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臺大新聞所的王思澄,目前在《天下雜誌》擔任數位策展編輯,主要負責數位內容的包裝和行銷,與記者、攝影師、工程師、美術設計、媒體經營者等人合作,有效率地使用數位媒體的優勢,找出最適合每一則報導的網路呈現方式,凸顯報導的特色與價值,為報導內容「加值」。
由於紙本與數位媒體的差異,報導的呈現方式也有所不同。王思澄的角色就像是一座橋梁,與「內容產製者」和「後端編輯者」溝通,協助報導在數位上的呈現能夠順利進行,這些都需要極大的細心及耐心。
「我覺得合作很重要。」已經在《天下雜誌》工作一年的王思澄表示,《天下》與其他媒體組織很大的不同,就是相對較細的分工。文字記者可能主導報導的內容方向,但是他也需要攝影、美術設計、工程師等人的配合。
由於王思澄需要在報導前端與後端之間徘徊,她不僅要瞭解報導的寫作原則,也必須知道基本的程式語言,和媒體平台的經營模式。在這一來一往的互動中,王思澄逐漸摸索出不同領域的人的合作習性,懂得適度調節各方意見,並累積組織數位報導整體呈現的經驗。
相較於如今的不疾不徐,王思澄笑笑表示,剛進《天下》工作的她,可沒有現在的從容。「剛報到時,馬上就要使用Photoshop軟體,我在臺大新聞所就讀時還沒開設相關課程。」對Photoshop一知半解的王思澄,所幸因前輩的指導,加上自己的摸索才逐漸上手。
但另王思澄感到更頭痛的,則是《天下》的每週週報。週報是透過google analytics來分析讀者的閱讀喜好,能夠提供《天下》下一期報導主題的方向。《天下》旗下許多不同網路平台背後的數字分析,讓第一次接觸龐大資料分析的王思澄倍感壓力。
「在學校有經營部落格的經驗,但經營主流媒體平台又是另一回事。」回憶最初做週報的那一個禮拜,當其他辦公室同仁們已收拾隨身行囊,與家人團聚一同吃晚飯,王思澄則是在電腦螢幕前,鑽研數字分析報表,獨自一人在辦公室待到晚上10點、甚至11點。「當時我很無助,還打電話向前輩求救。」
進入《天下》工作後,王思澄才深刻體會到職場與學校環境的不同,「原來要學的東西還很多。」雖然學校老師樂於分享實務經驗,但唯獨自己身處在強調即時的數位媒體環境時,才
能真正感受到節奏緊湊的工作環境,以及必須快速熟悉工作內容的壓力。
現今強調即時、變動性高的媒體環境下,王思澄認為未來想在媒體工作的學弟妹們,不要只是侷限自己在某一領域,而是培養「開放」的態度及應變的能力,來面對隨時出現的挑戰。
文/黃楸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