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場為兩場主題報告:「從期刊資料庫數據探討歷史學期刊的經營策略」、「當前大學歷史學研究所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的展望」,以及綜合討論。
從期刊資料庫數據探討歷史學期刊的經營策略
第一場主題為「從期刊資料庫數據探討歷史學期刊的經營策略」,由臺大歷史系甘懷真教授主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李貞德老師、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巫仁恕老師為引言人(以下發言學者敬稱省略)。
甘懷真指出期刊發表關係到學者的著作發表、職位升等,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他與臺大圖書資訊學系教授黃慕萱接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委託,執行「華文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建置策略計畫,構思如何將兩岸的TCI(臺灣引用文獻資料庫,Taiwan Citation Index)、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資料庫整合;目前參與此資料庫建置的主要學門有經濟學、歷史學與管理學。考量期刊資料庫涉及排名問題,計畫結果僅供參考,但基於對臺灣期刊學術品質的評價與自信,這項工作仍然值得進行,同時希望能建立起以臺灣為基地的中文期刊資料庫,進而在國際學界發揮影響力。至於兩岸期刊資料庫整合以後,期刊的排比、量化則成為必然面臨的課題,如何選取合理、客觀的量化指標仍待討論,近年來頗具爭議性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也值得反思。
由於參與此項研究計畫,同時基於對臺灣歷史學期刊發展的觀察,甘懷真提出幾點可供思考之處。第一,相較於其他學門的論文數量,歷史學論文明顯偏少。其中原因有待探討,或與學界的同儕審查制度(peer review)過於嚴格、投稿作業時間太長有關。第二,期刊論文是否過度,像一本具體而微的專書,有論文專書化的趨勢;如果學者具有創見,是否應該花費長時間寫一篇相對完整的論文刊載於期刊。第三,期刊論文的形式是否太少?或許受到國科會改革結果的影響,目前常見的期刊論文形式,主要為專題論文(article)、研究討論(review article)與書評(book review)三種。相較於日本學術期刊,專題論文通常僅有一、二篇,但其中更多的是research note,可以使學者較新的觀察快速提出。如果期刊無法反映最新的意見、增進學者之間的討論,將使期刊功能大為降低。第四,期刊論文與學術評鑑掛勾。這幾乎是現行期刊運作遭遇的最大困難,不僅影響學者升等,更左右期刊稿源。最後,如何建立起一個合理的同儕審查規範,或許可以參考其他學門的運作情況,再進一步討論。
李貞德以其參與期刊工作之經驗,說明史語所三種期刊以及《新史學》雜誌加入期刊資料庫前後的經營影響。根據數據資料的統計,期刊加入資料庫並未影響來稿率、退稿率及銷售量,但值得注意的是,期刊專號多有助於提升當期的銷售量。她認為這應該與各個學術課題都有一定數量的愛好者有關,因此.....(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