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新的環境,最容易重新燃起學習的熱情。我在北大旁聽三門課。首先是鄧小南教授的「宋代政治制度史專題」。鄧老師相當重視與學生互動,例如我們在課堂上一起閱讀《宋史.職官志》總序,由每位學生讀一句,並進行白話翻譯,老師則給予及時的指導與講解。鄧老師也將宋代官、職、差遣的性質與演變,做了相當深入的剖析。在宋代的史料中,官僚制度無所不在,若對宋代制度沒有較通盤的理解,就不容易準確掌握史料。
其次是陳蘇鎮教授的「漢代政治與政治文化」。陳老師對漢代政治史的諸多問題,都透過講解關鍵史料,進行深入探討,邏輯相當清楚、綿密。例如藉由分析公羊學、穀梁學、《左傳》在兩漢的盛衰,把握西漢政局的發展與走向。我在博士論文中也嘗試結合政治史與經學史,因此陳老師的研究方法與觀點,對我相當有啟發。
第三門課是葉純芳老師的「中國經學史」。葉老師是東吳大學中文系的博士,我們同樣來自台灣,特別感到親切。葉老師教學相當認真,從製作ppt到編寫上課講義,都非常精緻、用心。歷史系的學生對經學較不熟悉,但經學構成傳統士大夫的知識大本營,可以說是打開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的一把鑰匙。因此葉老師在北大歷史系開授經學史的課程,對歷史系學生而言,頗具意義。這門課是開給本科生選修,但有不少研究生旁聽。
聽課之外,我與鄧老師門下的學生有較多互動。鄧門現有9位博士生(不含外籍生)、5位碩士生,選題方向主要在政治制度史、軍政史,少數幾位對藝術史、外交史感到興趣。他們如同一個研究團隊,在學術與生活方面,都彼此關心、照顧。我與其中.....(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18期)
|