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4
【公經中心】租稅改革座談會
今年五月,蔡英文上任將屆滿一年。而最近最熱門的政策議題,其中一項就是即將推出的稅改方案。外界都在關注,行政院將會提出什麼樣的稅改政策?
為此,由財政部賦稅署、台灣經濟學會、台灣公共議題與政策協會主辦,台大經濟系協辦,台大公共經濟研究中心承辦的「租稅改革座談會」,今天(24日)舉辦邀請中國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曾巨威、文化大學會計系教授徐偉初、義美食品董事長高志尚、台大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顯峰與談,由台灣經濟學會理事長傅祖壇主持,討論兩稅合一制度的下一步。
由於稅改議題受到社會高度重視,因此也吸引許多來自學界、產業界、政府財稅部門、會計師事務所等來賓參與。全場與會來賓共有一百五十人,討論氣氛熱烈。
財政部次長蘇建榮致詞時表示,租稅制度的原則是追求公平、效率與稅收成長,兩稅合一制度從民國87年實施至今,造成國庫很大的損失,對於提升民間投資也沒有很明顯的幫助,因此財政部重新檢視兩稅合一制度,並提出改革方案。
徐偉初:建議股利所得單獨課稅
文化大學會計系教授徐偉初,擔任兩稅合一研究計劃研究團隊的主持人,他也在座談會中分享初步的研究結論與建議。
徐偉初從租稅的三個面向「效率」、「公平」與「財政收入」談起,他表示,目前最值得擔心的,就是「財政收入」。
徐偉初說,過去率先實施兩稅合一制度的歐美國家,現在絕大多數都已經不再實施了,「我們應該去想,當兩稅合一沒有辦法達成原本想要的效果時,甚至對所得分配有負面影響,那該怎麼辦?」
徐偉初與研究團隊也整理出目前股利所得制度的三大爭點。首先,股利所得稅負比較重,出現重複課稅的問題。第二,內外資股利及盈餘租稅待遇不同,容易出現「假外資」的情況,但「假外資」現象有多嚴重,上無法得知。第三,兩稅稅率差距過大,會出現以公司為避稅管道、「兩個所得稅」的「一國兩制」現象。徐偉初指出,兩稅合一制度的改革目標,就是希望減輕三大爭點帶來的負面效果,並且讓租稅制度符合國際趨勢。
徐偉初對兩稅合一的改革提出建議,包括廢除設算扣抵、稅負不應該在單階段課徵,應該經由公司與個人同時課稅以平衡稅負,而分離課稅法及股利所得部分免稅法或許是可行的方向。
稅制改革也需要配套措施,徐偉初建議,可行的配套措施是提高營業所得稅,從17%提高到20%;股利所得則單獨課稅,採取不一樣的免稅方式,可採取「定額免稅」或「比例免稅」,稅率比照外資的20%。徐偉初也補充,這項配套措施,股利所得稅率在低所得者(20%以下)的稅負將會增加,而高所得者將會減少,造成不公平。因此他建議,可以採取三級稅率的方式,以20%為基準點,加設較高及較低的稅率,一定金額以下的股利所得也可以建議免稅。
徐偉初指出,過去對於「降低稅率就能促進投資」的假設,目前還沒有實證資料可以支持這項假設。他舉例,1998年實施兩稅合一制度後,營所稅變成扣繳稅,但從實證資料來看,投資的比例並沒有大幅提高。徐偉初表示,稅負只是企業的投資行為的其中一個影響因素,需要比較一個全面的模型,才能了解投資行為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徐偉初表示,兩稅合一制度的完整研究報告,將會在四月中繳交給賦稅署。
曾巨威:應把兩稅合一跟股利所得分開來看
中國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曾巨威一開始便表示,他反對徐偉初可能提出的兩稅合一修法版本。
曾巨威說,現在談稅制改革,總是把「兩稅合一」跟「股利所得」放在一起看,但「這兩件事並不完全一樣」。
曾巨威指出,兩稅合一的爭議點在於兩稅是否重複,如果重複了,那就分開課稅,或者解決重複的問題;而其中一項解決方式,就是把股利所得降低,讓重複的效果不要這麼大。至於股利所得稅率是否過高,跟兩稅合一是否有重複效果,則是獨立的兩件事。
曾巨威當場計算數據指出,現在普遍認為內、外資稅率差異是16.08%,但如果用實際租稅負擔來計算,正確的差異是13.75%,原因是如果居住者在國內申報,有扣除額可以申報,但外資沒有這項優惠。曾巨威再提出,如果把綜合所得稅的最高45%稅率降低到40%,內、外資的差異將會再縮小到7.74%。
曾巨威呼籲眾人思考,為什麼內、外資不能有稅率上的差異?再者,目前的差異都是用最高邊際稅率來計算,但大多數納稅人並不是適用最高稅率的「大戶」。
曾巨威建議,兩稅應該獨立,並且把綜所稅的最高45%稅率降低到40%,「這樣一來,內外資差異就會縮小很多。」另外,維持綜所稅的累計課稅精神,至於股利所得則是回到兩稅合一實施之前的制度,也就是定額免稅。
曾巨威也說,台灣目前的赤字是結構導致的瑕疵,不能只看表面的赤字數字,而是應該看到租稅制度的問題。
企業代表:擔心政府效率不彰
義美食品董事長高志尚今日代表工商協進會出席。高志尚表示,企業擔心政府出現浪費與效率不彰的問題,以及是否能夠及時整合企業發展時所需要的各項資源。他舉例,之前「一例一休」修法時,看似很有道理,但謬沒有考慮到服務業跟高科技產業的需求,勞基法是早期訂定的法律,並不符合現在的產業需求。
高志尚引述企業界的意見指出,兩稅合一是時候該取消了。但他也擔心,政府對於「兩稅合一」已經定調,如此可能會重蹈一例一休的覆轍。高志尚說,現在是數位經濟的時代,又面臨少子化的問題,未來要怎麼追求經濟成長?經濟動能在哪裡?他也說,六大工商團體對於如何處理勞動跟環保的議題相當關心。
台大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顯峰表示,台灣採取綜合所得稅制,不管是要取消或者維持「兩稅合一」,都可以考慮在綜所稅制度底下進行調整,較為溫和。李顯峰也指出,過去「兩稅合一」是世界潮流,但如今大多數OECD國家都已將兩稅拆開。
2017.03.23
【頤賢講座】由一例一休看勞基法之一體適用與台灣集體勞資關係之發展 - 辛炳隆講座
|
辛炳隆教授說明近年來勞動基準法修法的過程,藉此點出一例一休真正的的爭點所在、未來修法可能的演進方向,以及勞資關係的改變。
辛教授認為服務業和工業的勞動需求模式差異甚大,用一部一體適用的勞基法將產生諸多窒礙難行的狀況和爭議。
因此勞基法應該只規範最基本的勞動條件,若要追求更理想的勞動條件,應依照產業特性制定因產業制宜的相關法規。
|
2017.03.22
【風險中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際研究和教育夥伴計畫(PIRE)活動紀實勢
2017年3月22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際研究和教育夥伴計畫(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Partnerships fo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IRE)團隊成員: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大氣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Everette Joseph教授、霍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系Terri Adams副教授及其他成員拜訪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風險中心),由風險中心與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共同接待並舉行學術交流會議。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際研究和教育夥伴計畫(PIRE)是由美國聯邦政府資助,其目標為提供完善應對極端氣候風險的預防措施,計畫內容涵蓋了研發早期預警系統、支持美國與臺灣串連起學術研究聯盟,並強調教育與跨學科的重要性。而此次與會交流的PIRE來訪成員,研究專長包含大氣科學、社會學、心理學及教育等領域。
此次學術交流會議出席成員分別為風險中心周桂田主任、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林子倫副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林宗弘副研究員、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郭士筠助研究員、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團隊;同時也邀請到臺灣大學理學院周素卿副院長、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林俊全教授、簡旭伸教授、臺灣大學心理學系陳淑惠教授與會交流。
緊接著,學術交流會議雙方代表分別針對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災害治理研究與相關實務做法提出簡報,隨後更深入討論政府災害防救體制、相關應變措施及教育訓練方案等議題,並交流未來雙方合作的可能性.會議最後在周素卿副院長的主持之下圓滿落幕。
2017.03.30
【頤賢講座】從一例一休看政府的決策品質 - 陳雄文講座
|
落實周休二日、減少總工時是朝野共同認同的政策目標,那麼為什麼一例一休修法會有如此巨大的爭議和反彈?
陳雄文召集人直指政府在七天國假議題的立場反覆、勞基法修正缺乏彈性、事務官與政務官分際不明等,是戰火延燒不止的原因。
陳召集人並以一例一休修法過程為例,討論執政與在野、事務官與政務官、行政與立法、勞方與資方、
政府施政與社會運動等等不同面向的互動,將如何影響政府的決策品質。
|
2017.03.24
【社工系】教師聯誼Happy hour
本次活動以教師聯誼由社工系主辦,社工系特別邀請了目前在學界教書的年輕系友會來與大家交流。歡迎各位教師一同邀請來訪學者參與每週五教師Happy Hour。
2017.04.13
【新聞所】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 至臺大新聞所進行交流
|
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臺大新聞所進行短期會面交流。(攝/黃楸晴)
|
今(3 / 27)日華中師範大學的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彭濤,於早上11點左右至臺大新聞所,與所長林照真、林麗雲教授、謝吉隆副教授等人,進行為期約半小時的短期會面交流。交流內容除了討論近期熱門的資料新聞以外,也期許未來華中師範大學的新聞傳播學院,與臺大新聞所能有更實質的交流。
|
所長林照真(中)向副院長彭濤(右)展示臺大新聞所學生的資料新聞作品。(攝/黃楸晴)
|
各老師在進入交流訪談之前,林照真先向彭濤展示臺大新聞所同學的資料新聞作品,其中包含公開資料平台的大數據分析,以及資訊視覺化兩部分。之後進入討論互動時,林麗雲則加強說明,臺大資料新聞課程或作品,現階段雖多屬於實驗性質,但臺大新聞所在做的事情卻是領先其他臺灣媒體。
|
由左至右依序為臺大新聞所教授林麗雲、副教授謝吉隆、所長林照真、華中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彭濤。(攝/黃楸晴)
|
彭濤表示,資料新聞是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目前非常注重的領域,因此在去(2016)年也和密蘇里大學積極合作,合辦有關大數據研究的工作坊,邀請大陸較著名的幾個公司來講課,並開放給所有學生免費參加。
最後談到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臺大新聞所的互動,彭濤則提出三個主要實質交流辦法。
第一個為交換生制度,促進兩校學生的實質互動,第二個則是希望借助臺大新聞所在大數據分析方面的成熟研究,邀請臺大新聞所相關領域的教授,於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至華中師範大學進行為期約兩個禮拜的授課。第三個則是邀請臺大新聞所各教授至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進行學術交流。
會面最後彭濤拿出贈與臺大新聞所的禮物,他強調裡面都是學生們自己親手做的,包含手繪校園地圖、USB、手繪筆記本等,彭濤帶來的精美禮物讓所長林照真自嘲不敢拿出回贈的禮物。最後全體以合照結束這次的短暫交流。
2017.03.31
【國發所】教師聯誼Happy hour
本次活動由國發所主辦,由國發所負責邀請了邀請了台綜院的幾位老師,院裡也有匈牙利來訪的學者會參加。此外,亦提供美食佳餚,舒緩各位同仁一週工作的辛勞,在熱絡的氣氛裡用一顆愉快的心結束了本週的週五教師Happy Hour。
2017.03.24-25
【風險中心】許一個臺灣的新發展願景(TWiT)暨邁向深度低碳社會公民學院
2017年3月24日,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於臺大社會科學院舉行「臺灣風險社會論壇-許一個臺灣的新發展願景(Taiwan in Transition,TWiT):從能源轉型啟動」。論壇一開始首先由臺灣大學張慶瑞副校長致詞為本次論壇揭開序幕,張副校長肯定風險中心於能源轉型政策研究的努力,認為臺灣在未來五到十年最重要的兩個問題,其一是生育率,另一便是能源了,不處理這二個核心議題,將會影響臺灣未來發展。接著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蘇國賢院長致詞指出,巴黎協定後,世界各國都在尋找低碳策略,臺灣若要有長遠的轉型發展,須要有前瞻性的政策。因此,德國便是相當好的借鏡對象。
活動上半場次由風險中心研究團隊報告本次論壇主題,即臺灣的新發展願景、能源轉型如何啟動。由風險中心張國暉執行長代表簡報,其首先指出過往國家與社會的共同發展傾向於「鑲嵌自主性」的概念,重視國家菁英與社會利益團體的深度連結。然而,當今的「鑲嵌自主性」概念已經轉變,不應再只是單純國家菁英與社會的連結,而是需要社會上每一位公眾的集體意志,國家才得以轉型,這是關鍵!
下半場次「凝聚臺灣能源轉型新共識」由風險中心周桂田主任主持,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楊鏡堂執行長,以及德國在台協會Sabrina Schmidt-Koschella(施碧娜)副處長共同與談。楊執行長從「希望能源轉型能帶動臺灣的產業創新」談起,指出現行政府已有能源及減碳辦公室來推動各項國內綠能發展目標。施碧娜副處長接著分享德國推動再生能源與低碳社會的經驗,在德國政府長年的努力之下,公民對於推展再生能源的認同度非常高。其重點在於德國民眾的理解,他們理解能源轉型是必要且無害的;而要促成這樣的理解,有賴於政府與民間的對話與溝通。最後,周桂田主任總結本次論壇,推動能源轉型、整體社會轉型,需要的不只是產業的發展,更要產業創新、現代化,全世界都已經開始參與邁向低碳轉型的社會變遷,若我們在不走向轉型就太慢了,我們面對的問題就是缺乏升級和研發,這不只是新政府必須面對的處境,也仰賴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隔日,延續24日活動,由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與風險中心合作舉辦「實踐低碳社會的公民參與」公民學院課程培訓,探討劇烈的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能源、產業、經濟與社會衝擊,使得節能減碳已成為世界趨勢,甚至成為地球公民基本的生活態度與行動。
首先,王寶貫主任講述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導致的劇烈氣候變遷,是過往歷史氣候不曾有過的現象,並提出我國實有必要擘劃深度減碳之永續發展藍圖,以知識經濟帶動低碳技術的發展,並以透明的對話與監督機制建立社會共識,以此深度減碳之契機融入國際社會,實踐產業與社會轉型。接著,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博士分享她在綠能群募平台的實務經驗、以及屏東養水種電的案例,指出透過太陽光電躉購政策以及綠能群募平台,如今一般大眾也可以很容易地認購太陽能板,或是提供屋頂、土地等,共享綠能建設的收益回饋。第三場由趙家緯博士後研究員主講,以公民的集體改變來形塑社會的轉型為題。透過審議式民主的公民參與形式,讓資訊能被公開與傳散,讓公民的意識能被更加的瞭解。最後一場則是討論校園的節能工作,台大氣候行動社顏東白前社長以此次公民學院所在的社科院為例,先以校園電費的支出與電費的計價制度切入,以不同空間電力管理模式為討論的目標,結合來自不同系所社員的相關知識,提出電力管理改善建議。最後,由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教授與課程學員分享與勉勵,並頒發課程結業證書予每位完整參與全天課程的學員。
詳細報導:
【活動回顧】臺灣風險社會論壇:許一個臺灣的新發展願景(TWiT)
【活動回顧】邁向深度低碳社會-「實踐低碳社會的公民參與」公民學院課程培訓
2017.03.30
【社工系】美國貧窮與社會安全網的現況、趨勢與挑戰
本系於3/30邀請畢業系友張祐綾博士演講:「美國貧窮與社會安全網的現況、趨勢與挑戰」,張祐綾博士目前任職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福利學院,其專長為貧窮、勞工研究、社會安全方案。
美國2007-2009年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大衰退造成美國社會貧窮與失業率攀升,自今仍未回復到十年前的水平,這場近年來歷時最久的經濟危機也檢驗了美國社會安全網(Social Safety Net)保障人民經濟福祉成效。
本演講前半場介紹了美國現今的貧窮問題、貧窮測量方式與社會安全方案的實施現況,了解各種政策如何處理貧窮問題,及其未來的趨勢與將面臨挑戰。講者也對台灣現行的貧窮政策進行反思,並以美國的政策經驗對台灣政策提出建議。最後聽眾提問時間,參與者提出各自在社工實務、學術研究上的經驗與觀點,對於當今台灣貧窮政策的實施狀況進行了熱烈的交流及討論。
演講後半段為留美申請座談(PhD、MSW的申請),講者以自身經歷分享申請相關注意事項及經驗,供有意前往美國留學深造的同學參考。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