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7
【台灣歐洲聯盟中心】波蘭前總統克瓦希涅夫斯基閣下演講
波蘭前總統克瓦希涅夫斯基閣下(Aleksander Kwasniewski)應臺灣歐洲聯盟中心邀請,於2016年3月17日蒞臨臺灣大學訪問,臺灣大學楊泮池校長特別於校內明達館LivingOne義法料理宴請克瓦希涅夫斯基閣下,並由張淑英國際介紹臺大與波蘭大學交流現況,席間邀請校內政治系教授吳玉山、外文系波蘭語教師陳音卉及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與會交流,中心主任蘇宏達、副主任陳淳文及執行長鄭家慶也陪同出席餐會。
克瓦希涅夫斯基閣下於該日下午1時30分於臺灣社會科學院和碩講堂,發表訪臺期間唯一專題演講,講題為「國際組織中的區域強權:以波蘭參與歐盟為例及其對臺灣的啟示」,與莘莘學子分享波蘭民主轉型及個人從政經驗。由於本次演講為克瓦希涅夫斯基閣下首次在台演講,當天出席相當踴躍,現場擠進四百多位師生及駐臺使節聆聽這位波蘭民主轉型後唯一獲得連任的前總統對於波蘭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及歐洲近來情勢第一手的觀察。
當天主持演講的臺大政治系莫內講座教授暨臺灣歐洲聯盟中心主任蘇宏達教授表示,歐洲經驗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內部的和解,而這樣的歷程也值得臺灣參考。波蘭與德國在面對過去共同的歷史,如何消弭彼此詮釋的歧異,是兩國和解的重要基礎。
克瓦希涅夫斯基閣下也談到波蘭青年世代在當前波蘭政治發展中的角色,他提到個人當初入閣首份職位即是青年部部長,對他而言,當前青年世代大概是歷來教育程度最高的世代,但卻面臨最嚴峻的外部挑戰。當前體制對青年的忽視及限制使得青年試圖打破體制,如同當年克瓦希涅夫斯基閣下對政治的看法就是「改變」。但他強調改變不代表揚棄過往的一切,改變更重要的目的在於凝聚全民向前的動能,正如同南非從種族分離的過往走到今日的團結。
透過重要領袖的視野,開拓青年學子對國際的認識和對未來的想像,一直是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在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辦理國際重要人士來院專題演講的思維。臺灣歐洲聯盟中心為臺灣大學與政治大學、中興大學、中山大學、東華大學、輔仁大學和淡江大學等六校締約結盟所成立的「以臺大為首之大學聯盟」與歐盟正式簽約而設立之國際交流平台,為歐盟在全球設立的卅六個歐盟中心之一,並獲本校社科院全力支持而將中心總部設於社科大樓636室。相關活動資訊,歡迎至中心網頁http://www.eutw.org.tw或中心辦公室做進一步了解。
2016.03.14
加拿大UBC新聞所所長Alfred Hermida:新聞教育可借用社群媒體
加拿大UBC新聞所所長Hermida表示,手機已成為很重要的媒體載具。 (攝影/黃硯琳)
|
|
加拿大卑詩省大學(University British Columbia)新聞所所長Alfred Hermida,在臺大新聞所演講時指出,為了因應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新聞教育必須改變,但不代表新聞教育必須完全改變。Hermida認為,現在的新聞工作還是需要傳統的採訪等技術,但當今的新聞教育還應引領學生學習新媒體科技,並且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與發問問題的能力。
臺大新聞所於三月14日,邀請加拿大卑詩省大學新聞所所長Alfred Hermida蒞所演講。Hermida曾在BBC任職長達16年,BBC線上新聞的創設人員之一。當日他以「新聞教育如何轉型」為題,分享加拿大卑詩省大學新聞所的創新課程內容,並提出新聞從業者面對不斷變遷的新媒體世代的調適建議。
Hermida認為,為了因應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新聞教育必須改變。學生應對所有的新媒體保持敏感度,學習並掌握讀者的需求。他舉一個研究為例,該研究預測在2007年時,一名讀者一天要閱讀174個報紙,才能把一整天所有的資訊讀完。他說,不難想像在不久的2017年會有更多的數字。但現在大家都是靠著手機,隨時掌握訊息。
現於UBC新聞所授課的Hermida,研究專長為社群媒體,授課內容主要為整合性新聞;他說明自己主要透過強化新聞與新興科技的整合,使學生們具備因應媒體環境變動的能力。
2013年加拿大選舉期間,當時新聞所學生只受過3個月的課程訓練,然而Hermida和其他教授們,卻決定讓學生們自行產製與選舉有關的新聞網站。其中,有學生的作品為「你想和哪位候選人約會?」網站,結合交友app「tinder」的特色及候選人新聞,成功吸引讀者的注意,用另一種方式處理選舉新聞。
另外,Hermida也試圖改變以往的上課方式內容。他規定學生透過twitter,並且只能用一句話傳達想報導的主題;此外,他也讓學生嘗試使用instagram,拍攝僅15秒的新聞影片,並輔以文字描述。透過以上的實作課程,學生們得以運用新聞寫作、拍攝技巧,結合新興社群媒體等新科技,達到「整合性新聞」課程的核心理念。
Hermida列舉出現代三種影響新聞從業者的特性,包括資訊分散(unbundling)、資訊破碎(Fragmentation) ,與資訊整治(Re-mediation)。他表示以前他在BBC擔任編輯時,是把各種不同的資訊,例如政治、經濟與運動等整合出一份報紙給讀者;但現在人們獲取資訊的來源不再是新聞網站,而是Facebook、Twitter等社群媒體。人們透過網路及不同社群軟體,只閱讀自己有興趣或朋友分享的資訊。
Hermida也舉例分享自己研究使用者心理的心得。他分析在社群媒體上,人們「分享」背後的動機是:檢查自己在人際社群中的影響力,並在朋友圈中取得認同。在場師生不少人聽聞後,頻頻點頭。
Hermida也提醒,未來的新聞已不存在客觀真實。最重要的是:「在社群媒體中,你是誰?」新聞工作者必須選擇一個位置,做自己信仰的事。
問答時間現場提問相當熱絡,Hermida以DJ譬喻未來媒體的定位。 (攝影/黃硯琳)
|
|
Hermida提到,現在的資訊隨處都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製造資訊,每一個人都是新聞編輯。」最重要的是新聞從業者要了解讀者分享的管道、閱讀資訊的地點、感興趣的資訊以及民眾分享資訊的心理。
Hermida表示,數位時代的來臨後,並不代表新聞教育要完全改變;現在的新聞工作還是需要傳統的採訪等技術,但更要培養學生有關問題的解決能力與發問能力,並且學習新媒體科技,以符合讀者所需。Hermida認為,學生必須透過不斷地質疑,對於新聞抱持更多的想像與觀察,同時加強和讀者的網絡互動,並且勇於嘗試創新,才能因應媒體環境的變動。
問答時間中,老師及同學紛紛提問。當被問起新聞工作者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時,喜歡音樂的Hermida說,他認為媒體應該將自己定位成「DJ」的角色。在資訊爆炸的現在,讀者傾向閱讀個人客製化的新聞,媒體應該針對閱聽眾不同的閱讀興趣,從大量新聞中選擇並推薦給讀者,甚至可以不吝於推薦別家的新聞。如此類似選物店的概念,讀者未來將傾向信任品牌的推薦品味。
2016.03.10
【頤賢講座】台灣數位匯流發展與挑戰 - 石木標總經理
數位匯流 (digital convergence) 是目前全球的趨勢。所謂數位匯流,即是將電信、廣播電視與網際網路整合,透過單一平台在這三種不同的網路中,使用相同的服務。石總經理強調,終端設備的發展,如: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是促成數位匯流的重要因素。數位匯流也促使OTT (over-the-top) 服務迅速發展,像是 Line 與 facebook 等。由於 OTT 服務是建構於既有的網路上提供商業服務,在幾乎沒有國界之分的網路中,國外 OTT 業者帶給台灣業者龐大的競爭壓力。
石總經理認為 OTT 業者透過網路賺取龐大商業利潤的同時,成本最高的網路基礎建設卻是由電信業者承擔,因此電信業者也開始思考是否要對 OTT 業者進行流量管制。另一方面,像 Uber 這類新型的商業模式,目前也受到許多國家法律的限制。以台灣來說, Uber 就尚未合法,這也說明台灣未來勢必得透過立法或修法的方式,來因應數位匯流時代更加多元的商業服務。
2016.03.17
【頤賢講座】電信新服務的發展趨勢 - 謝進男
謝委員從法規、智慧終端、網路技術等方面談起未來電信媒體服務的發展。以法規來說,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 已經在去年提出整合廣電三法與電信法的數位匯流五法草案。其中包含放寬黨政軍條款,將促使國內電信業者不再受到法規約束,進而投資媒體產業。
就網路技術的發展上來看,謝委員認為國內的兩條家用網路 (中華電信與 Cable 業者) 將會整合, 未來的傳輸方式將以光纖為主。在行動網路方面,各國目前都積極發展第5代行動網路技術,也就是所謂的 5G。預估在 2020年,就會有第一波商業化的 5G 產品上市。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