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3
【頤賢講座】全球工業4.0及智慧機器人大趨勢:新挑戰與新契機 - 羅仁權講座
|
羅教授提到工業4.0即是智慧製造的概念。它有別於工業3.0較為僵化的生產流程, 使得生產更加具有彈性, 甚至可以讓工程師在生產的中途進行修改, 進而滿足各別客戶的需求。
羅教授進一步提到工業4.0的要素包含: 機器人、物聯網與大數據運算。未來工業4.0的工廠將包含許多機器人, 機器人不僅只有單一的製造功能, 更具有與人互動的能力。由於人必須與大量的機器人一同工作, 工作環境的安全與否則仰賴於機器感應技術的突破。
|
2016.11.24
【頤賢講座】從危機管理歷練領導作風 - 張善政講座
|
「我剛上任就接連遇到霸王寒流、美濃地震等接二連三的大危機……」張院長調侃自己多災多難的行政院長任期。張院長以交通堵塞為例, 闡述著他遇到危機時處理的邏輯, 他認為最佳的做法是讓民眾感受到主政者已掌控好狀況, 次佳的做法則是讓民眾了解狀況正在處理中, 而最糟的做法是危機發生後無人前去處理。
張院長從指導學生論文與帶領部屬的經驗中提到, 學生往往比指導教授更清楚自己論文的細節, 正如同部屬比長官更理解自己的業務一般。他認為管理是專業分工, 不是靠一人權威指揮。做為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在部屬們出現爭議時, 做出明確的決策。
|
2016.11.25
【風險中心】2016臺灣風險社會論壇——不能等了!能源貧窮迫在眉睫
|
2016年11月25日,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於臺大社會科學院頤賢館舉行「2016臺灣風險社會論壇——不能等了!能源貧窮迫在眉睫」。論壇由風險中心周桂田主任主持開場,指出據2014年的統計,工業電價補貼約120億臺幣,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除了能源安全、能源穩定之外,也應該注重社會公平與弱勢問題。
風險中心研究團隊進行上半場簡報,開頭提及學童在便利商店等公共場所做功課,有些其實是因為家中沒有足夠照明或冷氣,也就是閱讀環境不好,引出問題意識:哪些家庭面臨這種情況?水、電、瓦斯對他們的負擔有多大?由於臺灣對於低收入戶有減免,如化石燃料補貼及偏低的水價,常造成油、水、電費用負擔不高的認知;但所謂「能源貧窮」,必須回到在地的能源需要去定義,早期通常是以能源支出佔家戶所得比10%以上,稱為高敏感族群,但在此基礎之上,仍需要更精細的定義。研究團隊先剔除所得中位數以上的家戶,再得出油、水、電支出佔家戶所得比10%以上的潛在風險區域,經過初步推估,全臺13%的家戶面臨能源貧窮潛在風險,即約304萬人的能源支出超過家庭收支佔比10%。
若從空間上檢視各縣市的能源貧窮分布,亦可發現這樣的貧窮現象存在著城鄉差異,如苗栗、雲林與新竹等三個縣市,有逾30%的家戶呈現能源貧窮現象,特別是偏鄉大眾運輸工具較少,依賴私人運輸工具之下,交通燃料需求極高,亦加深能源貧窮的城鄉差距問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風險中心研究團隊提出3點建議:
1.針對能源貧窮潛在風險進行全國性的社會影響評估,並且報告必須公開、作為政策依據;
2.立基於社會影響評估,做出合理的住宅電價級距設計,除了兼顧所得較低族群,亦須考慮對中等收入者的衝擊,若用電330度以下不漲電價,會轉嫁給誰負擔?應避免讓「比較不窮的」負擔最多;
3.根據上述評估,針對能源貧窮風險對象,進行特定的能源效率提升,包括照明、空調等專案改善。
其後進入上半場的問題與討論,有民眾提問政府單位有無相關研究與對比資料?為何在水力、電力獨占的情況下,卻沒有釋出資料?研究團隊回應,本研究使用主計總處的臺灣收入調查,但碰到的問題是,當從縣市往下計算到鄉鎮市時,有很多數據是不透明的,無法聚焦於某個空間尺度,例如相對周邊有較嚴峻能源貧窮現象的地區。針對資料公開的部分,其實臺電和水公司都握有數據,但若要開放,必須把電、水、瓦斯等數據都串到一個門牌上,對單一機構而言有困難。研究團隊也訴求未來能透過串接不同資料庫,釐清區域性能源問題。
進入下半場次,仍由風險中心研究團隊做開場報告,主題為凝聚臺灣能源轉型新共識,講者指出能源在減碳系統中作為一個重要部分,例如歐洲國家在90年代開始穩健轉型、發展再生能源。德國全球變遷諮詢委員會關於轉型的探討,提出面對全球氣候變遷需要三個領域——能源系統、都市系統、土地利用系統的全面轉型。意即,能源轉型的啟動其實代表一場社會轉型,正面因素包括技術創新和社會創新,負面因素則包括利益結構、路徑依賴等,在推動能源轉型時,重點是如何應對舊社會的既有結構阻礙。
接續由徐光蓉教授(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簡報,主旨環繞在去年及今年的cop21、巴黎協議及cop22,巴黎協議的目標很清楚,要控制氣候增溫不超過1.5度C,而且與京都議定書不同的是,所有國家都會參與,並無規定要做多少,而是由每個國家自己呈上要做多少,每五年檢視一次。巴黎協議在今年11月4日生效,總共137個締約國,已有113國簽署,共佔超過約八成的全球總排放量,這是有史以來國際協議生效最快的一次,反映出大部分的國家都認同問題的嚴峻性。此次會議還廣邀非政府行動者,包括社區和民間團體。所以究竟如何達成目標?只有各國自願減量是不夠的,應該鼓勵再生能源發展、關閉燃煤電廠、發展電動車、更新舊建築使其更簡能,但若依照臺電目前的火力發電廠計畫,是不可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
洪申翰副秘書長(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則分享自己對於臺灣推動能源轉型的觀察,他表示新政府宣示了非核家園的目標,卻一直對於減量啟程猶豫不決。也就是說,他並不懷疑新政府視此為重要議題,但現在的問題是轉型轉不過去,過去臺灣電業樣態的既有結構是不太重視需求面,舉例而言,臺電各區處配置於處理節能問題的人員比例是非常少的。另一方面,若要更新電價公式,重點在於把哪些成本納入計算,以及分攤結構。
進入下半場的問題與討論,有記者提問能源轉型和節能減碳之間的矛盾,為達成非核家園目標,必須確保能源供給,可能有一陣子要依賴非核電發電,但依照徐教授前述的臺電大型火力發電開發計畫,似乎不利於減碳,是否會造成排碳量不減反增?徐教授回應指出,其實臺灣的耗電量已經太多,應該要節電;而且能源不等同於電,缺電有部分原因是臺電維修有問題,臺灣不缺設備但效率差,假如臺電火力電廠的效率能提升到跟民營電廠一樣,就可以省下約5%的電。另有來賓提問如何進一步動員民間資源,對此,洪申翰副秘書長回應關於能源治理的議題,臺灣過去的發展型國家經濟模式,聚焦於中央政府的決策權限,民間很難參與,若中央政府把決策空間下放到地方政府,民間才有可能參與的窗口。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此)
2016.11.23
【公事所】重大政策議題系列演講-年金改革
傅從喜教授擔任總統府年金改革委員會的委員,除了從學理的角度討論年金制度,也針對實務面說明年金改革的困境。
我國自1995年開始啟動年金改革,當時我國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再加上民主化的潮流,引發年金制度的重大改革。當時的改革以擴張取向為主,推行較易。然而隨著人口老化,很多制度開始收支失衡,一旦基金耗盡,也就是媒體慣稱的「基金破產」,雖然不會發生無錢可領的危機,但勢必需要另籌財源,否則會開始有民眾少領的權益損失,所以現今的年金改革收入以緊縮為方向。
傅教授認為年金改革是政治問題,如何能讓民眾接受變革,才是問題的核心。我國主流民意是同意改革,但如何改革卻眾說紛紜。年金改革委員會應該聚焦在方向凝聚上,提升協調性論述,產生一致的改革方向,才不會又錯失改革的契機。
對於內部實際運作,傅教授也直言,政務官與行政幕僚的信任程度低,增加改革的否決點,也是導致年金改革功虧一簣的致命因素。而年金改革的朔及既往與否,將會是未來爭執的關鍵。若無法朔及既往,則會引爆搶退潮,也失去此次年金改革的實質意義。
傅教授最後也強調,年金的問題並非一日之寒,應該由各個世代共同承擔,才能夠挽救年金的問題。
2016.11.18
【社會系】教師聯誼Happy hour
本次活動以教師聯誼由社會系主辦,由社會系負責邀請校內外學者朋友來進行交流,同時三位大阪大學的經濟學家也一同參與。歡迎各位教師一同邀請來訪學者參與每週五教師Happy Hour。
2016.11.19
105 學年度全校運動會
本校105學年度第67屆運動會於11月19日上午展開序幕,本院各系所師生及行政同仁十分踴躍參與開幕式繞場典禮,身穿印有以辜振甫圖書館為底圖的灰色運動衣,由院旗先導,蘇院長帶領大家通過司令台,個個精神抖擻,步伐昂揚,充滿運動員的精神與活力。(更多運動會照片)
2016.11.15
【新聞所】碩二生前往司法院參觀
|
圖說:同學們參觀完憲法法庭後決定拍照留念。(圖/工作人員)
|
新聞所教授洪貞玲決定在11月15日,讓「新聞法律與倫理」課的同學們參觀司法院。這學期碩二生的必修課-「新聞法律與倫理」,能夠幫助學生釐清新聞自由的範疇及內涵,並授予學生有關隱私權、誹謗、名譽權等權利概念,避免學生在往後職場上違反上述等法條。
當日由專員林倍銘首先帶領同學參觀憲法法庭,他提到憲法法庭的主要功能是審理總統、副總統彈劾案、政黨違憲解散事項、以及釋憲,因此憲法法庭很少有開庭的機會,參觀憲法法庭的機會非常珍貴。之後林倍銘解釋如何分配15位大法官的位置分布,讓同學一探憲法法庭的基本運作。
最後替代役饒倬亞引導同學前往台灣高等法院刑事庭參觀,介紹法院裡的密室、變音設備,解釋不同顏色法袍的意義,讓同學試穿法袍,並在最後留出空閒時間,讓同學們有機會旁聽審判。
這堂課的助教黃怡菁認為,此次參訪是很好的學習機會,藉由參訪司法院和旁庭審判過程,有助於同學們了解司法體系與大致上的程序。日後若同學有機會跑相關的新聞,也不會感到陌生。
2016.11.25
【中國大陸研究中心】教師聯誼Happy hour
本次活動以教師聯誼由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辦,陳所長邀請各界學者前來與各位教師進行交流,歡迎各位教師一同邀請來訪學者參與每週五教師Happy Hour。
2016.11.15
【社工系】專題演講:「年金改革的爭議與成敗」
目前臺大社工系專題演講已舉辦完兩場:第一場由臺大社工系傅從喜副教授為大家講解當前年金改革所面臨的爭議與挑戰;第二場則由政大社工所王增勇副教授向大家分享原鄉長期照顧的現況與可能性。
兩場講座皆是主講者之專長研究領域與用心預備的成果,回響絡繹不絕,參加者收穫滿滿。另外,因著兩場講座除了社工系所的同學外,也都有多位不同專長領域背景的老師共同參與,在交流討論中的提問與回應,都為主題提升了深度與廣度,亦讓與會學生產生多元的思考。
年金改革係攸關我們每一個人未來經濟安全保障的重要議題,然而現行年金制度卻未隨人口老化及經濟發展而及時調整,導致軍、勞、公、教各基金保費收支嚴重失衡,造成財務不足、行業不平和世代不均的問題持續惡化,使得年金改革成為不得不的選擇,而如何讓現行年金制度得以永續經營,便係項刻不容緩的挑戰,需要我們共同了解與關切。
因此臺大社工研學會特地邀請現任臺灣大學社工系副教授、臺灣老人學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擔任年金改革委員會委員,在學術生涯對年金議題研究長達十幾年並仍積極在年金領域苦心深造的傅從喜老師,前來為我們剖析「年金改革的爭議與成敗」,
【講者介紹】
傅從喜—臺灣大學副教授、臺灣老人學學會理事長、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委員,英國約克大學社會政策博士。
研究專長:社會政策、比較福利國家、社會安全制度、年金制度。
2016.11.30
【公事所】重大政策議題系列演講-兩岸經貿廿五年
管中閔先生除了擔任中研院院士,亦是臺灣大學財金系、經濟系教授,也曾任經建會、國發會主委;憑藉著豐富的學術、實務經驗,對兩岸經濟發展有著獨到的見解及展望。
管教授認為認為討論兩岸的經濟發展,可以從1992年開始,當時大陸歷經天安門事變後,鄧小平重新建立以生產裡為基礎的發展觀;臺灣也在廢止動員戡亂臨時條款,急需要重新摸索兩岸經貿關係。
25年來的發展脈絡,可以區分成三個階段:
(一)摸索期(1992-2001):兩岸歷經內部政治重大變革,欲尋求新的經濟關係。
(二)高速發展期(2002-2010):先後加入WTO,經貿成長快速發展。
(三)制度協商期(2011-2016):兩岸貿易趨緩,但是對陸投資卻仍大量增加,外人投資台灣卻逐年降低。
出口和投資都依賴大陸,本身經濟成長卻停滯不前,也使臺灣人對於經濟前途倍感焦慮。而大陸產業升級、臺灣本土產業外移,也造成兩岸傳統垂直分工的供應鏈變化。管教授認為過去的主流思維:「尋找下一波明星產品、發展經濟協議」並不能帶領臺灣的產業突破當前的困境。
管教授也以量化分析ECFA的政策效益,證明適當的貨品貿易協議,有助於減少產業衰退。然而目前對陸投資指出不進,商品又多出少進,非穩定的均衡終究難成長久之計,兩岸仍應尋求新的合作模式。
最後,管教授提出對於臺灣未來產業發展的建議,認為應該脫離傳統的垂直分工模式,均衡雙邊發展,擴大我國高附加價值的現代服務業產值,創造國內更多工作機會;另一方面,大環境的修正、法規的調適,才是臺灣產業困境的解藥。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