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波浪捲,帶著自信的表情,她是新聞所86級的校友,也是所上影像報導(一)的任課教師黃兆徽。
大學畢業於台大法律系的黃兆徽,其實從小就懷有新聞夢,在大四偶然看到新聞所的甄試簡章,又再次喚醒她心底的那個渴望。
就讀新聞所的三年,對黃兆徽來說最大的收穫,除了來自不同科系背景擁有不同想法的同學,刺激著她的思考,還有不斷教導她新聞理念與倫理的老師,讓她往後擔任記者時能在心中有著一把尺。而當時所上對於文字扎實的訓練,使她在《新新聞》周刊的第一份工作,如魚得水。
但自嘲有點「自我折磨」性格的黃兆徽表示,當她在一個媒體中覺得挑戰性變低,每天都像籠中踩著圓圈的倉鼠,做著一樣事情的時候,她便會想要「動」。換工作、轉換跑道總是痛苦的,因為總要學習新的事物、適應新的環境。
像黃兆徽剛從《新新聞》轉換到公共電視時,從沒受過影像訓練的她,在進公視的前半年吃了不少苦。沒人能告訴她如何快速、精準、省力地做電視新聞,常常同事下班後,她還得待到十點多。過了兩三年,熟悉每日新聞的運作方式後,她便能在現場快速地抓到重點和寫稿。
當事情上手,變得容易時,不甘於安逸的她又換了一份工作。
到了《民視異言堂》後,黃兆徽了解到收視率代表影響力,她透過持續觀摩同事的作品,學習在形式上做創新,將節目做得更吸引、更能與觀眾互動。而後她也先後到天下影音中心、拍獨立紀錄片等,最近又重回公視擔任兒少節目「青春發言人」的製作人,這次她突破傳統新聞產製的方式,用動畫、VR結合新聞,為的就是抓住年輕世代的口味。
此外,有感於多年前就曾報導食物相關議題,至今問題卻仍舊沒改善。黃兆徽在今年便和各路好友成立「台灣食育協會」,希望藉此大力推廣,讓大眾更重視食物和環境議題。為此,她也報考了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班,持續精進自我。
因為明白不懂影像製作的痛苦,三年前黃兆徽抱著回饋母校的心情接下影像報導(一)固定授課的教師工作,傳承自己在業界累積多年的影像經驗。而儘管現在媒體環境不甚理想,她仍以自身經驗鼓勵學弟妹,她說:「再不好的環境,總是需要人才,如果你把自己磨練成一個人才,是不會怕失業的。」
文/鄭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