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原》復刊第六期編委會舉辦論文發表會,邀請本期作者發表論文。讓作者在出刊前,與評論人深度討論,以提升論文的品質。
本次發表會分為三場,第一場由臺大歷史系主任楊肅献教授致詞。楊主任除勉勵《史原》持續維持專業學術審查、促進研究生交流之外,也說明臺大歷史系有關博士班修業規定的變革,期許研究生妥善規劃修業期程,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論文寫作。其次,由復刊第六期主編高震寰先生致詞,說明這一年來《史原》的編務運作過程,包括主辦「史家之藝──學術史與研究方法」跨學群討論會,期許《史原》能細水長流的維持下去。接著由復刊第七期主編許秀孟先生致詞,除了介紹新任編委會成員,也展望《史原》未來一年的目標,朝向跨越校別、跨越歷史研究與歷史普及的方向努力,建立全臺研究生互相聯繫、切磋的平台。
第二場「中古史、明清史組」,第一位發表人黃庭碩以〈唐代後期東南士人的舉業與仕宦關係初探〉為題,討論從唐代安史之亂後到朱梁代唐(755-907)間東南地區(即江西、宣歙、浙西、浙東、福建及淮南)進士的組成及士宦狀況。透過統計與分析,作者認為唐代科舉雖然促成社會流動,但難以扭轉社會階層化現象;東南地區蓬勃的文化,並無法轉化成政治成就。評論人胡雲薇認為「唐宋變革」人人皆知,但實證研究較少,唐末尤甚,本文特出之處便是補足這樣的不足。並也針對該文分節、筆法與用詞,統計資料與文字說明的契合度,以及對量化分析進行解釋時的態度提出建議。
第二篇發表的論文為〈《通典.賓禮》所見的唐代對外意識〉,作者張哲僥對〈賓禮〉與《通典》的簡單解釋後,說明該文以三個面向切入:一、〈賓禮〉的編排結構與內容;二、第一條「天子受諸侯藩國朝宗覲遇」文本分析;三、唐朝賓禮施行。作者認為透過〈賓禮〉可以瞭解唐人對外意識與態度。《通典》表現了否認雙方有往來的必要,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也應是外族主動歸化。即使是與外族頻繁交往的唐代,仍有杜佑這樣極力反對往來的對外意識存在。評論人楊曉宜認為,作者對於《賓禮》及若干名詞的定義仍不夠清楚,應該簡單介紹〈賓禮〉的篇章、討論議題、在《通典》中的位置,讓讀者瞭解其大致面貌。此外,也可進一步討論杜佑的保守態度與時代背景、個人風格及經歷有何關聯.....(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1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