體、網路傳播,串聯全國各界,造就反國光石化運動的成功。這次的成功經驗在未來是否有助於推動國家治理轉型與創新、挑戰既有的產官學專家政治?

  • 主辦單位:臺大出版中心、聯經書房、金石堂書店城中店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