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那麼願意也必須承認,歷史學是就業前景普遍不被看好的冷門科系,學生們也常認為歷史學只是一門背誦強記的學科,他們在國、高中階段已有長期的學習。這些社會期待及固定成見,常會降低學生修讀歷史課程的意願和熱誠,並偶爾表現出排斥的態度。能否消解學生對於歷史學科的固定成見,常成為展開大學歷史學教育的前提,無論我們面對的是歷史系或通識課的學生。
我們大概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效地扭轉社會大眾對於歷史學科的既定看法,以歷史學是如何具實用、就業前景來提升學生修課的熱情與參與度。但作為大學教師,至少應該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做些努力,嘗試改變學生視歷史學為一門背誦學科的刻板印象。我認為歷史教學的迫切課題,並不在於想出一套活潑的教學型式,而是讓學生理解歷史學其實是一門思想的訓練,強調創新與想法,而不只是「哪個年代發生了什麼事」的一連串記誦。畢竟,教授內容如果沒有改變,只追求外觀型式的新穎,基本上還是「新瓶裝舊酒」。
除此之外,還要想辦法拉近學生對於歷史的親近感,不要讓他們一想到歷史就覺得古老久遠,跟自己和現實生活不會有所關連。我的教學因此特別著重田野觀察,希望學生能從日常所見的地表景觀,深入觀察與閱讀歷史訊息。幾年下來,我發現學生通常可以重新認識歷史學,並產生興趣,日後對於周遭的人、事和景觀也能保有觀察的好奇心,提出具有歷史深度的看法。針對歷史系高年級學生開設的「清代臺灣歷史」課程,即延續上述構想,設計鄉村調查或碑文解讀的報告,要求修課學生擬定研究計畫、蒐集相關資料、研讀二手研究,並利用假期至現地進行觀察,期使學生透過實作與田野調查得以和課堂所學相互印證。
我的教學方法肯定比較「傳統」,大部分是口頭演講配合文獻史料講解,通識、歷史專業以及年級不同的課程內容,兩者比例會有差別。歷史系高年級的專業課程,基本上就是完全講解史料。我相信回歸史料,會有更多的可能想法,因此 .....(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