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日午後,筆者與施昱丞同學訪談王克文(臺大歷史系客座教授)與楊肅献(臺大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兩位老師。原本主題為「治學」,不過當天訪談過程較為隨性,兩位老師分享了許多個人經驗。王老師長期在海外研究國民黨史,楊老師專治世界史,在一定程度上,他們都是史學裡的異鄉人,筆者遂以此為題,本文內容主要為兩位老師回顧學生時期與教學經驗,以及王克文老師對於國民黨研究的反思。
校園風氣-選舉與刊物
王克文老師與楊肅献老師俱於1973年考入臺大。王老師最初念的是政治系,大二轉入歷史系。轉系之初,正逢文學院代表會主席(應為今文學院學生會)選舉,王老師大一參與過代聯會,遂參選文代會主席,由於當時無人競逐,因此便順利選上主席。當選之後,王老師找同屆的同學(時為黨部人士)擔任秘書長,那位同學曾向王老師透露黨有吸收他入國民黨的想法,然王老師始終未入黨。楊老師回憶,當時對王老師的認識尚少,還以為王老師也是黨組織的分子,畢竟在那個年代參與代聯會的人多半想搞政治,且由校方或黨部安排的人士參選。此時期臺大校內與國民黨相關的外圍組織是「覺民學會」,現任臺大哲學系林火旺教授便是該會成員。不過楊老師也說,當他1990年留學回國,進臺大歷史系任教時,發現代聯會的成員已多非國民黨學生,有不少位甚至是野百合學運的中堅,可見時代風氣的轉移。
兩位老師就讀大學初期,已是蔣介石統治的尾聲。蔣介石過世後,很多人要在手上配戴黑紗。楊老師談到,文代會刊物《文訊》為此出版紀念專號,當年刊物都需要送訓導處審查,有位歷史系同學投了一幅對聯,結果審稿人看不懂對聯的涵義,以為是在諷刺蔣介石,就再找中文系屈萬里教授審查,聽說屈先生也表示看不懂,結果弄出一場風波,但後來是怎麼收場的,外人也不明白。王老師補充說當時同學曾發起「獻機報國」以紀念領袖逝世,但他們募到的金額實在太少,只夠讓空軍加菜。除了與蔣氏相關的回憶,楊老師提到當時校內有兩大期刊──《大學新聞》與《臺大法言》,參與的成員大多屬黨外分子,言論比較自由,社長選舉時,時常受到校方的關注.....(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