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主題書展】醫在原鄉:1865
|
1865年,是一個起點,來自英國的異鄉人馬雅各醫生,在1865年開啟了他在臺灣的醫療宣教之路。
初來乍到的馬雅各,首先駐點於臺灣府(臺南府城),以精湛的醫術免費為民眾治療,可惜途中遭遇不順遂,迫使馬雅各黯然離開臺灣府,轉而前往原鄉部落。起初他先是拜訪了臺灣府附近的平埔社,替當地的村民治療瘧疾、發燒、眼疾等等的疾病,爾後馬雅各前後抵達了排灣族居住的荖濃與美壠社、木柵(現高雄市內門區)、拔馬社、崗仔林等原鄉部落,積極地進行醫療宣教事業。身為英國基督教長老教會第一位來臺的傳教士,也是第一位來臺的西醫醫師,馬雅各可說是原住民醫療的開路先鋒,也間接奠定了臺灣原住民部落醫療宣教事業的基礎。
是什麼樣的契機,讓西方傳教士放棄在國外家園的舒適圈,毅然決然地踏上這段充滿荊棘的臺灣醫療宣教旅程?在臺灣、在原鄉,這些西方傳教士們又遭遇了什麼樣的故事,讓他們愛上臺灣這片土地,終其一生心之所念、心之所想,皆是臺灣的種種?原圖中心特別規劃「醫在原鄉:1865」主題書展,讓您一窺馬雅各以及其他諸多醫療宣教士在臺灣原鄉的故事。
點此觀看內文與書單。
展出時間:2015年12月11日至2016年4月30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
|
|
|
《只要我長大》校園巡迴座談會
|
地點|世新大學管理學院 國際會議廳
時間|2016年3月16日(三)
圖、文/高紫瓊
來自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族的陳潔瑤導演,繼《不一樣的月光》後,歷經將近5年的時間,終於在今年2016年3月18日又推出另一新作─《只要我長大》。
首場校園巡迴座談會陳潔瑤導演來到了母校世新大學,透過學弟學妹們的提問,更深入了解電影的前製工作、拍攝過程及拍攝期間所遇到的困難等等。分享過程中,陳潔瑤導演透露自小於都市成長,成長的過程及生活圈皆無原住民的朋友;雖清楚知道自己擁有原住民的血統,但對於自身文化卻一直處於模糊地帶,一直到進入原住民族電視臺工作之後才開始接觸與原住民相關的事物,慢慢地重新找回自己,原來,自己有泰雅族名字─Laha Mebow ……
點此觀看全文。
|
|
|
《情繫背兒帶》展覽
|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
時間|105年3月12日(五)
圖、文/古文君
本次國立歷史博物館當期展覽之一「情繫背兒帶」,展區於該館二樓,共分為傳(Tradition)、生(Creation)、創(Innovation)三個空間展出,進入201展廳從臺灣原住民出發,依序可見日本、臺灣閩南、客家、中國西南地區及臺灣周邊亞洲民族各式各樣的背兒帶, 在旁也有附註說明其代表之意涵、文化與育兒習俗。臺灣由多元族群所組成,在傳統背兒帶文化上,各有特色:臺灣原住民族傳統襁褓,多為腰織機織成的一條素帛或花紋簡單的長布條。雖然很多部落婦女精於刺繡,但很少人會特別在背兒帶上繡上花紋。從接生布、背小孩的布巾或布搖籃,看似平淡無奇的一條背兒帶,反映不同族群的文化習俗和生命觀。例如布農族的獸皮製背兒帶,魯凱族的月桃製嬰兒背籃。卑南族男子成年禮的圍腰藍布,婚後作為包裹長嗣的嬰兒包布。達悟族非常呵護新生嬰兒,在小孩還不會走路之前是不會背嬰兒帶外出的,因此沒有背兒帶,只有搖籃。擅長織布的泰雅族人則相信,人的一生和織布一樣是個連續不斷的圓的循環,每個階段都有一塊布相對應……
點此觀看全文。
|
|
|
部落公法人
|
地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一會議室
時間|105年3月9日(三)中午12時
圖/講者張惠東助理教授現場報告投影片首頁、文/古文君
臺北大學法律學院張惠東助理教授今日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一會議室針對最新增訂的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條之一進行分析與討論,詳述的公法人的定義為何,以及對部落可能產生的影響。
去(104)年12月1日,立法院增訂通過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條之一:
為促進原住民族部落健全自主發展,部落應設部落會議。(第一項)
部落經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核定者,為公法人。部落之核定、組織、部落會議之組成、決議程序及其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第二項)
過去我國公法人類型為國家、地方自治團體、農田水利會、行政法人,因本次修法而產生一個新的公法人類型-「原住民族部落」,關於它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是社會各界都在關注的事情……
點此觀看全文。
|
|
|
|
【影音】《太陽的孩子》電影原聲帶
《太陽的孩子》電影原聲帶
舒米恩 作詞、曲;一期一會影像製作,2015
文/蕭如雅
『yatato’eman i, hakowa ko pitala iso….』
天將暗了,你還願意等多久?
『adada ko faloco, terep han hokiya mihai konini a dmark』
心受傷了,你是否也默默著承受這一切
『ano tala’ayaw, mafohat ko lalan a misi’ayaw』
如果生命繼續向前,總能看到前方的路會開
『ano tala’ayaw, tatiih to, fancal to,sahto nga’ayay』
如果生命繼續向前,不論遇到壞的、好的,都是值得經驗的
『aka sawaden ko tileng』
不要放棄自己
『o olip caay ka mi liyaw patatikol』
生命不會重來
僅僅重複六句歌詞的主題曲〈不要放棄〉,是電影同時是原聲帶《太陽的孩子》所要呈現的製作概念。歌曲演唱出電影人物在面對世間不義,生活難以翻轉的勞苦重擔下,即便能力渺小,處於劣勢,卻依然靠著信念堅強活著。曲風單純清新的〈Aka pisawad〉(〈不要放棄〉母語版)曲中字句像是在你我耳邊細語,不慍不火的提醒鼓勵。原住民歌手舒米恩的歌聲穩健柔和,每句既是對自己告白又像無奈中的抒發,悠悠唱著相信盼望的信息……
點此觀看全文。
|
|
|
|
【圖書】旅行的異義:一場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
《旅行的異義:一場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
伊莉莎白‧貝克(Elizabeth Becker) 著;八旗文化,2015
文/翁稷安
在今日臺灣旅行已經是每個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各式各樣規模不一的旅程安排,已成為人們日常安排的常態。在國家的層次,旅遊相關產業的發展更成為政府施政的關注焦點,中央或地方政府都努力的推動觀光事業,視為經濟的主要命脈。不管在小我或大我層次,「旅行」一詞的內涵都是正面的,是個人修養和國家發展之必需,因此討論的焦點往往理所當然地放在如何讓「旅行」更多更好的鼓吹,對「旅行」本身卻少有深刻的反省。這並非是臺灣單一的現象,而是全球的主流浪潮,而在這波浪潮下,伊莉莎白‧貝克所著的《旅行的異義》無異是在一片歌功頌德之中,敲響了一記警鐘,提醒世人作為產業的「旅行」,和所有的產業一樣,在欣欣向榮的獲利背後,亦有著對等的副作用,迫使著環境和社會付出代價……
點此觀看全文。
|
|
|
|
【圖書】被隱藏的中國:從新疆、西藏、雲南到滿州的奇異旅程
《被隱藏的中國:從新疆、西藏、雲南到滿州的奇異旅程》
大衛‧艾默(David Eimer) 著;八旗文化,2015
文/林恬慈
近年來隨著中國勢力大幅崛起,深入詮釋中國政經文化情勢的著作也備受關注,如《紐約客》特派員何偉與歐逸文前後出版的《甲骨文:一次占卜現代中國的旅程》和《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分別從古文字的隱密歷史和個人人物訪談,試著揭開中國集資本與集權方針於一身的面紗。《被隱藏的中國》寫作的企圖心,和每個前進中國的探險者相同,是為了解析一道龐大、受重重歷史包覆、充滿政治角力的謎題,只是本書作者大衛‧艾默將矛頭指向了中國的邊境民族,他想問的是:「危險的邊境」在中共華夏強權的統治之下,真正的聲音到底是什麼……
點此觀看全文。
|
|
|
|
Imparja Television
網站連結:http://www.imparja.com/
整理:林恬慈
Imparja(發音為「因帕亞」)是Impatye的英文拼音和發音,意思是Arrernte語(阿倫塔語)的路徑或足跡,Arrernte是艾莉絲泉區的傳統部落和語言。
在中澳原住民媒體協會(CAAMA)獲得中澳與遠距商業電視服務許可(RCTS)後,Imarja電視台於1987年成立,接下來的下半年,位於萊卡特臺地的工作室和辦公室開始進行裝修。電視製作與播送設備都安裝好了之後,共有5名工作人員進駐。起初Imparja共有八座傳送場址,分別位於南澳的賽杜納、庫伯佩地、利克里克、伍默拉和北領地的愛麗斯泉、滕南特克里克、凱瑟琳以及巴瑟斯特島。
Imparja的第一個試映節目在1988年1月2日播出,為居住於澳洲內地的居民提供澳洲對斯里蘭卡的板球賽現場轉播。兩周後電視台開始正常播送節目,總共有62,000位觀眾觀賞……
點此觀看全文。
|
|
|
|
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網站連結:http://www.cis.ntu.edu.tw/
整理:曾薔
國立臺灣大學為提升對臺灣原住民環境、健康、文化及產業等之研究,整合校內原住民族相關研究人才與資源,擴大研究之領域,特設立功能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原研中心)。
原研中心將藉助各學院的專長,以發揮臺大綜合大學的特點。自2013年5月起,原研中心做了一些調整(詳情請見年度重點計劃),不僅建置了新的網站與臉書等網路平台,更期望推動各學科對於原住民議題不同觀點的對話,以豐富並深化對於原住民族相關議題的理解,並期能進一步貢獻以落實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
點此觀看全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