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古美術看早期中國」部落格協作作業
王詩涵(臺大中文系碩士生)
「部落格協作作業」是103學年度推出的新作業。進行方式是將每個討論班分成3到4個小組,全班約有20個小組。每週有2個小組根據該週上課內容與文物圖片各出一個題目,其他未出題的小組則擇一作答。小組完成答題後,出題小組負責批閱、評分,最後再由助教總評同學們的出題、答題與批閱。
這是一個相當繁複的作業,初期需要花一些時間讓平台與流程運轉順暢。助教事先要與出題小組討論題目,在同學出題與答題時,也必須盯緊進度,確保大家及時上傳作業。一開始同學茫然無措時,可能會找助教求助;但當同學們逐漸熟悉作業方式與課程內容後,就會「自立自強」,不一定會找助教討論。這時候,最容易出現題目不適合作答、題意不明或是過於簡略等情況,因此助教在協作作業中、後期反而更不能鬆懈。
在一次次的作業訓練中,同學會有很大的成長;尤其是當他們跨過最初的學習障礙,能夠正確稱呼器物或紋飾時,所反映出來的改變也是最明顯的。進入下半學期則會顯得有些後繼無力,此時同學們都可以非常精準且仔細地描述器物特徵,也能看出很多差別,但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討論這些差別的意義,有時則會硬套理論,希望能夠答出「正確答案」。為了讓同學進一步思考,我盡可能在討論課上帶著同學從比較圖片開始,配合指定閱讀作者的討論,演示分析的方法,並且鼓勵他們從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觀察提出推論,而不是想辦法讓自己的所見與文章作者的想法相符合。
同學完成作業後,助教需要將同學們的出題、答題內容都看過一遍,撰寫總評。每個助教的總評方式不同,但大多會先評論題目,接著總結答題內容與可供繼續思考的方向,指出回答得較好的組別與內容、並修正嚴重的錯誤。對我來說,總評大概是所有助教工作裡最有挑戰性的。和考試時回答申論題不同,同學的協作作業常常徵引各種資料,論述也較為完整有力,因此需要花更多時間檢核他們的材料、推論過程與想法。我記得曾經為了確認同學的說法.....(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1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