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龐大雜亂的資訊讓人難以消化,甚至在接收訊息時產生過多的負荷,而簡報者,作為一個傳達資訊的媒介,如果想要成功地傳達訊息給聽眾,使其能夠理解並且接受他的觀點,就必須思考如何在傳遞資訊的過程中,避免讓聽眾承受過多的認知負荷。
講者提供了幾個具體方向,讓簡報者思考如何在簡報過程有效地與聽眾溝通。首先要注意的是,減輕聽眾的認知負荷,並不是指減少內容的資訊量,因為聽眾聽取簡報的目的之一,就是來吸收和學習新的資訊。聽眾並不害怕複雜資訊,而是擔心不能充分理解資訊,因此簡報者要思考如何設計簡報的內容,將資訊化繁為簡。
在簡報過程中,聽眾都在找尋理解內容的途徑和方式,而簡報者的角色就是幫助聽眾找到這個途徑。簡報者可以想像自己是一位訊息的引導者,運用特別的創意來設計簡報內容,掌握”Project-absorb”的原則,傳達出充分的資訊,但也同時也要考慮聽眾的吸收程度。
設計簡報的方式,則可以參考我們平時閱讀學術期刊文章的習慣。我們在閱讀文獻時,往往先讀摘要,接著跳到圖示、資料和結果,進行簡報設計時,亦可以如此安排:將結果先告訴觀眾,讓聽眾掌握住內容的核心,避免讓聽眾無所適從。過濾出簡報的重點,即是降低他們認知負荷的最佳方式之一。
此外,在演講中, 簡報者本身就是訊息, 簡報者的一舉一動,從聲音到態度,都對演講產生很大的影響,當簡報者對講題內容充滿熱誠,聽眾的求知興趣也會因此而受到啟發。
而在接受訊息的方式上,聽眾最期望的是,從簡報者本身獲得新知,因此簡報檔案應只扮演輔助的角色,當簡報檔案所呈現的資訊量過多時,由於聽眾需要同時消化簡報者口述的內容和簡報檔案的文字內容,他們的認知負荷便會逐步增加,造成簡報者無法有效地傳遞訊息。這時,簡報者可嘗試使用講義,聽眾則可以選擇先聽其講述,之後再閱讀講義,如此一來認知負荷便可以有效減輕。
當簡報者妥善地設計內容,幫助聽眾把吸收資訊的認知負荷降低,就可以講述一場能讓聽眾產生共鳴、具有說服力的傑出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