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11
【東亞民主研究中心】Asian Barometer Conference on New Challenges to Asian Democracie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Internet Revolution and Democratic Recession國際學術研討會
東亞民主研究中心與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於105年8月9至11日,假台大社會科學院頤賢館419會議室,舉辦「Asian Barometer Conference on New Challenges to Asian Democracie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Internet Revolution and Democratic Recession」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亞洲民主動態調查各國研究團隊,以亞洲民主動態調查資料為背景,檢視最新一波13個區域調查的初步結果(台灣、中國大陸、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柬埔寨、蒙古、菲律賓、泰國、印尼、香港、南韓及日本),並針對在全球化、網路革命與民主衰退的挑戰下,對東亞民主的影響,進行跨國(區域)性的比較分析。
2016.07.31
【風險中心】從心理、社會、醫療層面看社會安全網之建構
針對近期一連串的社會安全事件,媒體與社會大眾的討論多集中在個人情緒抒發與意見表述上,缺乏系統性、全面且持續性的深入議題探討,社會各界需要透過跨領域之風險溝通來重拾信任,爰於2016年7月31(日)由臺灣大學、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共同舉辦、臺北市政府協辦之「從心理、社會、醫療層面看社會安全網之建構」論壇。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期許能從學界出發,藉由此次論壇邀請跨領域學者與社會各界針對「心理與醫療層面」、「社會安全網層面」進行共同討論,讓本校與臺北市政府共同合作,推動市民對社會安全網持續關注,促進社會安全網之健全與深化。
臺北市市長柯文哲於開場致詞時表示,因應M型社會的形成,社區營造應注重「關懷弱勢」,目的應是在保護自己,而不應僅是仁慈表現。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較能避免刺激「精神病患者」傷害別人。臺北市政府目前已有7項安全網,包括:教育局、社會局、勞動局、民政局、消防局、警察局、衛生局,未來的工作將會更加注重在「橫向」溝通,即區級、府級的社會安全網聯繫會議,強化現有聯繫,而不打算成立新的單位。
本論壇第一場圓桌會議針對「心理與醫療層面」,由臺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陳為堅主持,提及臺灣精神醫療網之建置在世界上已是數一數二的,健保給付也幾乎達百分之百,因此會議主題放在如何提高民眾的就醫意願上。與談人臺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高淑芬表示,無差別事件與精神病並無直接關係,而是生物基因上的特質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例如家庭經濟、家人狀況、親職技巧、學校經驗等,不應以死刑存廢來模糊焦點。高淑芬亦鼓勵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關注課業外的表現;若小孩子內心有異常想法也可能只是一種多樣性的展現,不用急著「貼標籤」。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吳建昌從法律角度切入,說明許多不嚴重的人格偏差仍無法以強制住院、強制治療加以處理,「主動式社區治療」即顯得重要。臺大心理系助理教授趙儀珊則認為,日本媒體對無差別事件的報導較冷靜、中立,且都是警察調查確定的內容,如此可避免加深社會大眾的恐懼。介入的目的是要打破「暴力的循環」,但臺灣目前仍缺乏風險因子與社會充權(empowerment)的相關研究。
臺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會中提及,如何補強各層級政府所提出的社會安全網之涵蓋範疇;吳建昌回應建議,在形成政策時應由他國經驗去推估利害關係人的心理衝擊程度,並以實證基礎的方式介入,避免專家效度。政府實際上應該是一個匯聚政策工具與行動者的角色。現場另有公眾提問如何整合精神科醫療團隊,讓精神醫療不再幽深?對此,高淑芬認為「人力」問題若能解決,此問題應能迎刃而解。
第二場圓桌會議針對「社會安全網層面」將重點聚焦在安全網的社會層面,由臺大經濟學系教授林惠玲主持。臺大生醫倫理中心主任蔡甫昌以英國科學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 SMC)為例,建議建立新聞專業倫理機制、搭建專業與正派的科學媒體網絡,提供以事實為基礎、具權威性的資訊,使科學與媒體能相得益彰。臺大社工系教授吳慧菁則藉由實務經驗的分享,指出現行安全網各系統除須橫向聯繫外,皆面臨了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亟待解決。臺大心理系教授陳淑惠認為,現代社會形構出人們走向脫離社會的自由以及強調邊緣歸屬感的自由,易產生「沉溺」與「扭曲」的受害者,其成年後即可能加害於他人,「事主波及無辜」。心理的韌性(resilience)則取決於基本需求受傷害後的重塑;而社會韌性的真諦不在於完美的烏托邦社會,而是使傷害事件不易發生,且若發生後亦能快速復原。
公眾提問,若要達到SMC的效果,政府應做何準備或有何具體作為?蔡甫昌建議,科學領域有其知識門檻,每個政府機關的公關部門都可以發揮類似的精神,再加上媒體自律、減少色羶腥,相信良幣驅逐劣幣是可以預期的。
綜合上述,社會安全網絡之建構,並非完全是政府的職責,既曰「網絡」,就必須含納社區、校園層級的行動者共同參與,以彌補社政人力的不足,並積極關懷危機少年與危機成年,轉介精神病患者,防患於未然。對於偏差行為者的關懷,或至少不抱持偏見、歧視的「去標籤化」,我們也不妨從自己做起。(詳細報導請按此)
2016.08.01
【風險中心】氣候變遷調適論壇:氣候變遷對健康與糧食安全的影響
氣候變遷對當前人類社會帶來各方面的考驗,其中,對於健康與糧食安全的影響是許多人關注的重要議題。今(105)年8月1日,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於社科院舉辦氣候變遷調適系列下的「氣候變遷對健康與糧食安全的影響」論壇。本次活動首先由風險政策中心周桂田主任針對系列活動做簡短的開場,之後區分為兩個場次,第一個場次探討氣候變遷調適與健康,由中研院經濟研究所蕭代基教授主持,邀請中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王玉純副教授引言,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劉定萍主任與談。第二個場次探討氣候變遷調適與糧食安全,由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教授主持,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盧虎生教授引言,並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李國添教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張彬參事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中農業改良場林學詩場長,分別針對漁業、林業和作物改良的三個延伸領域參與與談。
【氣候變遷與健康:社會的脆弱度】
首位引言人王玉純教授表示,氣候變遷相關研究絕對不能僅僅止步於理論的堆疊,更加重要的,它必須是實務經驗的累積。另一方面,與人相關的問題,我們必須到社會裡去尋找答案。因氣候變遷而帶來的災難,也就必須評估其對人類社會造成的破壞力之範圍與深淺,以尋求進一步因應策略。不同的社會結構、人口組成可能會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一個社會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力,因此,找出每一個社會的脆弱度,我們將能夠更好的掌握需要進一步加強防範與保護的面向。
【環境弱勢與高風險群體】
舉例來說,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便很有可能成為受氣候變遷下受創最深的一群。對於低收入戶、獨居人口以及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國家應要給予更加妥善的照護與安置,方得以提高整體社會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劉定萍主任則補充,氣候變遷給人類造成的威脅來得比想像中還快,並且氣候變遷並非一種虛假的認知,它是經驗證據可尋的。
【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臺灣出現糧食危機?】
第二場次的主持人陳保基教授在開場時指出,氣候變遷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時常受到低估,因而使人疏忽了對天災的防範。而糧食安全在氣候變遷下所顯現的危機,直接的反映在水資源分佈的錯亂與乾旱。如果沒能取得豐沛水資源,農業生產將面臨重大困挫,飢荒的危機跟著被凸顯。極端氣候同時也對漁業造成威脅,氣候的變遷導致魚群習性跟著改變,一些原本在某些季節應要盛產的魚種,如今已不若過往豐饒。從以上種種看來,臺灣是可能面對糧食危機的,這樣的可能性正來自於極端氣候的出現。
【糧食安全的風險及其重要性】
盧虎生教授指出,生物型產業(如農業、漁業)面對氣候極端化的威脅首當其衝,且農業技術越低的國家調適能力也就越低。全世界的糧食供需鏈將整體人類的命運串聯在一起,例如臺灣高度依賴小麥的進口,然而現下小麥生產量低落,也就是說世界彼端因極端氣候造成的農業危機,如今跨過海洋影響了臺灣人的糧食需求。若糧食危機持續惡化,人類飲食結構就必須改變。然而,當我們朝向少油、少肉的飲食模式邁步時,蛋白質的替代來源又成了另一問題。
【農、林、漁業和作物的改良】
本次活動最後,我們分別邀請漁業代表李國添教授、林業代表張彬參事以及作物改良代表林學詩場長,分別就他們的專業為糧食議題的延伸領域做說明,呈現農、林、漁業全面性的討論。許多過去被大家忽略的議題,以及較為專業的知識,透過本次論壇使我們有了較清楚的認知,使聽眾重新理解到,當前臺灣社會面臨的是更為全面性的生態考驗。包括海洋生態對漁業的影響、森林對大氣碳封存的影響、如何在土地利用之餘兼顧生態系平衡,以及回歸到糧食的改良來看,如何保有優良作物品種和品質的控管,都是重要的問題。藉由這些問題的探討,我們對氣候變遷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最後,本次論壇的聽眾們在兩個場次結束時,也踴躍的提出問題和意見交流,有些較為專業的知識,得以在此次論壇中有了深入淺出的傳遞與學習,本次活動在這樣的交流中圓滿落幕。這正呼應著開場周桂田主任對本系列活動強調的知識溝通、對話與傳遞。期待未來有更多關心氣候變遷的各界人士,持續投入氣候變遷的討論。(詳細報導請按此)
2016.08.24
【風險中心】鉅變新視界沙龍:煙囪下的童年-高污染工業區鄰近國小的健康權與受教權
台西村反汙染自救會成員‧許立儀女士與兩位與談人周桂田主任、詹長權副院長
|
|
2016年8月24日,中心於台大社科院頤賢館舉行「煙囪下之童年─高污染工業區鄰近國小健康權與受教權」沙龍對談活動,本場沙龍邀請到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詹長權副院長,以及台西村反污染自救會成員‧許立儀女士,共同討論於高污染工業區之鄰近國小學童,其健康權與受教權間之拉扯與無奈。
首先,中心主任周桂田主任於沙龍開場時直指出此議題之三大層次:(一)到底雲林縣麥寮鄉橋頭國小許厝分校究否應遷校? (二)其他離污染場址較遠的學校,是否亦應相同處理? (三)褐色經濟到綠色經濟的轉型。
就許厝分校是否遷校?涉及學童之健康權與受教權之二權利保障。即應一方面保障學童健康權,以及依據預警原則之精神而採取遷校之行動。另一方面,政府應提升學童就學環境及教學品質等,保障學童受教權。此外,其他位處較許厝分校遠的學校,是否亦應相同處理?周主任認為政府應持續確實地監測相關污染廠商,始可認為是否亦應遷校。而若將徹底解決此爭議,一方面政府應展現面對褐色經濟到綠色經濟的轉型挑戰決心,另一方面產業應肩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始不重蹈許厝分校遷校爭議的覆轍。
臺灣大學公衛學院詹長權副院長,首先梳理六輕繁冗的選址歷史背景,以及許厝分校建校的過程。雖六輕建設當時未有環境影響評估法之規範適用,相關之評估程序標準相當簡略,而認為當初的環境涵容能力得以承載六輕的污染。但時至今日,無論是相關法規範標準、科學知識以及環境情況等皆已大不相同,故執政者對於此一落差之事實應有所認識,不應接受廠商有關符合建廠相關規範之主張。
而許厝分校之新校址乃於2013年建造完成,除設立新分校之時間乃於六輕營運之10年後外,設立新校址的位置卻竟於當初六輕所規劃之隔離綠帶內,其將隔離綠帶內之木麻黃林砍伐後建立許厝分校新址。另又有論者認為,是否有六輕工廠之污染指紋,可以直接證明學童體內污染來自六輕而非與交通所生之空氣污染等重疊。詹副院長根據其研究結果指出,六輕乃雲林麥寮一帶,唯一且最大之氯乙烯(VCM)排放源,此即六輕之污染指紋。
詹副院長更進一步解釋VCM的物理特性,VCM因較空氣重而使其於空氣中飄散的方式相較複雜,進而檢測困難且成本高昂。依此,以最難過的論證方式證實離工廠愈近受污染侵害愈大,即是透過學童的尿液裡所含之TdGA量。而第一年研究報告出來後,雖公聽會按預警原則而決議遷校,惟卻因風波漸緩而於第二年返回許厝分校並遭當地政府的不配合而停擺相關研究。
詹副院長也針對各方的懷疑與抨擊,如研究漏洞、客觀公正第三方平衡論證、是否有國際期刊或專家審查等加以回應,認為該做的科學論證已經完畢,媒體即應忽略此類不實聲明,蓋此已非所謂平衡報導而是混淆視聽。最後,詹副院長認為於保障健康權優先的前提下,許厝分校應另遷他處;另一方面,受教權亦不應偏廢,應將受國民義務教育的學童置於更安全且兼顧教學品質的地方就學。
接著,台西村反污染自救會成員許立儀女士首先簡單描述了台西村與許厝分校的相對地理位置後,指出許多人甚至是政府方反對國光石化,那全世界排放VCM最大之排放源六輕,難道真的沒有任何疑慮嗎?又為什麼不應該回到許厝分校,許女士指出只要親自身處許厝分校,根本無需做研究,空氣中瀰漫的味道即可明白感受到污染的存在。
|
此外,許女士解釋了當地學童家長們陷入國家與財團間之僵局,認為當地學童家長礙於相對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大多只得受當地鄉長、村長綁架,而此地方政府受到財團利益的控制下,左右著當地居民的聲音。許女士更進一步思考,難道台灣所謂的民主,是人民給與權利後相對使其更加懦弱,不願肩負責任而僅能等待人民凝聚共識。
許女士更指出今日許厝分校的爭議癥結點即在於階級。地方政府受企業利益的操縱,當地家戶領有每月600元的電價補助而受左右,甚至是教育系統的自欺欺人,再再的使相對社經地位較低的居民承受經濟發展下的苦痛後,再期待他們能夠有如新竹實小學童家長的能力去推翻些什麼?總是用台北的眼光觀察理解並解釋此問題。
參與民眾也提問到台塑主管於當地生活的情形,許女士則回應台塑主管都不住在雲林麥寮,而大多都通勤至虎尾、斗六甚至台中、台北,再次點出階級的問題。接著,台大國發所研究生,邱紹穎提問二位與談人對於政府於宣布遷校決定後的期待是?許女士首先回應,政府既受有稅金的收入,政府即應有其地位及角色以積極介入,並修訂相關環境標準、建立與施行該標準的程序,甚至賠償機制。而詹副院長亦回應,政府身為從事公務的僕人,政府的態度卻依舊惡意的缺席,因此無話可說。
此外,除有民眾分享其意見,建議當地居民提起課與義務訴訟外,更有媒體借RCA訴訟的經驗,提出如何看待且突破此類污染事件對於健康侵害間之因果關係論證的困難。詹副院長針對此點回應,認為形成疾病通常由多重因子構成,本即無有唯一的直接關係。並進一步指出若從攸關之健保資料觀察,台西、麥寮的學童因過敏性鼻炎等疾病,亦可證實六輕造成的健康損害。許女士則回應相關法律途徑救濟的困難點。
最後,亦有媒體提問國外對於執行預警原則的經驗,相關消極遷校以外之積極舉措。而富邦文教基金會代表則表示對於此類事件是否有相關舉證責任倒置與社區知情權的實踐問題。 詹副院長則回應因許厝分校如前述,乃於六輕建設營運後始完成新校址建設,故遷校的要求應屬積極的作為。而周主任則提出以下回應,表示預警原則的實踐中有如食安事件、戴奧辛污染以及日本水俁病的積極面與消極面管制。並進一步指出舉證責任倒置的法令規範如食管法已有明文外,其他相關法令仍應近一步改變修正。 最後,周主任認為於此公民知識覺醒的時代,透過深化風險溝通的交流,強化社會知情權,提醒新政府社會已快失去等待的耐心。(詳細報導請按此)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