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最新消息] . 105學年度第2學期經典人文學程開放申請
[活動預報] . 2017.3.2、23、24日(週四、五)早稻田學術交流系列講座
 . 2017.3.3(週五)朱鎮五教授主講:韓國歷史課本對濟州與光州事件的歪曲──兼論歷史教育的活性化
[書  介] 《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出版
[專題報導] . 李孟衡/「一元或多元的東亞文化?」研究生研習營紀要
[校園活動] 【科學史沙龍講座】戰爭與科技的故事
  . 【主題書展】Ilha Formosa! 福爾摩沙生態紀實

臺大歷史系
募款專區

105學年度第2學期經典人文學程開放申請

  • 臺大「經典人文學程」105學年度第2學期自即日起開放申請,歡迎有志提升人文素養的臺大人報名。

    經典人文學程是本校文學院為提昇全校學生的進階人文素養所開設的學程。課程皆由文學院精心規劃,貫穿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文化研究等領域,以適合全校不同學科的學生修習,並作為通識課程之上的進階人文課程。

    當人文素養已是社會領袖的必備教養時,歡迎有志臺大人申請修習。尤其歡迎主修理工醫農等自然科學之優秀同學就讀。

  • 105學年度第2學期課程如下:
    葉國良 中文系 中國傳統生命禮俗
    姜台芬 外文系 聖經選讀二
    周婉窈 歷史系 臺灣原住民史
    苑舉正 哲學系 斯多噶哲學
    呂欣怡 人類系 都市人類學
    范淑文 日文系 日本文學與文化導讀
    曹景惠 日文系 日本隨筆文學導讀
    沈惠如 戲劇系 中國戲劇及劇場史下
    柯慶明 臺文所 臺灣現代詩
    施靜菲 藝史所 東亞陶瓷文化史
    楊建章 音樂所 歐洲音樂美學經典閱讀
    (歷年所開課程,見學程網頁)

  • 申請資格:本校各學系所學士班二年級(含)以上及碩、博士班學生。
  • 申請辦法:詳見本學程中心網頁:
    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subject1/
  • 申請日期:即日起至2017年2月24日(週五)
  • 請將相關申請資料送至歷史系辦公室。審核通過後,預計於一週後(3/6)公布申請核准名單。
  • 承辦人:歷史系助教林佳宜/電話:3366-4705/E-mail:history@ntu.edu.tw 

 
早稻田大學介紹
圖片來源:早稻田大學網站

 

2017年3月2、23、24日(週四、五)
早稻田學術交流系列講座

學術交流系列一
  • 講 題:從國家可視化工程與基礎結構權力談在台灣的日本殖民地國家論
  • 主講人:若林正丈/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教授
  • 主持人:陳翠蓮/臺大歷史系教授
  • 時 間:2017年3月2日(週四)上午10:00
  • 地 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中文演講)
學術交流系列二 大正時代東亞知識人・留學生的知識交流
  • 講題一:在東京之臺灣人留學生的言論空間:以綜合月刊《亞細亞公論》為線索
  • 主講人:紀旭峰/日本早稻田大學地域・地域間研究機構主任研究員(研究院副教授)
  • 主持人:顏杏如/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 時 間:2017年3月23日(週四)下午2:00-3:00
  • 地 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 講題二: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東亞知識人的國際交流團體:新亞同盟黨、東洋青年同志會、《亞細亞公論》
  • 主講人:小野容照/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助教
  • 口 譯:劉牧菁/臺大歷史系碩士、日文系學士
  • 主持人:顏杏如/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 時 間:2017年3月23日(週四)下午3:00-5:00
  • 地 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日文演講)

  • 綜合討論
  • 時 間:2017年3月23日(週四)下午5:00-6:00
  • 地 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學術交流系列三
  • 講 題:後藤新平與台灣——與近代日本歷史理解之關聯
  • 主講人:春山明哲/早稻田大學臺灣研究所客員上級研究員
  • 口 譯:劉牧菁/臺大歷史系碩士、日文系學士
  • 主持人:周婉窈/臺大歷史系教授
  • 時 間:2017年3月24日(週五)上午10:00-12:30
  • 地 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朱鎮五教授介紹
圖片來源:韓國祥明大學網站

 

2017年3月3日(週五)
朱鎮五教授主講:韓國歷史課本對濟州與光州事件的歪曲──兼論歷史教育的活性化

  • 講 題:韓國歷史課本對濟州與光州事件的歪曲──兼論歷史教育的活性化
  • 主講人:朱鎮五/韓國祥明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首爾市教育廳「民主社會歷史教育委員會」委員長、「審定版韓國史教科書執筆者協議會」主席
  • 譯 者:朱立熙/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
  • 主持人:周婉窈/臺大歷史系教授
  • 時 間:2017年3月3日(週五)下午3:30
  • 地 點: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出版

  • 作 者:駒込武
  • 譯 者:吳密察、許佩賢、林詩庭
  • 臺 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1月出版,456頁,ISBN:978-986-350-197-8
  • 內容簡介:
    研究臺灣史,自不可不將其置入東亞殖民地史的脈絡中相互檢視。本書分析1895至1945年「殖民地帝國日本」的異民族統治情形,並以東亞世界做為整體地域,探討「本國」的統治體制,和殖民地臺灣及朝鮮,與滿洲國及華北占領地之間的相互影響,提出深入剖析。

    作者重新解析「同化政策」的內涵,並以「國家統合」與「文化統合」這兩個座標來整理,證明「同化」並非可以拿來說明什麼的分析概念,事實上其本身就是需要被說明的概念。本書在狹義上可以說是殖民地教育史研究,廣義上則可放在殖民地統治的政治史研究系譜,甚至通泛地與臺灣史、朝鮮史、中國史等地區研究相互交錯。

  • 作者簡介:
    駒込武,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學博士,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近現代史及日本殖民地教育政策。近期關注英國傳教士在臺灣日治時期展開教育活動的背景、其與臺灣人基督徒和抗日人士的互動情形,及與日本政府的外交關係。著有《帝國與學校》(合編著)、《世界史中的臺灣殖民地統治》等書。

  • 譯者簡介:
    吳密察(序章),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日本東京大學博士課程修了。曾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現任國史館館長。研究領域為臺灣史、日本近代史。著有《台灣近代史研究》、《日本觀察》等書。

    許佩賢(一至三章、結論),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長期從事教育史研究及教育史料蒐集整理工作。著有《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衛城)、《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東村)、《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遠流)等書,並譯有《攻臺戰記》、《攻臺見聞》等重要史料。

    林詩庭(四至六章),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碩士。大學時期即開始學術論文的日文翻譯;赴日留學後定居日本,持續從事英、日文筆譯及日文口譯工作,現為自由譯者,譯有《總力戰與臺灣》(臺大出版中心)等書。
「一元或多元的東亞文化?」研究生研習營紀要

李孟衡(臺大歷史系博士生)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跨國界的文化傳釋:東亞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跨學科研究」計畫於2011年啟動後,為開啟及引領研究生於東亞議題的研究路徑與方法,每年皆辦理研究生研習營,邀請參與計畫老師及國內、外相關學者授課,並開放全國研究生參與。2015年11月20日,該計畫與臺灣大學文學院共同舉辦第五次研究生研習營,主題為「一元或多元的東亞文化?」。本次研習營分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網路授課」,事先將講者的演講內容、資料置於網路,供學員學習、研讀;第二階段是現場討論課程,將實際聚談的時間完全保留給師生的研習討論。6位受邀講者為許暉林先生(臺大中文系副教授)、林立萍先生(臺大日文系教授)、徐興慶先生(臺大日文系教授)、古偉瀛先生(臺大歷史系名譽教授)、蕭麗華先生(佛光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以及甘懷真先生(臺大歷史系教授),各依其專業研究,提供學員東亞研究相關資訊,並期望有所啟發。

許暉林老師

 許老師以「鏡與前知:試論中國敘事文類中現代視覺經驗的起源」為題,講述眼鏡、望遠鏡、X光等西方科技進入中國時的譯名,及其中所蘊含的現代性體驗、文化傳釋。「鏡」原是銅製,在傳統中國具有獨特的道德意涵。明中晚期以後,隨著西方玻璃「鏡」的傳入,「鏡」的意義才發生轉變。望遠鏡也因而具有新意,如《老殘遊記》中所賦予的「國家未來命運的走向」,即為一例。

 「X光」一詞的翻譯也與「鏡」有關。X光在西方本是醫療、救命之用,傳入中國時,卻是透過三稜鏡展示,顯示在近代中國的視覺體驗中,光與鏡的關係實為緊密。其次,人體經X光照過僅顯示骨架,如骷髏般,對中國人而言會聯想到死亡,與西方的醫療等印象大不相同。這也是早期中西交流時特有的現象。

 許老師根據上述講演,向與會學員提出兩個問題:一、兩篇論文文本是否能說服你?若否,理由何在?二、文本何時可作為史料?或者史料是否可做為文學文本閱讀?並與學員展開熱烈討論。

 有學員認為史料與文學應分開處理,因為六朝時的文本很難區分是史料或文學文本,刻意區分有其危險性,如《洛陽珈藍記》。當時一些文本的作者也會故意將人物、事件時空錯置,或許可以由此思考「小說是否能當作史料來運用」的提問。

 另有學員以《史記》記載「孔子作春秋」為例,雖可在同時代或更早文獻中找到相關紀錄,但若干論者強調必須深究「作」字的意義為何,不能以此認為「孔子作春秋」是不證自明的。因此文學文本雖可作為史料,但須與其他資料相互參照。又或者文學文本與史料間的界限不是很清楚,如我們今天認為.....(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0期


▲「一元或多元的東亞文化?」研習營授課實況(2015年11月20日攝於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科學史沙龍講座】戰爭與科技的故事

  • 講題一:你猜猜:羅馬帝國軍隊和漢代軍隊交手會怎樣?
  • 講 師:邢義田/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
  • 內容簡介:
    主要利用羅馬和漢代傳世文獻及考古出土材料,介紹羅馬帝國和同時期漢代中國軍隊在性質、組成、裝備和戰術上的特色,並討論過去二、三十年盛傳「羅馬軍隊曾到漢代邊疆代為防守匈奴」是真的嗎?如果羅馬和漢代軍隊交手,會如何呢?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

  • 講題二:恐怖武器怎麼登上月球的:火箭的故事
  • 講 師:趙 丰/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火箭是啥?誰發明的?誰用來打仗的?二戰中納粹的 V-2 有多恐怖?冷戰又怎麼促進了更“恐怖”的火箭一路飛向太空,甚至把人送上了月球?火箭這個人類智慧知識的產物,終究是改變了人類的世界。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

  • 主持人:高涌泉/臺大科教中心主任
  • 日 期:2017年3月5日(週日)13:55-16:30
  • 地 點:華山文創園區中三館2樓拱廳


【主題書展】Ilha Formosa! 福爾摩沙生態紀實

  • 活動簡介:
    「Ilha Formosa」為葡萄牙文「美麗的島嶼」之意。傳說這句話來自於16世紀航行於臺灣近海的葡萄牙人見到翠綠之島的讚嘆,雖然後來歷史學者指證此事其實是個美麗的錯誤傳說,相信不會改變世人對臺灣之美的認同。在多變的地形與氣候環境造就下,臺灣這塊幅員不大的島嶼上,擁有豐富而多元的自然與生態景觀,亞熱帶與熱帶的氣候條件,加上臺灣海峽的隔離,使冰河時期從歐亞大陸遷移而來的物種演化成島上的特有種,著名的黑潮洋流為臺灣帶來海洋與浮游生物的同時,也帶來南方植物,陸地上的森林受海拔高度影響,從低海拔的亞熱帶闊葉林到高山地帶的苔蘚與草原,分別孕育出不同種類的動植物。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美景,讓「Formosa」成了臺灣島16世紀至今的代名詞。

    然而,近代的過度開發與過度狩獵,導致這些豐沛的資源正快速減少中,野生的臺灣雲豹與梅花鹿已經絕跡,最具代表性的臺灣黑熊也早已被列為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其餘像櫻花鉤吻鮭、臺灣山椒魚、石虎及臺灣寬尾鳳蝶等,也都是臺灣目前的重點保育動物。所幸近年來生態保育的議題越來越受到重視,讓這些生物能在絕跡前得到保護。

    本次書展《Ilha Formosa! 福爾摩沙生態紀實》意在展現福爾摩沙的生態之美。我們精心挑選了許多描繪臺灣多樣與豐富動植物資源的館藏,讓讀者朋友們無需跋山涉水至深林野地,也能看到這片土地上美好的生態故事。展出內容包括圖書與視聽資料,展期為2017年1月1日至4月30日,歡迎大家踴躍來館閱讀或觀賞!

  • 展出時間:2017年1月1日至4月30日
  • 展出地點:臺大圖書館B1原圖中心
  •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