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本期目次分隔線
101
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
活動報導
館藏導覽
item01
電影海報圖
分隔線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原圖中心「館藏導覽」徵稿試辦中!

content-1-1-img

原圖中心為鼓勵讀者使用中心資源,並增加「館藏導覽」專欄文章的多元性,將於2017年3月至6月試辦每月一次的「館藏導覽」徵稿,歡迎對原住民族議題、閱讀與寫作有興趣之讀者,一起加入原圖中心的開卷者行列,並領取專屬獎勵!

4月的館藏導覽徵稿的書單已經出爐(點此看書單),歡迎有興趣投稿的讀者於於4/20(四)之前,以標題「原圖中心4月份館藏導覽投稿_您的姓名」,將稿件寄至承辦人信箱:tzlin@ntu.edu.tw。

點此觀看詳細辦法

回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主題書展】 Ilha Formosa! 福爾摩沙生態紀實

content-1-2-img

「Ilha Formosa」為葡萄牙文「美麗的島嶼」之意。傳說這句話來自於16世紀航行於臺灣近海的葡萄牙人見到翠綠之島的讚嘆,雖然後來歷史學者指證此事其實是個美麗的錯誤傳說,相信不會改變世人對臺灣之美的認同。在多變的地形與氣候環境造就下,臺灣這塊幅員不大的島嶼上,擁有豐富而多元的自然與生態景觀,亞熱帶與熱帶的氣候條件,加上臺灣海峽的隔離,使冰河時期從歐亞大陸遷移而來的物種演化成島上的特有種,著名的黑潮洋流為臺灣帶來海洋與浮游生物的同時,也帶來南方植物,陸地上的森林受海拔高度影響,從低海拔的亞熱帶闊葉林到高山地帶的苔蘚與草原,分別孕育出不同種類的動植物。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美景,讓「Formosa」成了臺灣島16世紀至今的代名詞。

然而,近代的過度開發與過度授獵,導致這些豐沛的資源正快速減少中,野生的臺灣雲豹與臺灣梅花鹿已經絕跡,最具代表性的臺灣黑熊也早已被列為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其餘像櫻花鉤吻鮭、臺灣山椒魚、石虎及臺灣寬尾鳳蝶等,也都是臺灣目前的重點保育動物。所幸近年來生態保育的議題開越來越受到重視,讓這些生物能在絕跡前得到保護。

本次書展《Ilha Formosa! 福爾摩沙生態紀實》意在展現福爾摩沙的生態之美。我們精心挑選了許多描繪臺灣多樣與豐富動植物資源的館藏,讓讀者朋友們無需跋山涉水至深林野地也能看到在這片土地上美好的生態故事,展出內容包括圖書與視聽資料,展期從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歡迎大家踴躍來館閱讀或觀賞!

點此觀看內文與書單。

展出時間: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2017花現原圖側記──搶救巴里(臺大杜鵑花節系列活動)

#

自去年(2016)起,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配合臺大杜鵑花節舉辦相關系列活動,並呼應「杜鵑花」主題將活動定名為「花現原圖」,設計了一系列任務關卡,期盼讀者能夠藉由一步步解開謎題,進而了解本中心內的各項資源的利用方式。

今年度的活動主題為「花現原圖──搶救巴里」,故事靈感來自排灣族的神話傳說:紅眼巴里。從前,排灣族有一位名叫巴里的人,天生有雙紅眼睛,只要被他的紅眼睛看到,任何植物或動物都會馬上死去。由於擔心自己的紅眼睛誤傷族人,巴里獨自一人在山上居住,後來不幸生病,需要協助,讀者們的任務就自展開,需設法醫治巴里的頭痛症狀。

活動期間,不少讀者前來原圖中心搶救巴里,在3月11日臺大杜鵑花節開幕當天,新鄉國小合唱團穿著布農族的傳統服飾來到校園進行傳統歌謠的快閃表演,響亮的嗓音吸引許多民眾的目光。演唱完畢後,他們受邀前來原圖中心參訪,並一起完成搶救巴里的任務……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臺大森林系演講: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實踐與挑戰

#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系館一樓林一教室
時間︱2017年3月1日

文/林恬慈

2017年3月1日的臺大森林系專題討論課,盧道杰老師邀請了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副教授官大偉老師前來演講,主題為「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實踐與挑戰」。

2015年6月,《原基法》第21條修正,原住民族委員會(簡稱原民會)取得訂定傳統領域劃設辦法的授權,並於2017年2月14日公佈「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劃設辦法」,此舉引發了原住民族族群的不滿與抗議。參與過原民會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的官老師,在演講中向學生說明了臺灣原住民族土地的概念與現況,並解釋為何此次公佈的命令會引來這麼大的反彈。 官老師一開始首先提到的是墾殖國家(settler country)的難題。墾殖國家指的是國家在建立之前,土地上已經有在原居地生活已久的住民。身為外來者,這導致墾殖國家在建國後,必須面對、檢討與處理當初向原居民取得土地的倫理道德問題……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野有蔓草:野菜書寫

本書封面圖《野有蔓草:野菜書寫》
方梓著;二魚文化,2013

文/蕭如雅

出身農家,自幼在父親田野間玩耍而熟悉植物的作者,透過本書娓娓道來這片土地上的各種野草。物資豐富的現代社會,觀光休閒餐廳開在各處山林裡,桌上少不了稱為「野菜」的珍饈,一鍋土雞湯加必備的麻油炒山蘇、清炒水蓮菜,早已是旅行享受中的一環。但我們所不知道的是,這些搬上桌的「草食」,居然就在日常往返的草叢步道、牆縫間默默生長著,宛如伯樂的作者一篇篇重現它們的樣貌,也回溯歷史中它們各自獨特的故事。
這25篇散文將作者對野菜豐沛的愛躍然於紙上,作者可以忍受日曬步行尋草的過程,如孩子般開心在荒煙漫草中與野菜們相遇,不顧尋找或拔摘時的狼狽。書裡內容豐富巧妙串聯,包含野菜的形貌、料理方式、史實上的使用、個人經驗的記憶、風俗習慣及臺灣各住民(原住民族、漢人、客家人)不同的吃法觀點,書末還有《本草綱目》手繪的各種野草圖示,有意境也具體。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

本書封面圖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
康培德著;聯經,2016

文/廖偉辰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共有七章,大體可分為三個部分,分別從分類、政策和影響,討論在十七世紀後半,荷蘭殖民者如何看待臺灣原住民族群,其政策有何成就與限制,並在當時與後來對原住民族群產生何種影響。
第一部分主要是討論荷蘭東印度公司如何區辨哪一原住民族群屬於「文明」,那一原住民族群又是屬於「野蠻」,並對公司施政產生何種影響。作者指出,可以用1650年代作為區隔,在1650年代之前,由於接觸較少,公司是以身體的公眾展示方式與有無社會階序差異作為辨別文明與野蠻的標準。在1650年之後,經歷近30年的統治,公司以熱蘭遮城為中心,分成最文明的熱蘭遮城周邊地區、有文明亦有野性的南北路平原和無法教化的山區部落。而這些分類也影響公司的決策,例如當宣教師不足時,無法教化與偏遠地區就被優先捨棄。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那年秋天

本書封面圖 《那年秋天》
楊風著;唐山出版社,2008

文/游凱婷

「這是一本同志小說,記錄同志千年萬劫的歡笑與苦難……」這是印在書底內側折頁的文字,簡潔有力地介紹了這本作品。作者楊風,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身兼佛教學者、詩人及同志文學作家等身分。楊風描述自己一輩子研究佛教、皈依佛教、信仰佛教,甚至想過要出家當和尚,到頭來卻仍「隨自意」地甘願墮落為淫蕩之人,《那年秋天》這本小說集的出版,或許可以做為自身淫蕩性格的證明與告白吧!
本書收錄了十三篇同志小說,其中三篇與原住民有關,分別是:〈橋上的靈魂〉、〈父親〉與〈決戰林杞埔〉。〈橋上的靈魂〉描述名叫Dullai的泰雅族青年與一位漢族青年的故事,Dullai在兩人相戀之初曾說自己喜歡男生觸犯gaga(族規),怕被utux(祖靈)懲罰,之後更將刻有名字的彎刀送與對方,有著求婚之意,只是最後這段感情結束於漢族青年的不安於室,讓Dullai最後在某個午夜留下彎刀,邊唱著出草歌〈Mongalaq〉,頭也不回地離開。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Native-Land.ca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native-land.ca
整理:林恬慈

對你居住的地方有更多了解
Native-Land.ca的計畫結合了google map,透過不同網路資源的彙整,紀錄北美原住民的領地、語言、條約等。此計畫是由Victor發起,他是美國移民的後代,在Katzie傳統領域出生,於Okanagan長大。Victor很關心地圖以及使用地圖時可能產生的殖民者視角等議題, 例如:誰有權力去定義領地的開始與結束?這些問題Victor又應該找誰討論?
由於加拿大有超過630個第一民族,無法確定每筆資料的正確性,Victor開啟了這個計畫,希望集結大家的資訊來充實地圖的完整性。Victor了解地圖本身便具有與生俱來的殖民性,將原本不存在族群間的邊界賦予權力,而且這些邊界的劃設常不懷好意,並遭到了錯誤的使用。因此Victor對他的地圖計畫也接受檢視與質疑,希望從不同意見中得到調整與改善。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臺南市札哈木部落大學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tainan.tbc.apc.gov.tw/
整理:吳慈恩

臺南市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建構原住民族社會終身學習環境,提供市民及族人終身學習的環境並培育在地人才,於101年向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及教育部共同爭取補助設立「臺南市原住民族部落大學」,並於101年10月6日正式成立,隔年102年正式定名為「札哈木部落大學」,「Cahamu札哈木」是鄒族語「府城」的意思。
札哈木部落大學課程豐富並具多樣性選擇,其囊括文化學程、產業技能、語文教育,以及特色課程如:山林智慧──記憶傳承、野菜美食家、魯凱族手工編織、幼兒族語等。課程之內容設計特別強調「自己」、「在地」的主體性,希望在地族人透過知識的學習,立基於傳統,傳承於在地。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10
circle 「殖民、解殖與博物館」工作坊
circle 無形文化資產與臺灣原住民族的口述傳統
circle 玉見臺灣:史前與當代的交會
circle 初綻──Pulima表演藝術新秀巡演
circle 第九屆全國大專院校原住民族傳統樂舞競賽
circle 泰雅彩虹畫展──鐵木亞沙繪畫創作特展
circle 'Icep愛下去──阿美族港口部落Apo'&Lisin油畫藝作創作個展
circle 「她方」的記憶──泰雅女性之婚嫁與日常服飾與用具展
circle 第一屆vusam文學獎活動
circle 「原民寶藏.經典再現」文物特展體驗活動 織羅密網的力量 Ina十字繡的愛
回本期目次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