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到本院中文系的場合來演講。我個人的研究,無論在課題的選擇或材料的使用上,都和中文系同仁、同學有相近的地方,但我很少有機會在中文學界舉辦的活動中發表看法,來到本院中文系演講,更是第一次。我相當珍惜這個機會,希望能夠與老師和同學有好的交流。
今天要講的主題,其實是主辦單位提議的。我在受邀的時候,有點被題目吸引住,就馬上答應了。我收到的題目是:「唐史研究與文學的關係」,這個題目有點曖昧,不太清楚是什麼意思,但又好像跟我做的工作有些關係,我想,也許我就試著把這個題目講出一點內容,一點道理來。但由於公務忙碌,要講什麼,直到幾天前還是一片空白。我最後決定,主要以經驗談的方式來處理這個題目,說一些自己與文學研究有關的學思經驗,零星的認識和見解則依附於其上。
二、解題的嘗試
現在先要講,今天的演講題目對我所激起的一些想法。剛剛說過,我之所以在接到演講邀請時就立刻答應,一個原因是,我覺得我接到的題目很曖昧,意思不很清楚,好像值得推敲一下。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這個題目在不同的學術環境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意涵以及不同的可能答案。略為說明這個情況,說不定會有助於各位考慮歷史研究與文學的相關問題。
我個人開始嘗試做研究,是在大學時代,大概是大二、大三的時候,1975到1976年。如果站在當時的環境,今天演講問題的意涵是非常清楚的。就當時臺灣的學術環境而言,歷史學與文學的區別是不言而喻的。從歷史學的角度來說,歷史基本上不研究文學現象,甚至不太研究文化現象,而且在研究材料上,文學與史學之間往往各有畛域。當時經史子集四部的觀念還很深,在傳統中國史的研究上,歷史研究還是常把史部的書籍,如正史、政書,當作歷史學的基本資料。研究比較晚期的歷史,譬如宋代以下,雖然大量使用文集,但歷史學家基本上只使用記述性的文字或有官方性質的文書,碰到詩賦或藝術性的文章,一般就跳過。
在文學領域方面,由於我不是唸中文系的,對中文學界的情況不太清楚,但我想也差不多:文、史畛域區別很清楚。當時的文學研究還是很重視作品外部的研究.....(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